现阶段,在人口老龄化、养老需求多元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和“421”家庭养老结构逐渐显现的背景下,老年人群体的养老服务供给不平衡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养老服务产业投资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特点与PPP模式的特点相吻合,社会资本方凭借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优势成为各类养老服务项目的主要参与者。但是,社会资本方在参与PPP模式养老项目中会面对各项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本书着重研究和解决PPP模式养老项目投资决策中的这些关键问题。
《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发展研究》在归纳总结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历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基于“开放式区域创新系统”的体系架构,对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同发展开展研究。根据广西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际,阐述了如何通过五个“关键协同”来推进南柳桂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即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协同推进,创新型城市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协同建设,产业创新与区域创新协同共进,“多城多区多平台”协同发展,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协同完善五个方面。
《区域科技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为背景条件,对京津冀科技合作和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现状特征和问题障碍进行了梳理和剖析,论述了区域科技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在分析评估京津冀地区科技能力的基础上,对区域科技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机制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合作、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进行了论证,借鉴外案例模式经验,提出了京津冀科技合作推动协同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 《区域科技合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可供地区科技工作者、管理部门人员以及从事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业师生和研究人员阅读参考。
针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课题,本书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例,详细介绍了深汕飞地的缘起、中国特色飞地经济的发展、中国飞地与国外飞地的不同、飞地发展的理论演变进程等内容,深刻剖析了合作区由三方共管到两方合作再到一方全面主导的利与弊,深入阐释了深汕飞地发展为什么采用将培育内生性创新动能与建立区域诱导增长极、产业梯度转移、要素禀赋互补相结合的组合式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论证了规划、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的十六字实现路径,是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高度,系统研究飞地经济发展的专著,对飞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中国与冰岛建交50年来,双方在贸易、旅游、文化、教育、科研等诸多领域合作密切,取得了积极成果。为庆祝中冰建交50周年,进一步增进双方间的相互了解,大力弘扬当代中冰企业家在人生历程中展现出的自强不息、敬业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示中冰企业家在推动中冰经贸合作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贡献,济南大学冰岛研究中心采访整理了15位致力于中冰经贸合作的中国和冰岛企业家的商业故事和创业故事。这15位企业家非常具有代表性,他们活跃在不同领域,是两国各行业中的翘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精彩的奋斗故事,讲述了每一位企业家艰辛的拼搏人生,或激励斗志,或启迪人生。
乡村振兴是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支撑,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本书关注乡村地区、结 合振兴工作、彰显广东作为,通过持续跟踪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5个主题,精选广东省5个经典案例,突出“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东特色”,生动演绎广东乡村振兴的帮扶模式、实操经验和感人故事。
《中部地区教育水平及其结构对收入水平、结构与差距的影响:基于农村与城镇二维视角》从农村与城镇两个维度探讨中部地区教育水平及其结构对收入水平、结构与差距的影响,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教育水平及其结构对收入水平、结构与差距的影响机理。 《中部地区教育水平及其结构对收入水平、结构与差距的影响:基于农村与城镇二维视角》以中部地区为样本,基于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等方法,实证分析了教育水平及其结构对收入水平、结构与差距的影响,进一步分地区类型(省会地区、地级市地区和县级市地区)进行研究。 《中部地区教育水平及其结构对收入水平、结构与差距的影响:基于农村与城镇二维视角》研究可为中部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政策,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与城镇居
“三位一体”的共享发展理念要求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这不仅要求居民平均收入快速增长,还要使全体国民,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在经济增长中有更高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长三角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直努力通过益贫式增长,朝共享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长三角共享发展的实现路径:基于益贫式增长视角的研究》在系统梳理益贫式增长测度方法的基础上,重点以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多个不同视角探讨了各类因素对益贫式增长的影响,并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
《经济统计学》(季刊)是由全国经济统计学协同发展论坛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国民核算研究院承办的一份学术刊物。《经济统计学(季刊)2017年期总第8期》设“综述”“论文”“评论”三方面栏目。“综述”栏目发表反映经济统计学新学术动态的综述性文章;“论文”栏目发表本领域原创性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文章;“评论”栏目发表本领域学术成果的介绍和评论。《经济统计学(季刊)2017年期总第8期》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协同创新、开放求实的办刊方针,倡导经济统计学研究的前瞻意识和精品意识。《经济统计学(季刊)2017年期总第8期》将充分展示本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的前沿成果与研究工作。
本书从江南文化与长三角历史人文出发,探讨了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双循环背景下长三角产业链与价值链发展、长三角创新合作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交 通一体化与高铁发展、长三角能源环境一体化发展、长三角社会服务一体化发展等内容。本书内容创新性强,对我国长三角区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不仅是近几年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的热点题型,本书把近十年的高考作文进行系统解析,寻找高考作文的写作逻辑及其蕴含的深层次意义,有考生写好高考作文不仅提供方法的指导而且通过对社会现象类材料的分析和思考使写作与阅读、生活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是智优生培养的有效途径。
2021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我国经济总体上表现出较好复苏态势,但在不确定不稳定的疫情和外部环境中,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风险挑战较多。2022 年,应适度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注重做好跨周期调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继续保持支出强度,更加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冲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量降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实体经济平均融资利率下行,降低实体经济利息负担,有效应对成本推升型通胀;坚持就业政策,加快破除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强化城镇就业扩容提质;努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同时,注重加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竞争等方面政策协调,既要防止相互掣肘,也要避免政策叠加共振。2022 年,建议抓好以
《2020中国产业发展报告》围绕“全球产业链重构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报告由专题篇和案例篇构成,内容涵盖全球产业链的分析范式、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技术变革与产业链重构、出口管制与全球产业化重构、全球产业链重构对中国产业的冲击、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外经验、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对策等内容,以及集成电路、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5G产业、航空航天、新材料、大数据、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产业领域的案例分析。
《高技术产业集群增长机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集群企业比较》通过将集群与集群相关的政策、技术和自然资源、创新区域和创新企业、技术政策和技术管理相结合,基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群中的高技术企业不同增长率的观察,分析了技术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并探讨了解释高技术企业业绩的因素,这将有助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政策的改进。
近年来,“逆全球化”冲击叠加新冠疫情,各国经济持续下行。中国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本书针对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难点,分18个专题,从学理、体制、政策三个维度,运用现实案例作分析,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作者长期担任中央党校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好评。本书语言生动简练,内容深入浅出,适合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