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契约粹编(全三册)》收录了从原始无文字契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时期的民间契约2500余件,包括买卖、雇佣、典当、分家、继嗣、赠送等多种社会经济活动,此外还收录了历代民间模拟契约形式的"买地券"多件,从多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经济形态、法律关系和文化面貌。是一部颇具价值的资料集。古籍整理资助项目。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产生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具有鲜明的特征。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力。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仅注重监察体制的完善,而且致力于监察法的制定,以保证监察效能的发挥。本书论述了中国自夏商至清的历代监察法制建设,史料充实,分析精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选辑》从几十年来收集的约上千万字的史料中,精选出800万字的法律文献,本卷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法律文献选辑,250万字。每一个文献,从文字形式、内容和思想诸方面进行严格的文献学研究,均经过编著者的细心考察、反复校勘、比对,*限度地纠正流传积久的错、衍、讹、夺现象,还原历史原貌。
《资政院议场会议速记录》一书自2011年初版以来,受到了学界同道的不少好评。 在资政院常年会刚开始议事之际,即有议员提议:“每次会议未开会以前,凡关于该议案之应备参考各项,均油印好,先行发给,以便预为研究,俾兹讨论。”换句话说,缺乏这些基本材料,当时的议员无暇提前探究,议事质量会大打折扣,而我们今日可能更无法了解其议论的背景、表决通过与否的意义和价值。而这些材料,理应集中保存于资政院档案里,或者散见于当时报刊或随后出版的相关书籍中,但读者查找起来不太方便。遗憾的是,近几年中国第1历史档案馆的资政院档案卷宗一直在电子化过程中,没有对外开放,且没有较为确定的具体开放时间;即便能开放查找了,可以合理想见,自近代以来战乱频仍,所保存下来的档案也会残缺不全。 这些新增加的资料总计将近50
《英国法释义》是一部论述迄至18世纪中叶英格兰普通法的法学著作,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普通法的论著。全书分为四卷:人之权利、物之权利、私犯、公犯,首版于1765-1769年陆续面世。“面对这部著作,任何一位法学教授均会感到渺小,其同时亦是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弗雷德里克·梅特兰);“若《英国法释义》未于当时诞生,则美国与其他英语国家是否会如此普遍地接受普通法非常值得怀疑”(威廉·霍尔兹沃思)。 第二卷的主题为物权或称财产权。作者基于自然权利说阐释了财产权的起源,接着将物分为不动产与动产两大类,分别论述了两种物的类型与各自的本质,再进一步讨论了各种取得方式。较诸动产的讨论(共9章),不动产是本书的重点(共22章),而对于不动产的讨论,则是以封建体系为基石。作者对于封建体系“如此简短篇幅阐述,可能是迄
《法治通史》主要包括阁组织议、议宰相之职分如何选举任用如何组织方为完备、议责任内阁有益于行政、议历代执政权者及政党之害、行政官任用议、议才德之异、议君子小人若何分辨、议人主应如何知人善任然后得用人之效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17JJD820011)的 终成果。本书以总则、人户、产业、钱债、婚姻、继承六编为研究架构,共38章128万余字,勾勒出中国古代民法的本来面目,以确凿的史料证明了中国古代不仅有民法而且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揭示了中国古代民法发展的特殊性、典型性和时代性。本书勾勒出中国古代民法的本来面目,揭示了民法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本书论证了以中国古代民事法律关系为对象所形成的以人户、产业、钱债、婚姻、继承为主要内容的民法体系,揭示这个法律体系的形成的历史条件。
《刑事辩护教程》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辩护高级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刑事辩护研究中心、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推荐的行业培训教材。本教材由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组织编写,著名律师田文昌主编。《刑事辩护教程(
《当代罗马法体系》是19世纪德国的法学家萨维尼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共分为8卷,分别于1840—1849年在德国柏林出版。它既是萨维尼以前研究的总结和继续,也对之前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是萨维尼法律理论的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