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尝试运用历史分析法、伦理分析法、经济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法学研究方法,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历史演进、性质功能、正当性基础、本土需求、制度设计、本土实践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的制度设计和司法适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回应社会对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立法和司法需求。
在不同的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官所扮演的角色有何区别?在英美、西欧和社会主义国家中,民事诉讼当事人、刑事被告以及他们的律师各享有什么权利?在这部启人深思的著作中,一位的法学家对世界各地的法律制度如何管理司法以及政治与司法的关系作了高度原创性的比较分析。米尔伊安R.达玛什卡展示了一种新的视角,使得迥然相异的程序特征呈现为可辨识的几种模式。
本书作者罗豪才先生是著名法学家,新中国行政法学的开创者之一,行政法平衡理论提出者,中国软法理论倡导者。这本文集收录了罗豪才多年来有关法治中国建设的所思、所言,有参加大会的致辞讲话,有学术会议上的主旨演讲,有调研考察过程中的即席发言,有工作会议上的布置安排,也有工作之余的潜心静思。全书分为行政法治建设、公法基础理论、软法治理、面对面、书香墨韵五个部分,很好地反映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尤其是以软法治理弥补硬法的不足,彰显了中国的法治进步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律师会馆》是一本不错而且有趣的书。而在于引起人们对这些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搜索有关的书进行阅读。这《律师会馆》也可以算是对英国培养法律人以及其他人才的知识的普及读物,依作者自己的标准,它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你或许可以随时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和你的知识背景的契合地,发现某些让你心领神会之处,邂逅那些你可能在别的书中知道的英国历史上的各界人士,当然也会发现某些你愿意进一步了解的东西。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所著的“法律职业主体系列之第二部”,与该系列部专著《法官论》在写作风格及方法上具有的承继与延续性,同时也有新的突破。在写作内容上,本书采取了一种对照式的写作方法,即中外警察历史、警察职业主义与伦理主义、警察多元角色、警察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警察的行为与心理。在微观上,这不仅能够在多维视角下展示警察这一古老的职业的深刻内涵,雕琢了警察职业的最细微之处。在宏观上,也勾勒了警察这一法治国中关键人物的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
《人民法院公报》(2014年卷)基本保留了2014年《人民法院公报》(月刊)的内容,并以司法解释、司法文件、文献、任免事项、裁判文书和案例等各项资料的类别为栏目,将《人民法院公报》2013年全年公布的资料和文献内容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归类,以便于读者能够按《人民法院公报》公布的年度、资料的文档类别和法律类别进行查阅。
中国的律师事务所有管理吗?需要管理吗?又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呢?这是法律人经常在问的问题。相互矛盾而又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答案充斥和占据着法律人大脑的内存。律师们对业务的渴望超过了对自身所在的执业机构的研究并无可厚非。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这个话题,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要把这个话题说清楚,要结合律师业发展的阶段、律师行业的特点、律师职业的特性、律师事务所的特点,以及管理学基本原理等方方面面。本书是综合以上方面对律师事务所管理理论与实务的一次探索,希望本书可以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人对律师事务所管理的思考,为中国律师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对时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觉,不管你承认与否,甚至法官与其同胞们所共有的偏见对人们决定是否遵守规则所起的作用都远远大于三段论。法律包含了一个民族许多世纪发展的历史。它不能被当作只包含公理和推论的一本数学书。
社会治理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在法治框架下进行。社会治理法治化已经成为加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目标选择。从社会治理法的创制与实践两个方面来看,其人权保障、依法治理、合作共治、综合治理四大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抽象性特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新要求,需要制定实施国家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法制体系,形成社会治理法总则的社会治理法基本原则、社会治理主体组织法和社会治理行为法的理论,社会治理法分为政府治理社会法、社会组织自治法、政社合作共治法、社会矛盾化解法、公共服务保障法、公共安全保障法、网络社会治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