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刑法研究(各论) (上下卷)(中国刑法司法适用疑难问题研究丛书)
本书以专题为经线,以问题为纬线,较好地将案例分析和理论叙述相结合,完整地呈现刑法总论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案例刑法研究(总论)》一书是刑法案例类著作的升级版,对于直观和生动地掌握刑法基本理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次修订,针对《刑法修正案(十一)》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指导案例。
财产犯罪是指侵犯他人财产或具体财产价值的犯罪。这一术语可从广义和狭义上予以使用,取决于财产损失的出现是否属于相关犯罪类别的刑事处罚条件(比如诈骗罪、敲诈勒索罪、背信罪),抑或只是构成要件行为通常的伴随结果,而非其必然后果。后者涉及财物犯罪,相较于狭义的财产犯罪,财物犯罪特点首先体现在,其(比如盗窃罪和毁损财物罪)亦将经济上无价值之物纳入保护范围(例如偷走情书、撕毁他人纪念照片等)。在本书第43版中,扬 舒尔(Jan Schuhr)对第1条、第24条以及第13条至第21条做出了修订。
规范刑法学(第五版)(上下册)(刑法学文丛)
本书是一部以犯罪与刑罚及罪刑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对我国现行的刑法理论进行了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一个以罪刑关系为中心的刑法理论体系。全书分为三编:犯罪本体论、刑罚本体论和罪刑关系论。在本书中,作者分别提出了犯罪本质二元论、刑罚目的二元论和罪刑关系二元论等一系列全新的刑法命题。
本书是一部采用教义学方法对犯罪体系中的重要主题进行研究的作品,也是陈兴良教授以刑法教义学为号召的一部作品,其对于在刑法中采用教义学的研究方法的倡导之意昭然若揭。陈兴良教授就在本书中,以教义或曰信条(Dogma)为核心意念,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逻辑框架,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系性地叙述了刑法教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示了以教义学为内容的刑法学的学术魅力。
《美国刑法评解》是一本供中国读者理解、反思、评判 美国刑法 的工具书。本书绝非单纯 自西向东 的介绍说明,而是立足中国研究者的观察立场、 由东而西 的主动评述。在越来越多人可以直接使用英文文献的当下,希望本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少 一百个读者眼中就有一百种美国刑法 的庞杂之感。至少,也可以作为各位读者批判的对象或者标靶,成为后来者脚下的铺路石,亦或者前进路上 此路不通 的指示牌。体例编排与内容设置杂糅了成文法、判例、州法律指导意见及各国学者的相关评述。写作方法与评价角度兼容不同法系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强调刑法的比较在于方法的比较这一核心义理。总结凝练出在美国,所有犯罪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刑罚论加以解决;所有刑罚论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程序法解决;所有程序法本
《刑事程序的法理》一书集中了陈瑞华教授近二十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是一部研究刑事诉讼理论的奠基之作。该书对刑事诉讼法学的范畴和体系、诉讼价值理论、诉讼构造理论、诉讼形态理论、程序性制裁理论、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合作性司法理论、辩护理论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讨论。该书的基本特点有三: 一是注重刑事诉讼研究的概念化,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命题。作者经过多年的学术耕耘,提出了多个得到法学界承认的概念和命题,如针对程序性违法现象,提出了系统的 程序性制裁理论 ;根据中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情况,提出了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 新间接审理主义 彻底的事实审 等理论命题;根据中国协商性司法改革的进展,提出了 私力合作模式 和 公力合作模式 的理论;针对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经验,提出了 独立辩护理论 有效辩护理论 和 协同性辩护理
本书作者陈忆九、黄平,均为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近五年来承担临床医学专业(五、七年制)《法医学》必修课教学(2-4学时/周);法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课《法医病理学》,参与编撰《法医学》《法医病理学》等专业图书。《法医病理学》一书是法医学学科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研究涉及法律有关的伤、残、病、死的变化及发展规律,为暴力性案件的侦察或审判提供医学证据,并运用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解决有关暴力死和非暴力死亡的死亡征象、死亡原因、死亡方式、死亡时间、死亡地点、个人识别,以及致伤物推断的一门科学。
本书按照我国现行刑法的体例和结构进行论述,是一本专著式的刑法学教科书。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作者抛弃了传统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提出两要件说,即犯罪构成由违法构成要件与责任构成要件组成。与作者提出的犯罪构成理论相适应,作者抛弃了犯罪客体的概念,而代之以法益侵害说,并在违法构成要件中予以说明。主要内容包括刑法概说,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的适用范围,犯罪概说,不法,责任,犯罪的特殊形态,共同犯罪,罪数,刑罚的观念,刑罚的体系,刑罚的裁量,刑罚的执行,刑罚的消灭。
本书约450万字,以图书的形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20年12月跨越70年之久的刑法立法沿革,致力于成为国内介绍刑法立法创制和发展完善历程的内容为全面的刑法学著作。通过 综述 文献资料 的形式将各个时期刑法立法的沿革串联起来,通过学习和研究它们,可以透视新中国刑法立法乃至刑事法治前进的轨迹,有助于把握和研究不同时期刑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原意及其优劣之处,从而必然对刑法理论研究的丰富和深化、对刑事司法实务的完善、对刑法立法的继续发展大有裨益。本书的编著出版,有助于社会了解我国刑法立法的动态过程和微观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是一本享有盛誉的权威法医学著作,由国际知名的法医学家Pekka Saukko和Bernard Knight联手打造。《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以全面系统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法医病理学领域的各个方面,涵盖了诸如死因分析、损伤鉴定及中毒检验等核心内容。通过清晰阐述和系统整理,《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将复杂的法医学概念展现得通俗易懂。此外,《奈特法医病理学:原书第四版》还运用了丰富的案例,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鉴定紧密结合,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法医学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参考,是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书。
本书是由葡萄牙近代著名刑法学家迪亚士经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融会而成的经典专著,书中收入了大量欧美各国的刑法比较研究成果,对现今葡萄牙和中国澳门刑法理论影响深远。 本书主要研究犯罪的法律后果,共二十章,包括犯罪的法律后果和刑事处分(制裁)、在刑事政策模式中葡萄牙刑法的刑事处分、主刑、附加刑、刑罚的确定制度、量刑/刑罚分量、确定刑罚的特殊情况、刑罚之选择及替代刑罚、保安处分、假释、相对不定期刑、收容、与犯罪相关的物和权利之丧失、刑事记录和恢复权利、处罚的积极前提和消极前提,为当时欧洲背景下关于犯罪的法律后果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刑法罗盘本书共分为以下5大部分:入罪之前、 不等于不 、 寻衅滋事 、罗生门之判、你的权利。共收录罗翔教授的40余篇随笔文章,罗老师在书中通过盘点一系列社会热点案件,探讨了刑法义理及其适用,盘点了丰富的法治知识与人文理念。作者笔调自省而尖锐,洋溢着责任感与人文情怀。本书不仅启蒙读者的法律思维与维权观念,更可以帮助理解刑法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基础。 刑法学讲义(罗翔普法故事会,拆穿生活的套路,看透舆论的陷阱,人人都能拥有法学智慧。人民日报、央视激赏推荐,百万读者好评) (2020现象级出圈学者,入门级普法神书,高能案例 法理思考,性骚扰、考试作弊、网络诽谤,掌握基本法律常识,冷静解决复杂问题,守护生命、身体和财产)。本书是超过800万人关注,引发学法热潮的 法律大V 罗翔教授撰写的一部面对普通读者的刑法
本书是陈兴良教授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讲授刑法课程的录音整理稿。在刑法总论部分,陈兴良教授系统地讲授了犯罪和刑罚的基本原理。在刑法分论部分,陈兴良教授选择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侵占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和生产、作业责任事故罪、非法经营罪、玩忽职守罪等14个重点罪名进行了讲授。
自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行为入罪后,醉驾案件的发案数量持续升高,2019年以超过30万件的数量高居当年刑事案件发案数量之首,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罪。不论是醉驾型危险驾驶罪所采用的抽象危险犯的立法方式,还是司法机关秉持的 普遍入罪 的刑事政策,均令其成为学界研究犯罪圈扩张趋势的重要抓手。本书共十八个专题,分别从理论角度、立法角度、司法角度和案例角度对醉驾型危险驾驶罪进行了研究,对本罪的立法修正和司法适用而言均有所裨益。202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醉酒危险驾驶刑事案件的意见》对本罪的司法适用进行了重大调整,本书亦对此进行了充分的回应。
本书收录气体毒物类、挥发性毒物类、医用合成药类、天然药物类、毒品类、杀虫剂类、除草剂类、杀鼠剂类、金属毒物类、水溶性无机毒类、有毒植物类、有毒动物类等类别的516种常见毒物及其主要代谢物的关键信息,所含信息群包括毒物的基本信息、理化性质、药理毒理、中毒症状、毒性数据、体内过程、体内分布、尸体特征及典型案例等对法医毒物学、法医病理学及中毒临床急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关键信息和数据。本书力求所收录信息新颖、翔实、系统、权威,在编写过程中对每个毒物进行了主题检索,信息来源包括:国际组织、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设立的网站;MEDLINE、TOXLINE、TOXENT等文献摘要数据库;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等;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中毒相关门户和搜索引擎网站。书后附有大量参考文献,可供读者进一步追溯信息来源。
判例刑法学 (第三版)(上下卷)
《刑法的道德界限》共四卷,是范伯格重要的也是学术影响力*大的著作之一。此四卷虽然陆续发表于1984-1988年间,但皆为回答一个问题,即国家何以将某种行为正当地予以犯罪化?范伯格试图以一系列 限制自由原则 予以解答,以期为立法者提供具有道德合法性的立法依据。 本书《无害的不法行为》是《刑法的道德界限》第四卷。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国家能否正当地将未实际损害他人的行为视为犯罪?为此,范伯格就社区中的个人权利、剥削行为、敲诈勒索及 不法 生育等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展开论述,对法律道德主义原则进行了周密而有力的反驳。
本书是一部采用教义学方法对犯罪体系中的重要主题进行研究的作品,也是陈兴良教授以刑法教义学为号召的一部作品,其对于在刑法中采用教义学的研究方法的倡导之意昭然若揭。陈兴良教授就在本书中,以教义或曰信条(Dogma)为核心意念,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为逻辑框架,采取专题研究的方式,在相当的深度与广度上,体系性地叙述了刑法教义的基本原理,充分展示了以教义学为内容的刑法学的学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