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大体上是从宏观上对秘密侦查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和对具体侦查行为进行个别研究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宏观上,本书对秘密侦查制度的产生与实践、秘密侦查应当遵循的一般性原则、中外秘密侦查制度的比较以及当前我国秘密侦查制度存在的不足和完善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在具体侦查行为方面,则着重研究了诱惑侦查、卧底侦查、线人使用和控制下交付四种侦查行为。本书以秘密侦查为主线,但并不囿于对秘密侦查行为的程序规制进行研究。对有关秘密侦查行为涉及的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刑法以及行政法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探讨,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挪用犯罪新论》挪用犯罪在我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犯罪类型,其类型化研究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有极大的实践价值。从古今中外规定来看,既有共性规律可循,又有自身规律可挖。社会的发展,犯罪圈的变化,带来了挪用犯罪范围的扩大和新类型罪名的增加,而依照法益侵害说与规范违反说的折中思路认知挪用犯罪的本质更为全面准确。依照主体内容的不同,挪用犯罪分为自然人挪用犯罪和单位运用犯罪。依托理论,脚踏实践,对前者构成体系中新型暨疑难问题的研究是论文的应然重点,对后者犯罪构成与司法认定的整体分析是写作中的实然内容。 《挪用犯罪新论》由黄福涛编著。
《风险社会下环境犯罪研究》围绕环境犯罪问题,以风险社会为背景,从环境保护需求出发,反思环境犯罪中的困境,试图建立一套合理的环境保护刑事法律治理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完善环境刑事立法与司法。在密切关注社会需要与发展动态的同时,作者积极创新思考,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和见解,力求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风险社会下环境犯罪研究》围绕环境犯罪问题,以风险社会为背景,从环境保护需求出发,反思环境犯罪中的困境,试图建立一套合理的环境保护刑事法律治理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完善环境刑事立法与司法。在密切关注社会需要与发展动态的同时,作者积极创新思考,坚持自己独立的立场和见解,力求做出创造性的理论贡献。
本书是作者承担的 预防犯罪研究所所级课题“罪犯重新融入社会若干问题研究”的结项成果。本书分别从纵向的刑事司法各阶段和横向的不同种类罪犯群体的角度广泛考察 外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的具体实践,在参考借鉴 社会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和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罪犯重新融入社会策略的思考和建议,并讨论了如何制定再犯预防战略,以达到预防、减少再犯和保护公共安全的社会政策目标,以推动我国在预防犯罪、实施刑事司法改革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
......
本书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刑事法学科群组织编写,是我国著名刑法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文先生七十华诞的贺岁文集。全书包括导论(张文先生学术思想辑要)、刑法原理论、犯罪成立论、刑罚改革论、罪刑实务论、犯罪学原论、刑事政策论和人格刑法论八编,既简要介绍了张文先生刑法学术思想的精华,又精选了张文先生及其同事、弟子、师友在罪刑法定、刑法解释、犯罪、刑罚、刑事政策、犯罪人格、人格刑法等基本范畴上的代表作。从中不仅可以洞察我国刑法学在上述基本范畴上的学术建构,更可管窥我国刑法学正在发生以及可能发生的话语体系转换、犯罪成立理论转型、刑法哲学基础变迁、刑法特质由行为刑法向行为人刑法特别是人格刑法演进的点滴轨迹。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 部分从经验法则的域外历史流变出发,梳理经验法则的历史形成过程,揭示经验法则与我 生文化土壤的高度契合性,抽离出经验法则的事实本质属性和法律诉讼因子,进而将经验法则从一般性概念中相剥离,凝练出司法视域下的经验法则涵义、特性、类别、功能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部分聚焦刑事司法实务,通过 《中国裁判文书网》收集近20年来明确适用经验法则的刑事案件,审视经验法则在刑事司法中的适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剖析造成上述困境的原因,将增强司法人员对经验法则的刑事司法价值认同感作为破解问题的前提基础和首要条件。第三部分着眼整个事实构建与确认这一司法诉讼过程,从诉讼模式、审判程序、证明责任、证明标准、证明模式等方面诠释犯罪构成要件事实认定的过程原理与诉讼机理,进而按照犯罪认知到犯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