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阐述了民行交叉案件及其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在对国内外民行交叉案件审判模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制度,强调建立 附带审理 制度的积极意义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当事人意思自治与司法权相结合原则、先决问题个案处理原则、公共利益小损害原则、司法终解决原则以及司法权与行政权均衡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了完善民行交叉案件 附带审理 模式的具体建议,即以 诉的声明 确定案件性质、以 指定管辖 突破管辖限制、以 行使释明权 合并新的诉、以 文书间渗透 关联相关裁判等。本书从司法实践出发,结合《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针对如何实现民行交叉案件的科学立法、公正司法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民行交叉案件的审判工作提供借鉴。
诉讼证明标准不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问题。在21世纪初,我国学术界对诉讼证明标准的讨论呈现出争鸣之势,出现了不同的观点乃至流派。这充分反映了在社会和法律的转型期人们理念的改变。理论上的争论也影响到了司法实践,在诉讼证明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上,司法人员也出现了不同的认识。因此,对诉讼证明标准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进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本人非常关注中外证明标准的研究,本世纪以来也陆续发表过一些文章,参与证明标准的讨论。李玉华是我指导毕业的博士,她自硕士论文《论诉讼证明标准》(2001年通过答辩)的写作开始就一直在关注和研究诉讼证明标准,发表过多篇相关文章并写成了博士论文《刑事证明标准研究》(2005年通过答辩),在此基础之上又主持完成
本书系著名律师邬华良的个人办案纪实专集。邬华良律师在其20余年的职业生涯中,共经办1400余件案件,形成了稳健、朴实而又辩锋犀利、张弛有度的办案风格,以善于寻找和发现新的角度和证据终赢得诉讼而著称。书中首次精选披露了其经办的十大经典案件,包括一波三折的徐叶松故意杀人大案、出租车司机拒载案、明清小品著作权纷争案、“不该出生的人”引发的医疗侵权奇案、我国首例“过劳死”人身侵权赔偿案、少女芭蕾课上摔成瘫痪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案、国内首例网络评论引发的名誉维权连环案、胡伟国纵火案、以间接证据推翻自己亲笔所写收条的否定“证据之王”案、由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引发的行政诉讼案。每一案件均含有纪实报告、专家点评、辩护(代理)词、媒体报道四部分。这些案件案情迷离,庭辩激烈,承办律师以其智慧和执著,百折不挠,
本书以作者从事律师工作的亲身感受而写成。作者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披露律师从业的“家底”,写出律师的聪明、睿智,甚至可以说是“诡诈”,但都集中反映了律师以维护委托人的合法利益为己任、殚思竭虑、勤勉负责的敬业精神。作者以《孙子兵法》作为指导律师代理工作的武器,摸索出律师代理案件的新规律。本书上篇以十八个案例说明律师代理的十八种诉讼技巧与策略,既有生动的可读性,又给人以法律的启发。下篇将孙子兵法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兵法合论”,突破传统,立论新锐,应是法律探索的一家之言。
本书特色: 1.案例丰富、贴近生活一一选取大量案例并紧密结合农村生活实际情况,体例内容安排兼顾完整性与灵活性。 2.作者实践经验丰富——基层法院法官写作,了解农村各类纠纷特点,擅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3.实用信息轻松速查——根据分册内容附加相关法律文书范本、赔偿计算公式、民事诉讼流程图等实用信息。
程序法是保障司法实体公正的基础。为了帮助公民了解和熟知诉讼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我们编辑了本书,并按内容的不同,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综合及其他五类。 本书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审定。本书编排体例科学合理,内容权威、实用,是有关国家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法律工作者及广大公民常备法律工具书。
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缘起于21世纪初各地法院分散开展的民事速裁实践,其经历了从试点实践到立法认可,再到司法解释细化的历程。本书立足于实证调研,运用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小额诉讼程序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具体程序规则。本书论证了小额诉讼程序的基本理念,为小额诉讼调研提供理论支撑;就西部地区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前后小额诉讼的实践进行了实证调研和比较分析,提出了小额诉讼运行的共同规律,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证;就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前后东西部地区的小额诉讼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邻国日本和韩国小额诉讼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地区和国别的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小额诉讼的修订提供借鉴;我国应当构建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并就完善我国小额诉讼程序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立法建议和立法
本书在内容上以诉讼制度的一般性内容为研究对象,揭示和描述了诉讼制度的共同性机理及应然状态。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法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析和诠释了诉讼制度的基本要素,并试图在诉讼制度与其基本要素之间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内在的联系。
当我们面临法律纠纷准备起诉或应诉时,除收集证据外,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查找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和主张的法律依据。但法律法规纷繁复杂,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如何迅速、准确地查找到所需的法律规定,并非易事。我们编写这套《诉讼关键法条与典型实例》丛书,目的正在于帮助读者高效地解决这一难题。本丛书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针对性、实用性强。 本册为《合同诉讼关键法条与典型实例》。
本书围绕劳动合同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劳动合同订立与履行纠纷、劳动合同变更与解除纠纷、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与赔偿、劳动合同纠纷处理途径四大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本书围绕征地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综合、土地征收审批、征地费用管理、征地补偿安置纠纷、其他相关规定五大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本书围绕拆迁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征收与补偿纠纷、评估纠纷、其他相关规定三大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0世纪80年代始,在中国社会转型和体制变革的背景下,我国司法领域开展了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目前,司法体制改革业已成为我国继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问题。观行的司法改革主要表现为对我国传统的司法体制进行技术性和对策性的改革,而缺乏对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的认真分析。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我国司法改革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繁荣”的局面。从司法改革自身的逻辑规体来看,司法权问题应当是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理论起点。 本书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考察,比较了国外的司法权理论,梳理并评析了我国巳有司法权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司法的本质、司法权的含义、司法权功能现代转型的复合角度重新界定了司法权,深入剖析了司法权所具有的独立性、被动性、终局性的特性。以甲判权为核心,原创性地提出由审判
本书围绕旅游相关的法律纠纷,根据内容划分为旅游纠纷及赔偿、旅游者、旅行社、导游和领队人员、旅游监督管理五大部分。每部分根据需要首先收录相关的现实案例,其次按效力等级分别收录对应的处理依据(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并对重要法律依据配以解读,后收录有关的法律文书范本和实用图表,力求满足读者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理论研究和法律实践均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法律制度的健全程度,均与国外法治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而言,虽然学界对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适用的原则、制度、程序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且仍未完成建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理论基础的任务;从法律实践的角度而言,虽然已有的法律和司法解释对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规定,也有一些地方司法机关探索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改革,但尚未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完整且行之有效的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宋英辉、甄贞主编的《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研究》立足于以上现实,通过比较研究、实证研究、思辨等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在考察国外
专题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是本书对国外群体诉讼研究的一大特色。一方面,通过*资料的梳理和核心问题的分析,作者希望深化对群体诉讼基本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对精选案例的介绍和评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关于外国群体诉讼制度运作的具体、实证的信息,为未来研究和立法创造更加坚实的根基。 按照这样的思路,本书共分两篇:篇“群体诉讼理论专题研究”,由课题组成员撰写的专题论文构成。第二篇是“群体诉讼案例砰析”,主要内容是对相关案例的介绍和评析。按照所涉及群体诉讼的性质,这些案例又被分为五类,即退出制集团诉讼、加入制集团诉讼、团体诉讼、示范诉讼和诉讼合并。
《中国诉讼法学》作为华东政法学院系列教材之一,于1994年9月出版以来,至1997年3月已先后印刷了三次,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被多所政法院校(系)选作诉讼法学专业课教材。编著者考虑到《中国诉讼法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即刑事诉讼法学部分的写作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1996年3月17日已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为了适应中国诉讼法学教学的新需要,也为了更科学、更准确地阐释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同时为了尽力吸收和反映有关*司法解释的内容,我们在原《中国诉讼法学》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民事诉讼法学和行政诉讼法学部分内容稍作文字改动,对涉及刑事诉讼法部分的章、节则作了许多重要的修改
婚姻家庭关系几乎是每一个人都会接触到的一种社会关系,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复杂,我们不免会在婚姻家庭生活当中遇到各种矛盾,这些矛盾有些可以通过我们自己之间的协商互谅互让得以解决,但是一旦矛盾过于激烈,光靠自己的力量就无法解决,就需要司法力量来帮助我们,即通过到法院打官司的方式解决。但是很多人在面临婚姻家庭纠纷的时候,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特别是不知道如何提供证据以而在法庭上输了官司。所以本书将结合大量的案例来指导大家去保存、搜集证据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书旨在倡导刑事案件分析以及刑事学科研究的一种全面、立体、系统、整体和谐的结构范式。这种结构范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分析研究刑事社会问题的观察视角系统,其基本目的在于杜绝广泛存在于刑事学科研究理论以及刑事办案和刑事政策实践中的单向度、平面化、割裂的、偏颇的观察方法和实践方略。刑事三元结构论认为:横向而言,刑事社会事实的客观样态及规律决定,刑事案件的分析以及刑事学科研究离不开(也不外乎)对犯罪者、被害者和刑事环境等三个基本元素以及三者之间有机互动关系结构的把握;纵向而言,应合人类思维及活动的一般规律,这种把握离不开(也不外乎)刑事事实、刑事对策和刑事哲学反思等三个基本层面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辩证循环关联。刑事三元结构之结构范式,或曰观察视角系统,实际上是对人们刑事社会问题研究思维的一种理性
司法改革的号角声令人心潮澎湃,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工程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为我们通过完善正当法律程序推进工程的民主法治进程提供了极好的契机。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世界的眼光,提炼和抽象诉讼法的理论精华,理性剖析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建言献策,是新一卷《诉讼法论丛》当仁不让之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