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修改与司法适用疑难解析》关注2018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修改后的司法适用问题,是一本理论与实务兼具、偏重司法实务,并有一定工具书性质的专著。 全书共三编。 上编 刑事诉讼法立法修改司法适用 在回顾2018年《关于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决定》相关条文修法过程的基础上,主要依据2021年刚刚施行的《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对修法所涉及的监察与刑事诉讼衔接、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速裁程序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司法适用进行探讨。 下编 刑事诉讼司法实务与疑难解析 选取了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未予涉及,但2012年刑事诉讼法施行以来司法实务中关注度较高,并在2021年刑诉法司法解释中给予重点关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涉及证据一般规定、分类审查与认定、电子数
在现代世界,正当法律程序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司法原则。本书尝试呈现一幅有关其早期发展的复杂图景,指出它与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及思想的重大变动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在宗教方面的根源。本书试图说明,除了从权利角度理解这项原则及相关操作,我们还有理由把它理解为一种试图控制或隐藏不可克服的敌意的机制,并进一步从这个角度观察和理解现代世界的某些困境。
为了更好地促进公正司法,维护当事人权益,人民法院于2015年4月29日公布了《行政诉讼文书样式(试行)》。共公布文书样式132个,包括人民法院制作并发给当事人的判决(调解)类文书、裁定类文书、决定类文书、通知类文书等共96个,法院内部用报告、函件类文书14个和指导当事人诉讼行为用的文书22个。 本书在全面收录行政诉讼文书样式132个的基础上,根据2020年公布的《公益诉讼文书样式(试行)》,新增行政公益诉讼文书样式2个。以期进一步统一行政诉讼文书制作,不断提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审判工作水平。文书样式均配以制作规范和法律依据,有助于规范和统一写作标准,方便法官制作裁判文书,是人民法院裁判行政案件和当事人参与行政诉讼的参考用书。
这是一本融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多重原理,以中国学人视角解析诉讼制度的经典著作。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客观的思考与恳挚的期望,尽全力于本书,兼述诉讼制度一般内容与应然构设,同纳诉讼制度社会意义与价值目标,对系统、真实地认识诉讼这一理论对象与实践活动,将大有助益。
本书是李双元法学文丛之国际民商事诉讼研究(第2版),内容涉及国际民事管辖权、诉讼的开始、审前获取信息、临时或预防措施、即决审判和其他特别程序、审理、判决和救济、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承认与执行及附录,等等。
《诉讼文书一本通》内容分为基础理论与具体文书制作两部分。基础理论部分就各类诉讼文书制作应掌握的基本概念、术语、结构框架、制作的总体规律与要求等进行论述,让读者对诉讼文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具体文书制作部分则按照刑事诉讼文书、民事诉讼文书、行政诉讼文书进行分类编写,并在每编之下选择*主要、*常用的几种具体文书,先汇总该文书所涉及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然后跟踪*立法动态之下各种文书格式的变化,并结合中国裁判文书网、12309中国检察网等权威网站上与*文书格式相匹配的实例来讲解文书制作的方法,*后指出每种文书制作中不规范、容易忽略或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以方便读者进行学习和修改。
本书以公诉环节诉讼监督工作为切入点,既深入探究法律监督的原理和规律,解决『为什么要坚持法律监督制度』的理论之惑;又全面总结监督工作的具体方法与技巧,回答『如何开展监督工作』的实践之问,让公诉人切实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 书中聚焦公诉环节开展侦查监督、审判监督的工作任务,将实证分析与思考,案例讨论贯穿始终,从纠正违法侦查行为、纠正漏诉到纠正违法审判活动、刑事抗诉实务,从审查起诉环节的监督工作,到二审诉讼监督、特别程序监督,为解决监督实践难题提供全面参考。 严守诉讼监督的法治原则,杜绝『离开法条谈法律』、『离开法律谈监督』的错误倾向,从公诉人的角度,紧贴法律规定实际,对正确行使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赋予的各项监督职能,推动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提出具有理论依托、操作性强、切
司法审判的本质在于,面对诉讼双方竞争性的事实主张和证明,事实认定者到底应该相信或支持哪一方的案件理论?在这样的判断过程中,事实认定者必须(也只能)依赖证人证言和各种实物证据。但实物证据需要辨认证人、鉴真证人出庭作证,才能证明其来源的可靠性。因此,证人证言不仅是一个具体证据种类,实际还是几乎所有证据种类的呈现方式。心理学家通过构建 证言三角形 ,使包括证人感知、记忆、叙述和诚实性的各种危险暴露出来,促使人们借助交叉询问和对质这样的质证方式,努力将证人证言的错误风险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证人证言对于事实认定既是必不可少的。又是可能存在错误的,这促使我们在警惕这种潜在危险的同时,要更加清醒地认识事实真相的盖然性。本书聚焦于证据法上的 求真 问题,通过一种交叉学科视角下的研究,对证言
本书是以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王发旭律师多年来从事的刑事无罪、罪轻辩护工作为主要内容的办案集。本书通过“基本案情、辩护效果、辩护策略、辩护后记、附录”的形式真实、完整而详细地向读者展示了律师在整个辩护过程中的作用,根据案件的进展审时度势,采用不同的辩护策略:“死磕程序”、“运用媒体攻势”与“清楚梳理案件事实和法律”结合,*程度的实现当事人利益,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努力让法律成为人民大众的信仰。通过这本书,更多的人会对我国的司法环境有更真实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树立信心。
本书按照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按照刑事、民事和行政不同的诉讼类型,介绍了各自庭审的驾驭要点,有机融合了庭审技能经验和对庭审程序性事项的具体处置方法,力求规范性和操作性的统一。随着三大诉讼法的修改,并配套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本书中许多法律依据、逻辑论断和体例结构也因此需要与时俱进。有鉴于此,上海高院对本书进行系统修改:一是调整了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引用的条文序号,修改增删了相应的条文内容。二是根据诉讼法的修改情况,加入了刑事庭前会议、民事小额诉讼、行政简易程序等新的诉讼制度。三是结合当前法院工作要求,纳入了诸如立案登记、证人出庭等新的实务做法,并更正了上一版中的一些瑕疵。
《公诉教程》着眼于培养应用型的检察人才,开阔检察官的视野,针对公诉理论中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出发点,力求系统阐述公诉制度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结合我国公诉的实践,分析公诉制度的现状,初步确立了公诉制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体系。本书由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河南检察职业学院的齐艳敏与新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助理李军担任主编,学院和新乡市人民检察院合作共同完成编写工作,在阐述公诉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程序结合检察工作实践,力求达到培养检察专业人才的需求。
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相关司法解释的颁布,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决定的提出,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人权司法保障的完善、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提出、刑事证据规则体系初现雏形等,都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刑事诉讼法学》为此以新的容貌与大家谋面。 本版修订中,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全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但既不照搬照抄他人,又反映时代的成果。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创新方面,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在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上阐释清楚。
本书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部分为诉讼指引,全面细致地介绍了房屋租赁纠纷各个环节的要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为实务问题解答,通过归纳、提炼司法实践中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常见的问题,进行简要解答,并辅之以经典案例,配之有经验法官的精炼分析和法律依据指引。第三部分为法律法规,该部分汇编了*适用的现行有效的常用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以及部分有代表性的地方性司法文件。本书内容几乎覆盖了所有房屋租赁合同纠纷中常见或者可能涉及的法律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我国的小额诉讼程序缘起于21世纪初各地法院分散开展的民事速裁实践,其经历了从试点实践到立法认可,再到司法解释细化的历程。本书立足于实证调研,运用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研究小额诉讼程序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和具体程序规则。本书论证了小额诉讼程序的基本理念,为小额诉讼调研提供理论支撑;就西部地区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前后小额诉讼的实践进行了实证调研和比较分析,提出了小额诉讼运行的共同规律,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论证;就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前后东西部地区的小额诉讼实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邻国日本和韩国小额诉讼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地区和国别的比较分析,以期为我国小额诉讼的修订提供借鉴;我国应当构建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并就完善我国小额诉讼程序提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立法建议和立法
本书以社会控制理论、战略联盟理论和案件管理理论为基础,主要利用案例研究、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广州、佛山和东莞地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探索进行了考察、分析,指出了该地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有关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战略构想:,坚持意思自治理念、实质正义理念和司法终解决理念。第二,构建早期中立评估、委托调解、协助调解和诉讼和解等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并阐述了具体的程序设计与运作模式。第三,完善与上述纠纷解决方式相配套的立案引导机制、多元联动机制、司法确认及与诉讼的衔接机制、费用激励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
由山东省律师协会编*的《三大诉讼业务精品案例集》是山东省律师行业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业务精品案例集。这些案例展现了我省律师承办三大诉讼案件的风采,反映了我省广大律师参与三大诉讼业务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对全省律师特别是年轻律师提高三大诉讼业务的理论与实务水平有所借鉴和帮助,也希望能对法学院的学生和广大法律爱好者学法用法有所裨益。
公司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是现实中的普遍现象,而这种侵害往往披着公司决议的合法外衣进行。因此,以消除违法决议为救济目标的决议瑕疵诉讼就成为中小股东对抗大股东侵害的重要工具,也是公司法理论和实务一直强调的中小股东保护的重要内容。不过,公司决议毕竟关乎公司重要甚至重大事务,在充分发挥决议瑕疵诉讼维护中小股东权利功能的同时也应避免对公司正常经营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本书正是从公司组织法兼顾平衡股东个体救济与公司整体利益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反思决议瑕疵诉讼的历史发展和功能定位,全面修正现行法在实体和程序规则上的偏颇,尤其通过对原告范围、诉权标准、瑕疵事由、诉讼担保、决议中止执行、诉讼和解等规则的均衡设计既维护合法诉讼也预防和避免滥诉,*终形成全面的立法条文建议,为我国公司法的新一
本书选取交通事故领域典型案例,从交通事故处理、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损害赔偿、伤残鉴定、保险理赔、交通肇事罪及涉外交通事故处理等与每位出行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做深入浅出的分析,帮您零负担应对所有与交通事故纠纷相关的法律问题。
调解作为一种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在灵活便捷、案结事了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调解能否成功,核心的问题在于把握双方心理活动规律。本书首次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心理学原理在诉讼调解实务中如何运用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深入调研上百个真实案例,生动再现成功调解现场,提炼调解成功经验和方法。“法官在调解中需具备的能力”“影响当事人行为的因素”“如何缓解当事人的情感、情绪”“针对不同气质类型当事人的沟通策略”“调解人员转变当事人态度的方法”等等调解中具体、实际的问题在本书中都能找到答案。
一场瑞雪覆盖了北京。在寒冷的天气里,新一卷《诉讼法论丛》编成。作为编者,看到精选过的文章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宛如看到旧友新知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诉讼法学学术问题,内心感到一阵阵暖意。刑事诉讼法编,收文14篇。这些文章多角度地反映了诉讼法学者对司法改革、诉讼理论以及制度的理性思考,不少文章的论题和视角具有新意,读来多有启发。本编仍分理论研究、实务研究、证据法研究、外国法等传统栏目。 在理论研究一栏中,我们收录了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的《完善诉讼制度,推进司法改革》一文,该文系作者在2004年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上的发言摘要。黄松有多年从事司法审判工作,对于诉讼制度和司法改革素有思考。在文章中,他结合我国司法现状.就完善我国简易程序提出建议,认为“不仅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刑案件可以适用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