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记录的是一名资深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 本书主要是讨论刑事辩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沿着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脉络,在对刑事辩护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以及相应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刑事辩护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详细谈论了刑事辩护的几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刑事辩护的思路和技巧,以及在刑事诉讼各个阶段的刑事辩护技巧,对刑事辩护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对中国刑事辩护理论的发展、对中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年轻律师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
刑事辩护,不是法条的堆砌、理论的推演,而是以正义和人权之名,惊心动魄的搏击,是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自由与监禁、生与死的较量,是 挑战性的律师工作,被誉为律师业务的皇冠。 我们力图将本书打造成一部刑事辩护教科书。本书并非纯粹的技术手册,技术背后是为权利而斗争的法哲学,每一步骤和应对策略,都彰显了无罪推定、保障人权、自由至上、公正优先等理念和价值。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结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本,本书对其法律条文修改的来龙去脉作了逐条注释和专业解读,揭示了修改的重点、难点内容。本法与监察法进行了有效衔接,解决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在《刑事诉讼法》2012年再次大修的背景下,通过对比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具体变化,梳理刑事诉讼法演进的脉络和规律,评析历次修改的得失,阐释修改所蕴含的价值取向、诉讼规律及所可能带来的各方面变化与挑战,展望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未来发展与走向。本书写作以《刑事诉讼法》的法条文本为提纲,按照《刑事诉讼法》的前后顺序设定章节。每一章内首先概述该章刑事诉讼法历年修改的总体走势,并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1979年、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后采用专题的方式对该章内历次修改的主要内容进行深入阐释。《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历史梳理与阐释》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理解与适用"类的书籍,而是包括了一定的理论分析,体现发展规律,并对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意图、蕴含的价
刑事案件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由与生命,每一份证据均影响到定罪量刑,应该从严把握证据审查和认定标准,确保每一份被采信的证据均合法有效。该书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证据审查要点全面。该书详细列明每一类法定证据的审查要点,审查要点覆盖证据的收集、保管、流转、鉴定等各个环节,确保可全面审查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 二,证据审查规则细致。 除了列明审查要点,该书还详细阐述各要点审查的规则,规则细致全面,全书共有67个要点277条审查规则,部分单个要点的审查规则多达12条,且大部分规则均有法院生效实例证实,是对证据规则的实务总结, 实用性。 三,案例典型代表性。该书所搜集的案例多为控辩双方在证据适用和采信存在较大争议且 终法院未采信相关证据的案例,集中反映了实务当中常见的证据问题以及法院对
迪亚士教授是葡萄牙*负盛名的刑事法学教授之一,其已有多部刑事实体法专著被译成中文在澳门出版,本书为其在刑事诉讼法方面的经典著作。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介绍了刑事诉讼法的一般原理,阐释了刑事诉讼法的含义和功能、葡萄牙刑事诉讼法的渊源以及刑事诉讼程序的一般原则等等;第二部分先是介绍了葡萄牙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结构,然后相继介绍了法院、检察院、嫌犯和辩护人以及被害人与受害人等各诉讼主体在诉讼程序中的法律地位和职能。由于书中所阐述的内容多为原则和精神,而少有论及具体的程序步骤和程序的进行,故这部问世于1974年的著作并没有因后来《葡萄牙刑事诉讼法典》的历次修订而成为 废纸 ,反倒作为一杆标尺,指引着历次法律改革的进行。时至今日,本书仍是葡萄牙和澳门法律学者在著作中频繁引用的对象。
本书着眼于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以审级制度的功能为逻辑起点,从组织构造 制度运行的角度,提出在我国刑事审级制度所置身的审判职权配置、刑事诉讼结构等深层次困境未能彻底改善的前提下,刑事审级制度改革的可能限度只能是优化,而非重构,其完善路径是遵循审级制度构建的基本原理,在调整四级法院职能分工,完善刑事审级基本构造的基础上,坚持并优化 两审终审制度 。
陈瑞华编著的《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第2版)》在对司法权的性质进行人面反思的基础上,讨论了司法裁判的行政模式,审判委员会制度以及检察监督制度,对这些司法制度的深层问题进行了分析。《刑事诉讼中的问题与主义(第2版)》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入手,对长期存在的“义务本位主义”刑事诉讼模式进行了理论总结,讨论了这一模式对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广泛影响。针对中国刑事诉讼程序所面临的实施困境,本书还讨论了加成呼管辖变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卷移送、事实审重构、法院变 起罪名、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解释力的理论思路。 ,本书结合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律师法难以实施的问题,对中国“立法推动主义”的制度变革道路作出了评价,并对那种自生自发的“司法推动主义”的制度试验模式进行了
持有型犯罪历史久远。随着风险社会时代的到来,刑事司法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使得从理论上加强对持有型犯罪的研究十分必要且颇为紧迫。本书在全面整理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实践,对持有型犯罪刑法规制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研究。在考察持有型犯罪的历史发展与域外现状的同时,紧扣持有行为所具有的行为性与状态性交织的独特特征来论述持有行为犯罪化的正当性,并重点从持有型犯罪的犯罪构成、持有型犯罪的犯罪形态,以及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检讨与立法动向等方面作了精彩论述。
本书为我国 诉讼法专家左卫民教授、周长军教授两位关于中国刑事诉讼理念的学术随笔集。 本书以理念为出发点, 以以案说法的方式,以社会- -法律的关系为基点,对我国刑事诉讼各项制度的原则、运行机制及司法实践的现状进行了充分的描述、阐释和评议, 也尝试从比较法角度将域外刑事诉讼制度进行了展示,形象而深刻地传导出现代刑事诉讼系统及其各环节应具备的基本理念,辩证地分析了中国传统诉讼观念之创造性转化的现实路径。 本书在1999年和2013年先后因应刑事诉讼制度变革而出版、修改再版,此次(第三版)又根据2018年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要修改及两年多来的刑事诉讼实践在原版基础上作了大幅度的修正,并将继续跟踪我国刑事诉讼理论、立法与实践的 变化,不断完善。 全书案例丰富、典型,文笔生动、流畅,视野兼及法学、政治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增订本)》记录的是一名**律师与一名法学教授就刑事辩护问题所进行的对话。对话的目的主要是对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进行一次系统的总结和整理。所谓“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既包括律师在中国现行体制下进行有效辩护的经验总结,也包括法学研究者对中国刑事辩护制度所做的理论思考。当然,任何律师都不能说自己的辩护经验就等于“中国律师的经验”,任何学者也不能说自己的研究就“完全总结了中国刑事辩护的经验”,我们所说的“中国经验”主要是针对中国现阶段的特定历史条件即“中国特色”而言。我们两人通过对话希望尽量展示中国刑事辩护的一般经验,并使这些经验上升为概念和理论。 《刑事辩护的中国经验(田文昌陈瑞华对话录增订本)》力图证明,即使是在**中国法律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
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涉及证据制度、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强制措施、审判程序、执行程序以及特别程序等诸多方面,修改幅度大、内容多。为帮助司法工作人员、法学研究人员、律师和广大群众学习和掌握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我们编辑了《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修改前后对照表》,以便于读者查询、使用。 《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修改前后对照表》的主要特点是: 对照形式直观。采取了同序并行排列的方式,将新修改或补充的内容加黑标注。由于新《刑事诉讼法解释》吸收了多个旧司法解释的内容,我们采取了“一对多”的形式,将《刑事诉讼法解释》新条文与旧条文及其他被吸收的司法解释条文同时进行对照。 梳理全面。收录了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及《六机关规定》
新现象和老问题总是与法的适用相伴而行,《刑法》的适用也不例外:新老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对法律条文的精当理解和对刑法理论的牢固把握。 《刑事诉讼法》适用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相对成熟,有大量相关的文章和著作,本报告并未选取当今《刑事诉讼法》适用中的热门问题,而是选择了几个受到关注较少、但又与检察业务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探讨。从选材角度看,切中热点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像本报告这样的另辟蹊径做法更值得欣赏。这是该报告的个优点。该报告的第二个特点是论证充分、言之有物。在每一部分的论述中,报告首先对现行立法及司法解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提出解决的对策,很好地克服了观点堆砌但没有论证说理的常见弊病,这使得报告的立论既有说服力又不乏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