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一审诉讼流程拆分为40步,全面呈现律师代理民商事诉讼业务操作中的步骤、技巧和方法,帮助律师熟练掌握诉讼程序和各类文书,明晰法官裁判思维,提高案件胜诉率。此外,本书还整理收集了56份民商事诉讼法律
略式程序是从罗马法诉讼程序简化变革过程中分化出来的独立的特种诉讼程序,与普通程序的简化版简易程序分属不同的程序范畴。各具体略式程序用途各异,但共享核心程序元素而具有家族相似性:略式程序的目的不是解纷,而是迅速形成执行名义;不对主诉案件进行完整、实质审理即作出裁判;其裁判有形式确定力和执行力,没有既判力。略式程序与诉讼程序相通,但不依附于诉讼程序独立运行,与非讼程序有本质区别。略式程序适合于当事人没有实质争议、对及时实现权利或寻求预防性保护有迫切需要的案件。其运行机理遵循实体权利逻辑,不能突破最低限度程序保障,适用 异议-撤销 简式救济机制。略式程序的制度目的、审理方式、制度逻辑、程序保障和救济机制等核心要素与确权型案件均有高度的匹配性,可以成为确权型案件程序规则构建的理论基
民事再审程序与普通一审、二审程序存在较大不同,本书分为七个部分,主要针对民事再审程序,结合大数据分析及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的背景,以作者团队长期代理民事再审程序的执业经验为基础,对再审启动的详细程
2022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部分的解释(征求意见稿)》,并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目前发布的征求意见稿73条。为了更好地适用《民法典》合同编及其修改司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收集了民事诉讼法学界著名学者张卫平教授近几年来在杂志上公开发表的二十篇论文。论文涉及民事诉讼法修改、民事诉讼体制、民事诉讼基础理论、民事诉讼制度和民事执行制度运行理论与实务等方面,是作者对民事诉讼和民事执行问题的深层思考和探索的成果结晶,反映了作者具有个性的研究方法、视角和路径。这些研究和探索对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完善以及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意义。
现代型政策形成诉讼、ADR的扩张和灵活运用都是日本社会 法化 过程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着以裁判和当事人主义为特征的民事诉讼在现代社会的地位,也决定着社会 法化 的走向。 《现代社会与审判 民事诉讼的地位与作用》基于普遍型法、管理型法和自治型法三类模型,从法哲学层面思考了现代社会民事诉讼的地位与作用。指出仍应当坚持民事诉讼在社会纠纷解决中的核心地位,为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法化需求,民事诉讼可以转化为 讨论与交涉论坛 不坚持民事诉讼的核心地位,将会导致反法化和非法化的短路结合,后导致法治的虚无。 对于尚未完全确立以裁判和当事人主义为核心,以纠纷解决为导向并过于强调ADR效果的我国民事审判制度而言,该书无疑具有明确改革方向、以使之更好地满足民众司法需求的启示意义。
《民事程序法论丛·诉审商谈主义:基于商谈理性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在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试图提出一种在论证上更为充分的民事诉讼构造观。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与脉络如下:章对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进行了回顾,指出传统民事诉讼构造理论存在着价值困惑与路径困扰。接着在第二章开始对民事诉讼价值观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哈贝马斯的商谈正义观作为构造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目标。在完成了对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选择后,第三章紧接着开始寻找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论证路径。通过对西方法哲学领域常用的契约方法的考察,选择了哈贝马斯的法律商谈理论作为建构民事诉讼构造观的方法论基础。在确定了民事诉讼构造观的价值目标和论证路径后,第四章开始正式提出诉审商谈主义的民事诉讼构造
律师要想在动荡多变的经济环境中,找到一席之地,除了要有扎实的法律专业基本功、长期学习的坚持、跨界营销的能力、沟通谈判的技能、敢于创新、拥抱互联网的能力,还要具备战略发展眼光、定位准确的职业规划、唯快不
法律出版社法规中心编著的《新民事诉讼法300问(根据*民事诉讼法编写)》涵盖新《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遵循注重实用的原则,将详尽问题归类释解,使读者快速全面掌握*民事诉讼法律知识。《新民事诉讼法300问(根据*民事诉讼法编写)》重在阐述*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要点精髓,并对相关专业用语加以详解,语言通俗易懂,可帮助读者轻松掌握民事诉讼法律知识。
本教材于2005年出版发行,先后于2010年与2014年两次修订。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我国证据立法与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2017年6月27日第十二届全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基本原则与制度;诉讼主体;诉讼客体;民事诉讼证据与证明;民事诉讼保障制度等。
2021年《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主要涉及司法确认程序、小额诉讼的程序、简易程序、独任制、在线诉讼等方面。 2020年12月23日,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法院关于修改 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等十九件民事诉讼类司法解释的决定》对《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的解释》作出修改。 《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是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而制定。 本书收录上述三个法律文件,方便广大读者全面学习、掌握民事诉讼方面的规定。
“法律一本通”系列丛书自2005年出版以来,以其科学的体系、实用的内容,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我们对其进行了多次改版,丰富了其内容,增强了其实用性,再次博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民事诉讼法分册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为中心,将民事诉讼法及近期新司法解释等法律文件逐条分析,成为学习和适用该法的实用图书。适合高校师生、普通读者参考使用。编者对本书再次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增补上述内容外,还新增了近来收集到的 及其研究室、 及其法律政策研究室、 发布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修订后的本书能够反映当下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解释的近期新全貌。
通过对龙泉司法档案民事诉讼文书的深入解读,本书梳理民国时期浙江省龙泉县立法与审判机构、传票、诉状、调查报告、庭审记录、裁断文书等方面混乱而多变的演化进程,从而 确认在清末民初的司法实践中出现过职权主义民事审判模式,将其立法依据追溯到清末的《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等,并据此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的“层叠”与“互嵌”现象。通过对龙泉司法档案民事诉讼文书的深入解读,本书梳理民国时期浙江省龙泉县立法与审判机构、传票、诉状、调查报告、庭审记录、裁断文书等方面混乱而多变的演化进程,从而 确认在清末民初的司法实践中出现过职权主义民事审判模式,将其立法依据追溯到清末的《天津府属试办审判厅章程》等,并据此探讨近代中国社会演变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性的“层叠”与“互嵌”现象。
民事诉讼法的此次修正共16处,其中新增7条,修改8条,此外还对“诚实信用”“节假日”“抚育费”“合议庭组成人员”“意外事故”“民法通则”“物权法”“从规定的每次履行期间的 一日起计算”等个别表述进行了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五大类:一是优化司法确认程序;二是完善小额诉讼程序;三是完善简易程序;四是扩大独任制适用范围;五是完善在线诉讼及送达规则。 根据本次修正,严格对照新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对《民诉法解释》条文序号和条文表述进行适应性修改,共计16个条文。
《民事诉讼法专题研究》的主要包括:价值与原则,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调解优先原则,诉讼制度,人民陪审制度,管辖权异议制度,证据制度,民事公益诉讼制度,诉讼程序,审前准备程序,诉调对接机制,法院附设司法ADR等。
本书是“民事诉讼法学前沿系列”之一,本系列力求突破传统教材以章、节行文的做法,而以“专题”作为理论阐释的基本单元。在编撰中,我们既注重每一本著作内部各专题性理论阐释间的协调,又注重各部著作对其研究领域描述、论证的统一,力求使本丛书在内容上具备内在的逻辑统一性。 本书包括涉外民事诉讼和涉外民商事仲裁两部分。每一部分再展开加以论述,从概念、原则、外国当事人与管辖权、仲裁司法审查、法院执行和撤销等方面全面深入分析,以便让读者有一个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本书以办案纪实的形式为读者展示金道律师事务所办案律师的代理策略和运作技巧,既介绍了案情,又介绍了律师如何分析案子的性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以及如何运用证据展开法庭辩论。每个案例层次分明、语言精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将律师办理事案件的思路及心得都呈现在书中。
作为一本实务型参考书,邓益洲编著的《跨境民商事诉讼实务要点解析》取材于笔者作为审判员及律师(顾问)身份处理过的涉外诉讼案件和精心选取的 指导性案例、公报案例及其他 新的典型涉外诉讼案例,以及外国法院审理的经典涉华案例,结合笔者及团队的执业感悟与经验教训,对实践中涉外诉讼案件的审判、代理和处理中的主要程序性问题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梳理、总结、分享与探讨。 本书既有利于学习者或初入行业者尽快入门和深入掌握相关实务技能,也便于 从业者及研究者梳理整合知识和技能,获得共鸣和启迪,并得以提升。
《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增订版)》是一本论文集,收集了王亚新教授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二十三篇论文。论文分为六大编,以我国民事司法制度转型为背景,集中探讨了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民事实体法与民事程序法的关系、我国 的审判管理实践、我国非诉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发展、民事执行程序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当下的案例指导制度等内容,是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对我国民事司法制度转型问题的深层思考和探索的成果结晶,反映了作者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这些研究和探索,对于我国民事司法制度转型任务的完成以及民事诉讼法学理论的提升都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