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明确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置的原则,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适应实际需要的原则设立。具体在设置时法律规定了以下几点:一是省、自治区政府可以根据本法在市、县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二是直辖市政府可以决定在区、县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三是直辖市、设区的市可以设立一个或若干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本书以根据2017年9月1日第二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为主体法,就重点条文进行权威注释,并辅以相关指导案例、典型案例裁判要旨,方便读者迅速查看、全面理解、准确掌握条文内容,帮助广大读者学法用法,是学习适用我国仲裁法相关法律制度的实用图书。
本书针对英国1996年《仲裁法》,原因有好几个。是完全出于实际需要,一般认为参与国际商务游戏就必须熟悉英国法,而参与国际商务仲裁就离不开伦敦仲裁。第二是英国商务仲裁历史悠久,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仲裁法的立法,是其他国家(即使是先进国家)无法相比的。此外,英国仲裁法律与做法影响深远,一旦掌握就能在任何其他地点(如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等)的仲裁中驾轻就熟了。换言之,掌握了英国仲裁就掌握了国际仲裁。第三是中国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公司/单位去伦敦仲裁,据悉吃了很大的亏,屡屡败诉。问题可能出在多个方面,但笔者坚信缺乏知识是关键的原因。这也不光是中国,也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困境。所以希望本书能对参与伦敦仲裁或其他国际仲裁的人士一一不论他/她是什么身份(订约方、当事人、代表律
本书选取读者学法、用法的常用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为主法,并收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相关的法律、部门规章。本书中所收录的法律文件均为现行有效标准文本。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各条附加【条文主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法律规定。同时,本书采用大字排版,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1.主要内容:收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包括《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至(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的意见》等。 2.主要特点: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重点和服务热点,从人社服务对象需求和日常使用习惯出发,精选相关领域内实用的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汇编成册,实用性强,针对性强。 3.选题价值:系统梳理人社政策法规,提高老百姓对人社政策法规的知晓度,增强运用能力,并为系统更好地开展普法工作、创新普法形式提供抓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释义》讲述了:劳动争议仲裁的仲裁规则不同于民商事仲裁的仲裁规则,劳动争议仲裁的仲裁规则的制定也不同于一般民商事仲裁的仲裁规则的制定。
《劳动争议案件裁判规则与法律适用》重点面向初、中级法官及律师等,精选3~5年来各审判领域多发典型案件、业界关注度较高或者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案件及行业新型案件,精准总结裁判规则,凝炼案情,深入浅出地对案件裁判方法和审理思路进行解读,明确司法实践中审理该领域案件的主流规则,为同类案件的办理提供参考。
本书为国际仲裁协议等争议解决条款的起草与执行提供了简洁实用的指南。主要内容包括: ◇选择国际仲裁条款与协议管辖条款的理由 ◇起草国际仲裁条款与协议管辖条款的指南 ◇起草国际仲裁条款与协议管辖条款的注意事项 ◇提供超过50条示范条款 ◇临时仲裁条款和机构仲裁条款的对比 ◇领先仲裁机构概览(包括国际商会、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美国仲裁协会国际争议解决中心、伦敦国际仲裁院、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海牙常设仲裁法院、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维也纳国际仲裁中心、德国仲裁院、荷兰仲裁协会、开罗地区国际商事仲裁中心等) ◇主流仲裁地的优缺点概述 ◇多层次争议解决条款 ◇国际仲裁条款与协议管辖条款的可选内容(包括仲裁员的选择、仲裁程序、仲裁费用、临时措施、
■从仲裁权与司法权的二元权力视角出发,尤以1994年《仲裁法》制定后我国仲裁司法审查的规范与实践为重点考察对象,探究仲裁的司法边界问题。 ■仲裁权与司法权皆为以解决纠纷为目的的裁判权。仲裁裁判与司法裁判之间的共性使之成为可替代的纠纷解决方式,但与此同时,两者也存在显著差异。 ■仲裁的司法边界也即仲裁权与司法权之间的权力界限。
我国仲裁实践发展迅猛,仲裁案件数量和标的逐年攀升,仲裁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仲裁日益成为法律界和商业界解决争议的重要选择。本书旨在探究如何在意思自治的仲裁法理念下,结合本国仲裁法规定处理商事纠纷,甚至涉外国际仲裁业务。*编主要介绍仲裁的优越性、历史沿革与基本原则,简要阐释仲裁法的基本理念、内容和价值取向;第二编详细介绍仲裁基本制度与仲裁司法监督,涵盖可仲裁性、仲裁协议与仲裁管辖、正当程序、超裁问题、社会公共利益作为撤销和不予执行理由、仲裁责任等内容,以实务和问题作为导向,既有理论铺垫,又有案例佐证;第三编重点探讨仲裁法修改应遵循的理念和立法的框架、具体制度和建议条文。
中国商事仲裁网(永久性网址为:www.ccarb.org)正式创办于2005年,其宗旨在于传播仲裁知识,发布仲裁动态,推进仲裁研究,交流仲裁信息,并力图成为国内信息量*,覆盖面广且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网站。作为广州仲裁委2005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其将与广州仲裁网以及《仲裁研究》一道,为中国仲裁的二次创业提供智力与舆论支持。、 2007年11月,网站进行了改版升级,优化了栏目设置,增设了“商界法律新闻”、“在线仲裁”、“案例数据库”、“民商法律问题热聚焦”等内容。改版后的网站内容更加丰富,既有全国同行业*信息的及时发布,又有本委相关动态的完整记录;既有针对一般民众的,深入浅出的仲裁基本知识介绍,又有面向专业人士,较高层次的理论探讨。同时,还包含相关法律法规、国际公约,仲裁示范文本等实用信息、网上咨询等互动版块,
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与适用法律,我社于2008年9月开始推出“法律注解与配套丛书”,深受广大读者的认同与喜爱。随后,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社陆续扩充本丛书品种,目前已有61种之多,成为法律工作者办案运用和公民法律学习的有力助手。2011年3月基于市场需求推出第二版批,2012年6月推出第二版第二批,2013年9月推出第二版第三批。本套丛书主要包括注解、应用及配套三部分。
奥林匹克体育争议的解决有体育组织的内部解决、仲裁、调解和司法诉讼等几种途径,但是对于奥运会争议而言,仲裁是一种主要也可以说是专有的方法。大量的涉及奥运会问题的纯粹技术性或者商事性质的争议提交到了国际体育仲裁院在奥运会上设立的临时仲裁机构。解决这些与奥运会有关的争议不再是单纯的竞技和比赛规则方面的问题,它需要依据法律方面的理论以及知识。 随着中国申奥成功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逐步临近,奥林匹克运动的法律问题特别是奥运会仲裁制度正日益受到国内法学界和体育界的关注。本书的目的也正是想使更多的人了解奥运会仲裁制度,以此促进我国的体育法律建设。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对于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法治的角度而言,建立一整套科学、可操作性较强的海商事纠纷解决规则体系,是一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已有《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及其司法解释,以及《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等规则。但是,由于海事纠纷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复杂性、涉外性特征,海事诉讼和仲裁实践中遇到的法律程序问题越来越多。所以,相关的理论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以《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仲裁规则》结构和内容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海事诉讼和海事仲裁特有的程序问题,并结合我国海事纠纷处理实践,选
本书适当地参考并吸收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律师法及仲裁法方面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成果,反映出我国律师事务以及仲裁实践中的一些学术热点问题,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律师法学与仲裁法学的知识体系,不仅可以作为高等学校政法专业教学、律师及仲裁员培训的教科书,而且还可以作为律师与商事仲裁机构等法律事务部门的参考之用。
作为解决民商事纠纷的法律制度之一,商事仲裁所发挥的作用日趋突出和重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尽管商事仲裁在我国纠纷解决的地位得到了肯定,商事仲裁立法也在不断完善,但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商事仲裁立法、理论和实践相比较我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特别是我国加入WT0之后,面对日益国际化和趋于统一的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了解他国的商事仲裁制度以及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方向,更应当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吸收、借鉴并完善我国的商事仲裁制度。 比较商事仲裁的目的在于使我国的商事仲裁制度进一步现代化、国际化、潮流化。 本书是一本关于比较商事仲裁的专著。共分七章。具有如下特点: ,本书从比较的角度出发对商事仲裁制度进行探讨。该书不仅*范围地搜集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商事仲
本书以仲裁权为主线,以研究仲裁权的价值为出发点,在界定了仲裁权的法律属性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了仲裁权的法律内涵及法律性质,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仲裁权的主体、产生基础,仲裁权的取得、行使、监督和实现,以及仲裁权与审判权、行政权、调解权及仲裁事务管理权的区别进行了全面研究。本书以仲裁权的主体、仲裁权的产生基础、仲裁权的取得、仲裁权的行使、仲裁权的监督、仲裁权的实现为脉络,对相关的仲裁理论与实践部下进行了全面而充分的阐述,对如何完善我国仲裁权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法律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书主要阐述了以下基本观点: 1、对仲裁权进行研究的深层意义,并不在于仲裁取得与运行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当事人主体利益的体现和主体权利的保护,对仲裁权的研究是对仲裁公正性的研究。 2、仲裁
作者研究解释适用法律的方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九九五年出版《民法解释学》一书。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民法解释学的历史;二是民法解释学的基本理论;三是民法解释学的方法。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四年曾对本单位民法博士、硕士研究生讲授。一九九四年后,专在各种法官培训班上讲授。考虑到中国大陆法官队伍的实际,只讲原书第三部分,以“民法解释学的方法”为题。尽量回避理论性论述,采用浅显平易的口头语,着重以实际的判决例或解释例演示各种方法的运用。 撰写《民法解释学》时,所举外国法院和我国台湾法院的判决例较多,所举中国大陆法院的判决例殊少。在近十年的讲授过程中逐渐增加了许多中国大陆法院的判决例和解释例。正是中国大陆法官裁判的这许多成功判决例和解释例,增强了作者对中国大陆的法院终将走出地方保护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员培训系列教材6: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案例评析》在广泛收集现实中各种案例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的六个纠纷类型分类整理,并逐例进行指点评析,还就常见的疑难案例进行讨论。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
商事仲裁保密性制度有利于保障商事仲裁的独立性及公正性、维护当事人的隐私及声誉,这亦是商事主体选择商事仲裁这一争议解决机制的重要动因之一。基于判例、国家的仲裁立法以及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等资料,本书从商事仲裁保密性的历史演进、商事仲裁保密性的基本问题、商事仲裁保密性的范围、商事仲裁保密性的主体及商事仲裁保密信息的披露制度方面进行了研究。关于商事仲裁保密性问题的讨论缘起于英国,并出现了是否区分 保密性 与 私密性 的论战。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实践经验的积累,仲裁学界与仲裁实践达成了共识,即私密性是防止第三人干预仲裁程序,而商事仲裁保密性除了上述要求外,还限制当事人、仲裁员以及其他仲裁参与人向公众披露商事仲裁程序中所产生的仲裁通知、答辩意见、庭审笔录、专家意见以及仲裁庭作出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