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检验技术实训教程》是为配合《痕迹检验》教材而编写的。本教材秉承 面向实战,贴近实际,务求实用 的理念,重点突出技能训练。教材选取贴近实战又便于学员学习的内容,注重与理论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本教程主要介绍手印、足迹、枪弹痕迹以及工具等痕迹检验技术,共有22个实训项目,基本涵盖了实务部门常用的痕迹检验技术,每一实训项目都介绍了实训教学目标、实训内容、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等,本教材使用了大量的图片,以收到析疑解难、易于操作之效,可称本教材的一个特色亮点。
《法学译丛·证据科学译丛:源自地球的证据·法庭地质学与犯罪侦查》为一本译著,为“证据科学译丛”之一,共分10章。主要包括:法庭地质学的历史;岩石、土壤、珠宝以及相关人造材料的类型;地质证据是如何将犯罪嫌疑人同案发现场相联系的;用于检验矿物、珠宝以及艺术品的方法和技术;用于法庭地质学检验的专用设备;地质证据在法律程序中的应用形式等内容。
本书从一个新的视角,对社会信息化以及信息社会法治化建设所涉及的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相关技术与法律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司法实践的应用需求出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信息安全、信息犯罪、计算机入侵、计算机取证、电子证据发现与收集、电子证据保全、电子数据恢复、电子证据分析与评估、计算机取证工具以及计算机司法鉴定等内容。
《证据故事》是美国法学院学生学习证据法课程的一本补充读物。书中将美国证据法中重要也是有趣的判例进行了新的故事性讲述,阐述了这些故事所代表的证据法规则。这些判例都是美国证据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例,而且是美国*的证据法学者在进行阐释这些判例背后的故事和法律规则,因此其法律学术性和可读性兼有。
《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是李晓丽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法院证据调查,是以法院为主体的收集证据和审查证据的制度,既包括实质层面上提出证据权力的配置,即将证据引入诉讼;又包括形式层面上证据调查程序的设置,即依照证据调查程序、运用调查措施获悉证据资料。根据案件性质的不同,应当分别以修正的辩论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为法理基础,通过举证释明和证据协力义务,在实质层面上规范法院的职权运用;通过证据调查期日制度和证据调查措施,在程序层面上规范法院职权的具体运用。《法院证据调查制度研究》选取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诉讼立法,着重分析和比较了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民事诉讼法的证据调查制度。
本书在理论上深刻认识DNA证据的内涵及DNA证据形成过程中国家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全面了解和掌握DNA证据立法和实践现状,准确发现症结所在。在结构上,本书分为六章。本书分为六章。 章为DNA鉴定技术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为DNA证据的内涵与应用。第三章为DNA证据的形成与公民权利保障。 第四章为DNA样本采集及其程序构建。第五章为DNA数据库的应用与完善。 第六章为DNA证据的鉴真。
为了满足我国财经类院校教学的需要,根据财经类法学专业教学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作者郭华特编写了财经类法学专业的特色教材——《证据法学》。全书分为四编,共十九章,主要内容包括:证据论、证明论、程序论等。本教材在写作过程中考虑财经类法学专业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吸收了证据法学的*理论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充分体现证据法学的应用性特征,并在保持理论深度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准确、全面地阐述证据法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努力做到教材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提出了一些有关证据法学的新观点和新理念。
王立梅、刘浩阳主编的《电子数据取证基础研究》首先对电子数据取证的相关概念进行总结,然后对国内外电子数据取证的基础研究工作进行了概要性的描述,并对目前较为典型的取证工作予以介绍。在对电子数据取证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上层典型应用的行为方式,力求为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数据取证系统建立良好的基础。
本书对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证据问题和证据制度在学者研究与论述的基础上吸收了证据法学的*理论成果和司法实践的经验,尤其是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的争议,在保持李连宁深度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准确、全面地阐述新的证据观念及证据需要完善的规则,并提出了一些带有探讨型的研究问题。为理论研究与解决实践中存在的证据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现实生活中,合同几乎无处不在,因合同订立、履行引发的纠纷也举不胜举。如何处理这些常见的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在诉讼中掌握主动,打赢合同官司?这就需要当事人掌握诉讼的关键——证据。 合同种类非常繁多,不同的合同纠纷类型对证据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伺能在各类合同官司中取得证据上的优势?这本《合同官司证据收集、认定和运用》由李君编著,通过31个典型案例,详细解析了证据在合同官司中的运用,以及不同类型合同官司中证据的收集、运用要点。 本书适合法律相关工作者阅读。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公安部道路交通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冰松、来剑戈、王连明、张弢、王淳浩、石向东、程刚、朱亚立、梁建军。
“可采性”是贯穿英美证据法的一条“金线”,可采性规则更是英美证据规则体系的核心。在大陆法系各国的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中占据同样重要地位的地据能力理论与可采性有异曲同工之效。而在我国,证据的可采性还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本书对可采性的基本概念、可采性理论的基本概念、可采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规范可采性的证据规则、可采性规则的价值分析、操作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法上的研究,后以中国的证据制度改革为落脚点,论证了在中国确立可采性规划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认为通过设立证据准入程序,完善有关的证据规则,树立起证据必须具有可采性的观念的确保证明真实与正当性的一剂良方。作者还提出了在中国建立可采性规则的总体设想和具体建议。
“Daubert”三部曲是美国证据法中的重要判例,各个具体判决的具体内容甚至脚注都常为以后的判例所引用。因此,直接通读判决书本文,是掌握这些判例精神所不可绕过的路径。本书旨在为证据法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Daubert”三部曲及Frye案判决书提供一个便利、准确的读本。
本书从以下几方面对法庭证据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分析:证据与法庭可接受的证据,从案例中的证据操作及证据认定看证据实务的问题所在,符合法庭审判需要的证据操作规范,从法庭审判角度审视司法鉴定和司法鉴定人,专家证人出庭质询科学性的探索、物证检验的方法,专家证人出庭接受质询的标准化,实务中指纹的检验规范研究,实务中足迹检验的研究,实务中人像识别技术的研究,工具痕迹检验的实务研究,笔迹检验的实务。
行为法学是行为科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要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与法律事务有关的人类行为规律。侦查行为是一种与法律事务密切相关的行为。本书主要介绍了侦查行为价值、侦查行为效益、侦查行为的原则、侦查行为运行的诉讼力及效力、侦查行为的种类、侦查行为的宏观结构等内容。
王敏远先生的《一个谬误两句废话三种学说--对案件事实及证据的哲学历史学分析》收录的六篇理论研究论文著作,是集其十年刑事证据法研究之精华,主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批判的行文风格,对刑事诉讼中的事实和证据问题进行探讨,并就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在批判盛极一时的客观真实说、法律真实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完善的设想,即科学的刑事证明标准理论。本书大量引用哲学家、史学家及相关科学的经典论述,资料详实,论点明确,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刑事证据的运用》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或者说是应用理论专著。全书围绕着“证明对象的确定——证据的收集——证据的审查分析——证据开示——举证——质证——认证——证明标准的判断”这一证据运用流程,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非常深刻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意义: 本书具有四大鲜明的特点:是体系新。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相比,体系是一大特色。它以刑事诉讼中司法人员对证据的认识和运用的过程来确立体系。 第二是理论性强。诉讼证据问题本身就是理论性强的问题。作者不仅运用证据的基本理论,阐明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前沿的理论问题作了较为深刻的探索,提出作者的独特见解,给人新的启示。 第三是,实践性强,本书不是抽象的纯理论研究,而是作者依托自己较为扎实的诉讼证据理论的功底,面对司法实践中的
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对公证证据的概念与特征、种类、分类、结构形态与特点、公证证据的收集、证据能力的判断和对公证证据材料合法性审查的要求等方面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二是通过对不同民事主体的系统分类,用列举的创作方法告诉读者,属于哪种民事主体申办哪种公证事项当事人应当提交哪些不同的身份、资格证明;三是根据我国物权立法和知识产权立法对财产权利的法律定位,分别从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知识产权4个层面对财产(有形财产、无形财产)权利证明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告诉读者属于哪种公证事项当事人应当提交哪些不同的财产权利证明;四是用列举的创作方法,在本书中列举了420多个当事人申办各类公证分别应当提交的有关身份、资格和财产权利证明,且全部都有出处和依据,确保了公证证
《转型的逻辑:证据法的运行环境与内部结构》所探讨的证据法更大程度上是英美意义上的证据法,也就是以证据排除规则(而不是或者主要不是非法证据排除)为核心的英美证据法。英美法系由于独特的对抗制庭审模式和陪审团审判而孕育出了非常发达的证据排除规则,正是在这些证据排除规则的基础上才形成了与其他部门法并驾齐驱的证据法体系。因为当我国产生对证据法规范需求的时候,英美证据法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学习和移植的对象。当我们对其进行移植和学习的时候,我们引进的不仅仅是几条简单的规范,更是对规范体系背后的知识背景、程序基础、价值追求和规范样式的整体移植。因此,随着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在我国刑事诉讼当中的日益确立,对于以证据排除体系为核心的英美证据法的运行环境和内部结构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前提性问题。
医疗纠纷越来越多,医疗官司却不好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医疗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患者及其家属在发生纠纷想要提起诉讼时,不知道需要收集哪些证据、如何收集,更不知道如何运用己方甚至对方掌握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获得法院的支持。 《医疗损害官司证据收集、认定和运用》采用“导入式”讲解的方法,通过22个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医疗官司证据的基本知识、举证责任的期限和特殊性、证据收集和运用的方法等医疗诉讼实践中的重要且基本的问题,力图使读者能够掌握医疗纠纷胜诉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