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陪审员法》,该法的亮点如下: 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需要具备的条件。人民陪审员的学历要求规定为 一般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年龄要求为年满28周岁。此外,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监察委、公检法工作人员以及律师、公证员、仲裁员等不能担任人民陪审员;有受过刑事处罚,被开除公职,被吊销律师、公证员执业证书,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情形的,不得担任人民陪审员。 人民陪审员的选任与使用。采取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负责,形成司法机关选荐、人大常委会任命、法院使用的选任工作机制。人民陪审员主要是随机抽选产生。同时,为了满足审判活动需要,也可以通过个人申请和组织推荐的方式产生人民陪审员,但人数不得超过名额数五分之一。
内容简介 书号:9787521637465 书名:【64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定价:8 注:预售品种请单独下单,与预售品种一起拍的品种默认和预售品种一起发货!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有关著述的的研究成果。 为了帮助广大读者学习和正确理解我现行的对外贸易管理制度以及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国际公约、条约和协定等的规定,我们组织在解决国际经济贸易纠纷方面有专门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同志,共同编写了《怎样打国陆军经济贸易官司》一书,力求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条约的规定进行比较的介绍,针对性强,简明扼要。
这套农民权益保护的丛书,就是为农民群众了解自身权益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工具。丛书采用了以案说法的形式,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向农民群众解释其中哪些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哪些行为受到法律的制止和处罚,具体的纠纷应当怎么解决等,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
本书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中有关司法鉴定的规定及其配套法规为经,以相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为纬,进行全面系统的分解适用集成。全书分司法鉴定的一般规定,人体重伤、轻伤、轻微伤鉴定与运动创伤鉴定,亲子鉴定与鉴定,鉴定和残疾人评定,医疗事故鉴定,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伤残评定,职工工伤、非工伤和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物品鉴定,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科技成果鉴定与专业技术鉴定,外商投资财产鉴定,共计11章,31类。 本书所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全文和节录两种方式,数个问题涉及同一文件(或同一法律条文)的,为减少前后查找翻阅不便,按其类别做适当的重复收录。所收文件不宜分解的,与所涉较主要的问题编排在一起,较次要的问题也涉及的,采取“参见”
行政行为理论是大陆法系行政法的核心理论,也是非常值得研究而又难度极大的课题。本书是“公法研究”丛书之《行政诉讼法前沿问题研究》,该书共分13个章节,分别对行政行为概念重构之尝试、行政证明行为之可诉性研究、行政公益诉讼之批判、行政信息公开诉讼之运作、行政救济与司法审查之程序衔接等问题作了研究。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论文集。收入这里的文章,是作者1990-1999年陆续写作并发表在多家期刊上的。趁这次结集出版之机,作者又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对其中的部分文字作了一些小的修改,但对文中的观点尽量保持原貌;文中涉及修正前后的刑事诉讼法时,亦一律从原文;只有少数文章根据近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界的研究成果作了少数改动,增加了部分注释。 作者的这20篇文章中所讨论的问题都是基本性的和重要的,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没有理由忽略这些问题。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法理与比较包括实体真实、价值观和诉讼程序——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法理分析、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历程论纲、诉讼机制的社会意义等十二篇文章。中篇:制度与操作共包括刑事合议制功能的衰退及其后果、论刑事诉讼期间等六篇文章。下篇:改革与评说共包括
《刑事审判要览》(双月刊)是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办,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以交流刑事审判重要信息,反映刑事审判动态,提供刑事审判前沿知识,培育刑事审判科学理念为宗旨的连续出版物。可视为《刑事审判参考》的姊妹篇。 本辑主要栏目: [法旨政略]:反映国家和党的重大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制定背景及理由。 [特稿专论]:刊登大法官、高级法官及学者涉及刑事审判的专论。 [审判动态]、[审判信息]:反映全国各级法院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经验总结,发表统计分析和重要会议纪要。 [审判调研]:刊载全国各级法院刑事审判专题研究成果。 [办案笔谈]:刊载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总结的办案经验、心得体会及办案技能。 [论点撷英]:摘录专家学者和法官对刑事法律适用诸问题的精彩论述和重要观点。 [法官释法]、[析
经济的市场化,社会的法律化,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随着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备,法律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也就是人们行为的规范或准则,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都离不开法律指导和约束。 法律的不断完善,普法宣传的深入和扩大,使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公民个人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或引起纷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索 赔与赔偿的问题,而且各种索赔与赔偿案件呈逐年上升的势头。索赔,是广大群众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挽回损失的有力武器。索赔与赔偿已成为当今热门话题。但 是,如何进行合法的有效的索赔与赔偿,由于有关赔偿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卷帙浩繁的法律汇编及其他文献之中,对自己有用的那些法律、法规往往难以完全查
本书所反映的,便是1999年7月26日至28日大连会议研讨的问题。此次会议由刑事诉讼法教学、科研和司法实务部门的40余名代表参加。与会代表就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有关机关的解释及刑事诉讼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并形成了会议纪要。座谈会之后,部分与会代表针对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问题,分专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并最终形成本书。本次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这次修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其次,这次修改针对1979年刑事诉讼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比较焦集中地解决了一批长期没有解决和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三,这次修改在立足国情的同时,吸收了一些外国的成功立法经验,使我们的刑事司法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更加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