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原著为《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Law: A Chinese Perspective》,由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浙江大学国际战略与法律研究院院长王贵国教授所著。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辅以大量案例,对国际投资与法律相关的概述、外商直接投资控制系统、对外国投资者和外国投资的理解和界定、管辖、待遇标准和相对待遇标准、征收、违反义务后的赔偿、国家责任和执行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论述,并结合我国的相关情况提出建议。
本书是作者团队关于英美合约法系列著作之第四部,与《损失赔偿与救济》《合约的解释:规则与应用》《合约的履行、弃权与禁反言》共同针对合约法中的重要、与实践密切相关的课题。 本书分为上下两册,从国际商法与国际商事实践出发,以帮助中国 走出去 的企业与自然人应对复杂商事交易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为立足点,围绕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这一课题展开。全书重点阐释了国际商事活动中虚假/不正确陈述、可诉陈述、沉默与隐瞒、疏忽或欺诈意见、错误、非法、胁迫、不当影响与不合理/显失公平交易等因素对合约效力的影响,以及可以适用或依赖的立法、先例、救济途径等,通过大量的先例和真实案例以及鲜活的细节和务实的技巧,帮助读者系统性地学习贯穿国际商事交易的基本理念和规则,并为立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指引。 本书对律
本书以国际水法的案例为研究对象,对常设国际法院、国际法院、国际仲裁法院以及临时仲裁机构审理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水法案例进行述评。 以国际司法仲裁实践对国际水法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为标准,选取了如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常设国际法院的1927年 多瑙河委员会管辖权咨询意见案 、1937年 荷兰/比利时默兹河取水案 ;国际法院的1997年 匈牙利/斯洛伐克项目案 、2009年 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航行权及相关权利案 、2010年 阿根廷/乌拉圭纸浆厂案 、2015年 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圣胡安河沿线修建公路案 ;常设仲裁法院的2000年 荷兰/法国莱茵河仲裁案 、2013年 巴基斯坦/印度基申甘加水坝仲裁案 ;其他仲裁机构的1957年 西班牙/法国拉努湖仲裁案 。
《梁西国际组织法》 (第八版) 源于梁西先生为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国际法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多年开课的讲义;初稿完成于1981年,与荷兰国际法学家谢墨斯 (Henry G.Schermers)的《国际组织法》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al Law) 的出版是同一年。1984年正式出第一版,名《现代国际组织》,是国内有关国际组织法的第一部专著,也是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我国在这一新兴国际法学科领域唯一的专著。该书在此后长达3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经梁西先生自己多次精心修改补充,1993年作为 七五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出第二版,更名为《国际组织法》,并荣获国家 第三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应约再作修改后,又以繁体字竖行本在台湾(志一出版社)出第三版。1998年出第四版。2001年出第五版,并经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推荐为 研究生教学用书 ,被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学术精品。2011年杨
本书是对过去50多年来世界各大洲国际私法法典和公约的比较研究,包括对各地国际私法法典中关于侵权行为、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等类型的准据法适用及连结点选择的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国际私法的法典化在灵活性及结果选择之间的平衡。
本书系主要针对国际法领域进阶学习者、专业实践人士的通论性教科书,注重国际法的前沿问题、理论探索和中国立场。 全书分为国际法总论、国际法主体、国际法客体、国际法律行为、国际法律责任与争端解决五个板块,对于国际法所涉及的新领域,例如网络空间、极地、深海等规范建设问题予以阐释,对恐怖主义、经济危机、武装干涉等国际法问题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的安全观、外交立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理念予以展开。 本书不仅注重对概念、原则、规范的呈现,也注重对国际法制度背后的动力和运行的状况进行批判性反思。
本书系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经典教材,深度展现美国情报界与国家安全界的主要架构及其互动过程,阐述情报在治国方略中的多面角色。作者从情报的基本理论、历史沿革、组织机构、情报业务等维度勾勒美国情报界,概述战略情报、预警、情报支持、隐蔽行动等主要情报活动的形式与动态,并从国家安全机构演变、管理策略、规范问题等方面阐述美国庞大的国家安全事业体系的构成与运行机理,从中再现情报与政策、情报与民主等诸多深刻矛盾。本书纵览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珍珠港事件、冷战时期古巴导弹危机、后冷战时代 9 11 事件等核心线索,深入挖掘和解析一系列大跨度历史案例背后的情报斗争。 特定事件中情报的成败得失或许是一时的,但事件所串联起的情报历史却足以反映共识和规律。作者认为,虽然情报永远无法完美,但其为国家安全事业的必要组成部
本书是从宏观维度审视国际法的法学专业著作,是在作者2013年的著作《国际法哲学导论》基础上融汇理论进展、实践更新与学识深化的全新作品。书中以国际法领域前沿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为切入点,立足于中国经验、中国话语、中国方案,对国际法从本体论、意义论、权威论、方法论、辩证观、运行论、价值论、发展论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考察,解析国际法规范存在的理由,解构国际法规范运行的动因,解读国际法规范背后的制约,从而反思国际法在环境构造和运行机制上存在漏洞和偏差。本书以严密的逻辑与精准的表述为特点,融合国际与本土、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是国际法领域理论层面的佳作,适宜国际法、法理学专业学者阅读适用。
本书重点运用比较的和综合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尝试在国际法范围内构建数字贸易争端解决的理论体系,并依此设计了数字贸易争端解决的规则和程序。第一章以 数字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争端解决制度的挑战 为题,着重分析和解决 为什么要研究这一选题 。第二章至第十一章探讨和解决 本选题应研究哪些内容 。从理论联系实际、从既往经验联系当前需要出发,本选题应研究的内容包括数字贸易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设计的法理基础、数字贸易争端解决的标准事项范围、数字贸易争端解决中的管辖权冲突、数字贸易争端解决中的举证责任和司法解释、数字贸易争端解决的线上程序和线下程序、数字贸易争端裁决结果的承认与执行以及数字贸易争端解决中的透明度义务和隐私权保护,等等。第十二章 数字贸易争端解决的中国措施 重点
本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盟国设立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书,包含法庭的设立过程和审理程序,法庭管辖权及对俘虏的战争罪责任,起诉书,日本的战争准备、对华侵略、对苏政策、太平洋战争、其间的战争暴行,以及对日本战犯做出的最终判决。
本书结合美国的国际法实际,系统介绍了国际法的渊源、主要理论和*发展,分析了国际法对个人和商业行为的影响,考察了在国际法的发展与变革中各类行为者和各种进程的影响。 概而言之,本书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海纳百川,系统介绍了有关国际法的各种理论和学术观点;第二,资料极其丰富,每一章均包含大量著述、条约和协定、法院判决和仲裁庭裁决,以阐明某一国际法原则或规则的发展历程、当前法律地位以及未来可能的走向;第三,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美国法学院培养学生进行对抗性思辨的特点。 除教学用途外,通过借鉴美国国际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可能为我国在将国际法规范内化为国内法方面,在考虑加入各类国际机构、参与各类国际条约和安排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本书是日本东京大学等十几所大学的十几位国际法学者在2004年为纪念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筒井若水先生70寿辰及其多年来对国际法的研究和教学所做出的贡献而策划写作的。本书在2010年进行了修订,目前翻译出版呈现给读者的就是经修订后的版本。全书共计18章,从理论到实践几乎涵盖了当今国际法的所有内容,包括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关系变化而引起国际社会法律制度变革在内的一些规则变化,因此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国际法和提高运用国际法思考和看待国际关系的能力,为正处在发展和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阶段的中国构建法治国家和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做出贡献。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2017年至2020年外交学院代表队参加比赛的书状,书状直接反映了外交学院代表队的竞赛水平;第二,参赛同学在教练老师指导下研究赛题争议问题完成的学术论文,研究涉及环境影响评价、核裁军、国家同意原则、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人权条约的域外适用、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利用、自主武器系统、豁免等国际法前沿问题,这些研究反映了外交学院代表队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第三,外交学院代表队备赛和参赛的经验总结,包括比赛指导、法律研究、事实分析、口头陈述、引注格式等多个重要环节的经验。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核心人权公约之一,也是其中最早的一个。中国于1981年加入了《消除种族歧视公约》,并积极履行相关义务。本书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本系统分析《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评注。该书结合大量实证资料和学术文献,介绍了《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分析了核心条款的准备工作、缔约国和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的实践并加以评论,阐述了消除种族歧视委员会如何落实《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报告和申诉程序并在此过程中保持其生命力、增强其相关性。本书是理解和研究《消除种族歧视公约》的必 备工具书,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对从事国际人权法和人权工作的学者、学生及实务工作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联合国核心人权条约之一,也是 国际人权宪章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于1998年签署该公约,至今尚未批准,但一直在积极稳妥推进有关法律改革,为批准做准备。 本书主要依据《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建立的人权事务委员会的一般性意见、对缔约国报告的结论性意见和对个人来文的最后意见,对该公约的总体及每条实质性规定作全面、深入分析。其主要价值在于依据丰富的实践资料对该公约规定所作的逐条评注,也在于基于这些资料对该公约的内容提出的学术性见解。 本书是理解和研究《公民及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必.工具,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对从事国际人权法和人权工作的学者、学生及实务工作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该书包括国际法存在的理论阐释、国际法发展的整体解构、国际法存在和发展的个案分析三大编。各编包括国际法的法律性质、理念,国际造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规范的体系结构,国际法发展轨迹,联合国与国际法结构的现代变迁,现代国际法的多样化、碎片化和有序化,国家知情权的演变和运行,国际通信法的界域、主体及架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