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权利法案〉公民指南》逐条详解了美国《权利法案》中11条法案的来龙去脉,深层剖析了美国式自由的根源。 本书的核心观点在于纠正大家长期以来的认识。本书认为人们犯了一个祖先崇拜的错误,总是将美国权利归功于开国元勋们。本书通过对《权利法案》的逐一解读,认为开国元勋们起草《权利法案》的根本目标不是保护人民的权利,而是代表州政府限制联邦政府的权力。开国元勋们虽然很伟大,但他们都是奴隶主,他们起草的《权利法案》沾染了奴隶制原罪的污点。而真正使《权利法案》发挥保护人民权利作用的,是后来的以宾汉姆为代表的人,通过第十四修正案,限制各州的权力,使得各州不得侵犯个人的各项权利。自此,美国人民的权利和自由才真正有了保障,拉开了新的序幕。
本书以给广大读者提供手资料为基本定位,因此,笔者对于案件的评论和观点全部都采取简明扼要的论点式提出,并不做长篇大论式的论述。由于这些案例的英文原文可以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检索到,本书仅在附录部分列举了各个案例的英文名称,没有将英文判决书的原文列入本书。同时,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对于美国《国内收入法典》(《美国税法典》)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更好地理解各个税法案例,本书在附录部分列出了笔者研究《美国税法典》的一篇文章,供读者参考。
《英美契约法的变迁与发展》解析了英美两国契约法的形成与建构、英美契约法的核心原则、古典契约法和新古典契约法的内涵与构造、法律社会化浪潮与现代契约法方案,分别阐述了契约法历史嬗变的不同阶段、理论内涵及内在关联,追踪评论契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近期新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借鉴西方法治经验的同时,研究中国契约法治的困境并为中国契约法治现代化寻找出路。
1776年美国独立革命是美国史的枢纽性议题。为什么“同文同种”的北美白人殖民者会集体反叛英国议会和国王?为什么光荣革命确立的议会主权在北美殖民地不管用?为什么英国对北美长期的“轻徭薄赋”并没有换取政治忠诚?美国在革命之前经历了与英国议会怎样的宪法斗争?美国革命揭开了英国本土与殖民领地在大英帝国宪法理解上的何种分歧? 这些问题曾经长期困扰美国宪法学界和史学界。麦基文教授不避艰难,深入美国革命前的宪法斗争细节,探寻美国革命的思想动因和宪法先例,破解了大英帝国形成早期的宪制密码及其缺陷。
本书是一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以加拿大为个案来讨论“少数人差别权利”这一基本问题,目的在于通过文化识别以补充抽象的“公民身份”之不足,以实现个人的最终幸福。所谓“少数人”是与“多数人”在文化识别下相对应而产生的一个概念,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二者根本性文化特征和基础性价值观的差异,更在于其各自的文化在公共领域被反映、被容纳、被推行程度的截然区别。而“差别性”则是体现在个体所处的文化在国家等共同体的公共领域被反映的程度不同。本书认为“公民”这一抽象同一身份并不足以充分表达个性也不能实现个人的幸福,要实现个人的幸福必须诉诸“差别性”这一原则,正是“差别性”肯认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 本书共分两篇。上篇讨论少数人差别权利的哲学基础,给其以理论上的论证。下篇则以加拿大为视
《原则与妥协》旨在为四百年来美国宪政的精神与实践提供一种大跨度的历史叙事,从“权力”“权利”及二者的“互动”着眼,讨论美国宪法原则的起源和变化,梳理其发展的动力与机制。作者提出,在不危及作为立国之本的核心原则的前提下,不同利益集团藉由谈判和“妥协”,在宪法的原则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使之适应不同时代的社会需要,这正是美国宪法的生命力所在。 本版新增20万字,集中于观察和探讨“911”之后十余年中美国宪政的新发展,既有因“金钱政治”和“种族政治”等传统问题出现的新挑战,也有反对恐怖主义的国家安全措施对公民自由造成的新影响,以及福利权、医保权和同性恋者平等婚姻权等数种“新公民权利”带来的新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总结近十年来的研究与思考,为美国宪政史叙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是较为清廉的国家。根据透明国际公布的“清廉指数排行榜”,近十年来美国一直位于前25名内。 本书收录了美国四部反腐败重要法律,包括三部特别法——《政府道德法》、《道德改革法》和《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以及一部刑事法《美国法典》。 他人之石,可以攻玉。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不能说是尽善尽美,但确实在预防和打击腐败方面起到了可观的效果。在充分考虑法律和政策本土化的条件下,我国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借鉴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从而改善我国行政道德立法空缺的局面。
《欲望号街车》是威廉斯诸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女主人公布兰奇是典型的南方淑女,家庭败落以后,不肯放弃旧日的生活方式,逐渐堕落腐化,后来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但又与妹夫斯坦利粗暴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继而遭妹夫 , 被送进疯人院。现代社会中野蛮残忍的势力无情地蹂躏温柔优雅的弱者,《欲望号街车》无疑是向社会发出了一声振聋发聩的嘶喊--是谁把布兰奇疯了!1947年该剧在纽约上演后获得巨大成功,囊括美国三项戏剧大奖:普利策奖、纽约戏剧奖和唐纳德森奖。阿瑟·米勒称\\\\\\\\\\\\\\\"《欲望号街车》的首演等于是在商业戏剧的土地上插上了一面美的旗帜。\\\\\\\\\\\\\\\"
范晓波所著的《美欧银行并购反垄断的法律规制研究》讲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并购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发生。银行并购的规模和金额巨大,同业、同地并购与跨行业、跨境并购并存。银行大规模的并购,使其为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成为可能,金融一体化打破了资本流动的国别限制,加剧了各国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对国际金融资源的争夺。 银行并购有其积极的一面,适度的并购能够使商业银行的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金融竞争力。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银行并购会使市场集中,市场集中度过高就会形成垄断,威胁到市场的有效竞争。金融资产的高度集中,还可能影响金融安全。大规模的银行并购直接导致银行数目的减少。在美国,大规模的企业合并发生在20世纪八九
2011年10月,湘潭大学与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法官协会在湖南浏阳联合举办了一次中美调解主题培训,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美国调解制度发展的概况,现场演示了不少调解尤其是商业调解的模式和技巧。廖永安主编的这本《如何当好调解员:中美调解培训启示录》全程记录了此次中美调解培训课程内容以及现场演示的诸多细节,这对于了解美国调解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开展中美调解制度比较研究,无疑是有较高价值的。
宪法规范应该如何解释与适用,是法学方法论绕不开的一道难题。针对宪法规范的解释方法问题,可以在较高的抽象层面上进行讨论,尽管终究要回归到具体案件的具体争议。宪法解释有没有一套统一的 元规则 或 元标准 ,能够令我们判断它的正确性?如果有,那么它是什么呢?如果没有,那么宪法解释是不是就是碎片化、毫无规则可以遵循的呢?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势必要回到宪法解释理论问题上来。在这本著作中,宪法解释当中的主要方向(原意解释和非原意解释)将会一个接着一个地被介绍出场,并受到批判性的检讨。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这“一捆木棍”的“一捆故事”——财产法故事。这些文章中涉及的判例代表了学年财产法课程中广泛的实质性论题,且很多判例被视为该领域的“经典”。每篇文章都提供了特定判例的背景与独到见解,并阐明了这些判决与当今更广泛的财产法制度得以协调的原因。此外,这些文章还向我们提示了“故事”的重要性——所有财产法理论、规则与概念,都是私人之间,或私人与团体之间的争议。正是在这些关乎真实人类情感与欲望的冲突中,财产法才得以产生并发展。
本书运用翔实可靠的数据和众所周知的案例,对美国联邦法院的运作过程和大法官们在司法决策过程中韵考量因素展开了生动的分析,令人信服地论证了大法官的政治偏好决定着法院案件的筛选和判决的内容.同时,作者还用深入浅出的笔调,考察了美国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程序、证据制度、州法院和联邦下级法院系统,从而帮助读者能够更加系统地了解联邦法院在美国司法体系中的皇冠位置,以及大法官在处理案件时与州法院和下级法院法官遇然不同的考察因素和思维方式。
本书是美国破产法入门的殿堂级书目,主要介绍了美国破产的基本规则和原则以及美国破产法体系的基石性制度设计。前三章绘制了美国破产法基本的图景。 章介绍了破产法的实体规定和适用于破产案件的程序规则。 第二章关注破产中个人债务人的权利问题。第三章对企业重整的基本原则—— 优先规则进行了检验。第四章介绍了起源于破产之外的权利在破产中如何处理。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破产法如何保证债权人在破产程序内也可以取得其在破产程序之外可以取得的债务人财产。第六章从待履行的合同入手对债务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进行了分析。第七章主要包括欺诈性转移、衡平居次和实质合并等内容。 第八章的内容是无效的优先清偿。第九章的主题是破产中的自动中止。第十章介绍了大型和小型重整案件的动态。第十一章和 一章主要涉及到重整计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法律是如何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以推动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事业,本书从浩如烟海的美国法院与联邦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判例中,精选出了对美国社会有重大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大案要案,汇集成册,介绍给我国读者。
本书讲述美国劳动法学的诞生历程。全书将 16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中叶的历史划分成四个阶段,分别对应诗法上的起、承、转、合。就每一阶段,分述其时代背景、制度发展和学术思潮,描绘重要立法、大案要案和思想交锋,刻画为劳动法律思想做出贡献的学者、法官和政治家。通过研究证明:劳动法学的诞生,既是工人运动、进步运动和新政运动等宏大社会运动的产物,又是形式主义、现实主义和法律过程学派等学术思想流派相互激荡的结果。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总结美国劳动法学诞生的经验,为中国法治发展提供借鉴 .
200多年前,蛮荒大陆上的一群乡巴佬齐聚费城,为了制定世界上部宪法吵得不可开交。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阴云与曙光同在,妥协与原则共存,谁都没有想到,后磕磕绊绊通过的《联邦宪法》,日后会成为美国人的世俗《圣经》,影响遍及世界。 现在看来,事情可能好就好在当时大家都没有什么宏伟理想和*主张。理想是有的,但不宏伟;主张也是有的,但不*。不宏伟,就能务实;不*,就好商量。制宪代表的原则也很简单——以法治国,三权分立,保护公民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惟其简单,才是底线;也惟其简单,才可坚守。底线弄复杂了,就弄不清,也守不住。其实,一旦守住简单的底线,加上务实的态度,许多事情都好办了。 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费城风云
本书提供了美国联邦法院的大法官们在不同语境下解读联邦宪法修正案的全貌。全书分非常时期的言论自由、事先限制的实体和程序问题、诽谤和侵犯隐私、淫秽出版物、非政治性言论和非言论性表达、新闻自由和结社自由七个专题,介绍了联邦法院裁定的有关表达自由的二百多个案例。作者详尽论述了大法官们随着时代的变化在解释和适用联邦宪法修正案时所创设和运用的法理,也同时兼述了学者们的代表性观点。
《英美契约法的变迁与发展》解析了英美两国契约法的形成与建构、英美契约法的核心原则、古典契约法和新古典契约法的内涵与构造、法律社会化浪潮与现代契约法方案,分别阐述了契约法历史嬗变的不同阶段、理论内涵及内在关联,追踪评论契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在借鉴西方法治经验的同时,研究中国契约法治的困境并为中国契约法治现代化寻找出路。
美国与版权有关的法律条文记载于《美国法典》第17编的第1章至第8章、第10章至第12章。1976年10月19日颁布的1976年《版权法》为现行版权法提供了基本框架,内容富有实践意义,具有较好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本书从美国历年来的新闻官司判例中抽绎出具有代表性的23个案例予以解析,既有近年广受关注的 棱镜门 事件,也有作为经典案例常被援引的判例,如 沙利文案 ,还有关于失实性报道的案件 谢泼德诉佛罗里达州案 ,老百姓的 诽谤 官司案件 盖茨诉罗伯特 韦尔奇公司案 等等。有不少是美国联邦法院经常援引的先例。 全书分为《媒体的 嘴 不好管》《名人的 脸 不好用》《政府的 令 不好使》《百姓的 事 不好报》《法院的 案 不好审》五大部分,涵盖了多个面向,每个具体案例包括案件回顾、官司进程、法眼观案三小节,对该判例的背景、案情、判决分析、意见表达等做了介绍,读者可以对每个判例获得比较完整的、透彻的认识。是一部由案例构成的美国新闻法治简史,也是传播法教学有价值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