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晚清刑案判牍汇编点校著作。《刑案汇编》共计十六卷,内分盗贼、人命、服制、奸拐、杂案五类。该书属于案例集,体例编排上 均照司院体裁 。 首列题报官员案件陈述及仵作验尸报告;次详细开列受害人或受害人亲属证言,或地保证言,或目击者证言;再次详细开列犯罪嫌疑人供词,包括犯罪嫌疑人的籍贯、年貌、品行、家庭状况及案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内容;复次为各级司法官员审判意见;后列刑部覆议意见。 书中通过对现实案例的记述、剖析,展现了清代法制、司法审判以及民情风俗、家庭关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说,《刑案汇编》不仅仅是研究清代法律制度的重要资料,对清代社会习俗、宗族家庭关系、幕宾群体等的研究者来说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史料。
《50年自选集 传统下的独白》共包括四十几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有的谈男人的爱情,有的谈女人的衣裳,有的谈妈妈的梦幻,有的谈法律的荒谬,有的谈不讨老婆的“不亦快哉” 各文的性质虽是杂拌儿,但是贯串这杂拌儿的却是一点反抗传统、藐视传统的态度。
张爱玲作品中最触目惊心的是:人淹没在日常的细节中。人的灵性;人的活泼与绚烂,僵死在程式化的生活里,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遇见同样的面孔,谈论的是同样的话题,时间变得虚幻,一天与一年与一生,没有什么区别。父母亲只盼望着女儿嫁人,嫁了人的女儿又成为母亲的翻版,又接着造人,那些小人又会长大,又会重复他(她)的祖父母或父母亲的生活。就这样循环下去。家里的卧室、客厅、公司的办公室、电车、咖啡厅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局促于这些狭小的空间,每天往返,一点点地磨蚀生命,一天天地萎缩下去。
《史铁生自选集》作者史铁生,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熟练(或娴熟)的语言,于公文或汇报可受赞扬,于文学却是末路。熟练中,再难有语言的创造,多半是语言的消费了。罗兰·巴特说过:文学是语言的探险。那就是说,文学是要向着陌生之域开路。陌生之域,并不单指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陌生之域怎么可能轻车熟路呢?倘是探险,模仿、反映和表现一类的意图就退到不大重要的地位,而发现其主旨。米兰·昆德拉说:没有发现的文学就不是好的文学。发现,是语言的创造之源,即便幼稚,也不失文学本色。在人的心魂却为人所未察的地方,在人的处境却为人所忽略的时候,当熟练的生活透露出陌生的消息,文学才得其使命。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的文学。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是农民)的巨型国家,若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村社会内部,理解具体地域社会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时空条件,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治理机制及决定治理绩效的原因。 本书从三种视角切入展开对“乡村江湖”的讨论。一是从“混混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的生长与发展;二是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三是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从乡村江湖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乡村混混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并通过乡村混混来深化对基层治理生态的认识。
《民法思维之展开——尹田民法学演讲集》收集了作者自2004年到2013年有关民法理论和立法的演讲录音记录稿和文字稿19篇,展示了作者从对民法制度研究到对民法思维方式及其运用的研究的思想结晶,其中包括作者对民法思维模式的特征、人格以及人格权的本质、国家财产的权利属性及其在物权法上的地位等问题所提出的重要观点的直接表达。作者本书中的观点具有批判精神和冲击力,有些观点甚至是“逆主流”的,值得民法学界诸多学人深思。同时,由于本书保留了作者演讲的语言风格,使得书中对严肃的学术问题的讨论少了几分枯燥而变得生动,读来如亲临演讲现场,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