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主义塑造了欧美过去两百年的历史,依然支配今日政治。但在自由主义真正意涵及其如何兴起上,意见分歧却极为鲜明。 在这本英语世界数十年来关于自由主义史的著作中,资深政治观察家埃德蒙·福赛特以拟人笔法,藉十九世纪初期迄今欧美众多思想家、政治人物的生平和观念,探问该核心政治传统的理想、成功与失败,讲述故事主角“自由主义”的生命史话。 《自由主义传》聚焦于美、英、法、德四国,追溯这些国家自成一格的传统如何在自由主义之民主的实践上聚拢。作者以广义自由主义观,探讨从贡斯当、密尔,以至伯林、哈耶克、罗尔斯等诸多著名思想家,以及多位备受冷落的人物。而谈论到的二十世纪自由主义政治人物,则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林登·约翰逊,还有胡佛、里根、科尔。这部自由主义史话探溯政治自由主义之沿革,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编者注”或“校者注”形式说明。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
1975年,陈顾远先生80寿辰(实岁79)之际,友人弟子合议发起祝寿活动,并编辑《双晴室法律文章选集》以为纪念。陈先生本人亦亲撰《回顾与远瞻――八十述怀》以为序。1982年即陈先生逝世次年始为联经出版
本书是余阙的文集。整理者主要以标点、校勘、注释等方式,对《青阳先生文集》六卷、《附录》二卷进行整理,并将失收于《青阳先生文集》的余阙散见诗文、《青阳先生文集》其他版本所载序跋、余阙传记、历代目录题跋类书籍所载文集著录情况等编为附录,以供参考。本书内容多关注现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对于研究余阙生平及古代文学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自文明时代以来,人类秩序,既因国家正式法而成,亦藉民间非正式法而就。然法律学术所关注者每每为国家正式法。此种传统,在近代大学法学教育产生以还即为定制。被谓之人类近代高等教育始创专业之法律学,实乃国家法的法理。究其因,盖在该专业训练之宗旨,在培养所谓贯彻国家法意之工匠——法律家。 作为国家法覆盖不能的必要支持:习惯作为法源在此的意义重大。民间法就是以中国广大地区间千差万别的习俗风俗习惯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国家法统一意志与覆盖不能之间的空白提供统一支持和适法性解释。在当前我国综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上是必要而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方向,为法学理论研究拓展出更宽广的天地,并因其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又可为地方司法人员司法实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学习的有用读本。
在本书中,首先提供了研究物的各种概念及物的分类的有关材料,然后提供了着重从物的上述狭义的角度研究物权的材料,从而构成了基本的分类体系。本书中的文献主要选自《学说汇纂》,有少量的补充材料选自《优士丁尼法
本书列出了构成国际法律体系的理论和假设,同时讲述了构成其实践的历史和案例,鼓励学生将国际法视为组织世界的动态系统。本书将国际法回归其基本原则,围绕国际法从何而来、它适用于谁、它如何解决冲突等问题展开。
本书初版《山景总须横侧看:厉以宁散文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9月出版,收集了厉以宁从1983年至2003年所写的海外见闻和观感中的42篇文章。本书为增订版,收集文章总数为110篇,内容更为充实与丰富。 作者的足迹遍布五大洲数十个国家,本散文集根据不同国家为线索,分为二十部分,记录了作者作为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在游历各国时对于各国古今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感悟,不似纯经济学书籍和纯经济史书籍那么枯燥,而是能让读者的思绪跟随作者在海外游历的脚步,轻松地学习到不少有关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的知识。
《中财法律评论》是由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主办、当代中国出版社公开出版的法学学术连续出版物,由全日制学生自主负责文章的编辑和审校。自2008年创刊以来连续出版,其品质的连续性在国内同类著作中名列前茅。作者
本书由四部分组成:主报告、区法治建设报告、满意度调查报告、专题报告。主报告主要体现人大立法及监督、法治政府建设、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及经验。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
《语言与法律:第2版》由(美)桑福德·尚恩著
《英国宪法研究导论(汉译名著本20)》被为是英国宪法学的经典著作,是英国宪法学术中引证率的作品。它至今仍具有正统地位,近似于一种“没有成文宪法的宪法典”。很大程度上,它能够奠定研习英国宪法的基础,成为了解英国宪法的入门著作。在重要性上,此书足以和任何一本法学译著相媲美。 《英国宪法研究导论(汉译名著本20)》共有三篇内容:篇议会主权;第二篇法治;第三篇宪法性法律与宪法惯例的关联。此书是法学和政治学(尤其是公法专业的)的学生和教师的书目,此新译本必将引起学界及相关专业人士的高度关注。
本书为较于部哲学社科项目的结项成果,研究对象定为1980-2016年间的汉译法学著作,研究重心不在文本本身,而是从译著、译者、法学学科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开展的。本书上编为法学译著的宏观观察。章用数据说明不同时期、学科、国别、出版系列的法学著作的概况,以及法学译介与我国法制发展、法律学科建设的关系。第二章通过数据和法学译著的副文本,梳理当代法学译者的概况。第三章聚焦美国法经济学译介,以及其与中国法经济学发展的联系。中编为译著的微观观察。研究通过数据筛选《法理学问题》的复译作为研究对象。中编的两章分别从行文语言和法律术语两方面对比初译和复译的差异,并分析译者不同时期对翻译法学著作的态度,解释差异的原因。此外,分析还暴露了当代法学著作翻译的一些问题。前两编的选题完全是数据驱动的。宏观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