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 16 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 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 诸神入庙 、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 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 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成功的现代自由民主制,将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种机制结合在稳定的平衡中。那么,这三种机构*初来自何方?是什么力量驱使它们诞生?又在何等条件下得到发展?建立的顺序如何?彼此间有何关系? 当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个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本书第二卷《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将延伸到当代,敬请期待。
《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定》自2014年4月上市以来,经过多次增补和重印,发行数量已逾110余万册。此次增补版,在《十八大以来廉政新规定(2024年版)》的基础上,主要是新收录了2024年1月以来最新出台的多项廉政新规定,如《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处分条例》《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等,并删去已修订或失效的相关规定等,收录总数为97项,不仅方便广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贯彻执行这些规定,远离纪律红线,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人类政治从何而来? 人类政治在哪里? 人类政治向何处去? 对于政治领域的关键三问,本书从演化论视角给出了回应。聚焦人类政治演化的基本脉络,本书将不同政体与政治模式视为一个个 政治物种 ,分析早期国家诞生的社会条件,从国家分化与演化的维度阐述城邦国家、一般国家、帝国的兴起与衰落,从政体分化与演化的维度讨论君主政体、封建政体、立宪政体、民主政体的差异与转换,以及人类不同群体在塑造有效国家与有效约束国家上的一系列差异如何形塑了不同时空的政治模式。 如果将人类政治演化比喻为一条大河,那么理解这条大河过去的基本流向后,或许就会更加明了今天我们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要抵达的方向。
本书探讨了群众与群体的动态关系,以及群众如何、为什么服从统治者的权力。20世纪的人类历史充斥着集体迫害、群体狂热、世界大战等毁灭性灾难,促使卡内蒂思考群众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指令 和 蛰刺 是卡内蒂解释群众与权力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卡内蒂认为,权力的本质是 指令 对人的伤害(即 蛰刺 )。追溯指令*原始的形式,是动物遇到死亡威胁时的逃亡,因此 每一道命令都隐含着残忍可怕的死刑判决 。 尽管是一部理论著作,但本书的写作风格与学院派极为不同。卡内蒂采用的是简洁且隐喻性的文学语言,内容广涉人类学、精神病学、生物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如卡内蒂通过深入分析精神病患者席瑞柏的回忆录,揭示统治者和偏执狂的共同点:伟大、慷慨、藐视他人、幸存感(即比别人活得更长)。
说到美国人的特质,许多国家的人都会提到一个词:无知。特朗普的出现更是令这一印象深入人心。但是,美国人并非从来如此。北美殖民早期,新英格兰等地有着优秀的智识传统,建立了哈佛、耶鲁等早的一批大学,在美国国父中也不乏学识渊博之人。然而,美国独立后不久,杰克逊的民粹主义政治种下了粒反智的种子。此后,福音运动在教会推行去精英化,高中教育的普及改革重实用、轻学业,使反智在美国大众心中彻底生根;而商业的蓬勃兴旺掀起实用之风,进步时期与新政对知识分子的仰赖更激发反智观念的反弹。在起起伏伏的历史波澜间,抵制智识的潮流不断壮大,直至今日之势。 在本书中,霍夫施塔特以 反智 为切入口,综述美国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和商业历史,或回顾学者政客的唇枪舌剑,或罗列扎实可信的数据材料,在严肃批评中信手夹
本书以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主线,从清朝末年的封闭与动荡,到民国初年的思想觉醒,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卓绝,直至新中国的成立,展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渐深入人心,并最终成为引领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力量。通过对关键历史事件和重要思想发展的深刻剖析,描绘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推动作用。作为一部全景式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本书从细节和故事入手,为读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实现革命建国的思想理论逻辑,从指导思想上论证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一部富有特色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普及读物。
本书通过对文本原意的深度耕读,提炼经典作家的思想精粹,进而或从思想史、或从争议论点、或从现实效应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马克思的思想图景与强大魅力,力图还原其原初语义。本书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巨大的综合和艰难的创造,它的写成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萌芽前的最后一个有决定意义的步骤。这部著作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已经达到的某种结论,而是在于,各种必要的思想材料开始汇集、融合,并得到了尽管还不完备、但却是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因此,它需要读者对马克思批判的诸种思想,尤其是国民经济学,以及作为西方形而上学之完成的黑格尔哲学有着较为充分且深刻的了解,不如此,就无法真正读懂这本著作。
本书是“浙江宣传”系列图书的第六部,原汁原味收录了2023年10月至12月“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发布的185篇原创文章,既有理论解读、热点解析,又有人文历史、档案解密,还有行业观察等,凸显了“浙江宣传”直面热点、解剖难点、亮出观点的办号态度,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时事、了解当下的浙江与中国。
《论美国》是一部由美国前外交官员撰写的美国外交史。书中主要叙述了美国自建国时期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到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的外交活动,其中涉及美国200多年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或影响的多位总统和国务卿,如杰斐逊、亚当斯、林肯、罗斯福、杜鲁门、威尔逊、肯尼迪、尼克松、基辛格、里根等。书中回顾了这些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主导者,讲述了南北战争、华盛顿会议、二战、中美关系正常化、东欧剧变等重大事件中的外交运作,作为美国外交的局内人,作者提供了诸多相关一手资料和深刻的洞见。作者还梳理了“美国与世界接触过程”中的五个传统:对北美的重视,对国际贸易自由的重视,同盟关系的转变,对公众和国会支持的依赖,以及对美国承担着宏大使命的想象。这些传统为研究美国外交政策提供了重要分析框架。本书既是一部全面的
本书详细阐述情报的概念、历史、流程、搜集、分析、反情报、隐蔽行动等问题,重点讨论情报在美国国家安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作者认为,情报至少具备四大功能: (一)避免遭遇战略突袭; (二)提供国安专业知识; (三)量身定制情报产品; (四)防止外国间谍渗透。 作者还介绍了美国情报工作的发展,勾勒出美国情报界的内部机制,探讨了情报工作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此外,本书还简要概述了世界主要大国的情报机构情况。全书案例丰富、语言平实,十分适合读者理解和学习;章末列有关键词和阅读书单,书末附有参考文献、网站以及情报界改革的评论和建议,便于读者更深入地研究。 作为资深情报专家的经典著作,本书享有极高声誉,多次再版修订,已成为全美外交、国关、国安、情报等诸多学科的权威教材,长期被哥伦
......
本书集中介绍了20余种西方政党学说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博林布鲁克、休漠、埃德蒙 伯克、奥斯特罗果尔斯基、罗伯特 米歇尔斯、谢茨施耐德、莫里斯 迪韦尔热、约瑟夫 拉帕隆巴拉和迈伦 韦纳、西摩 马丁 李普塞特和施泰因 罗坎、乔范尼 萨托利、利昂 爱泼斯坦、克劳斯 冯 贝梅、安格鲁 帕尼比昂科、彼特 梅尔、戴维 布劳顿和马克 多诺万、让 布隆戴尔和毛里齐奥 科塔、罗塞尔 达尔顿、理查德 卡茨和威廉 克罗蒂、迈特 格罗斯曼和戴维 霍普金斯、小瓦尔迪默 奥兰多 基、L.桑迪.梅塞尔、杰克 A 戈德斯通、拉里 戴蒙德和理查德 冈瑟等的生平情况、各自所秉持的政党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概况,以及对这些理论的评价。同时,还探讨了美国政党政治制度,并介绍了美国民主党、共和党的相关制度与组织知识。该书是一本通识类的理论普及读物。
本书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国内和国际相结合,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来龙去脉和前世今生,重点就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数据配置、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安全发展、新型生产关系等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解读和系统阐释,为读者呈现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样貌框架,为深刻认识、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提供了 路线图 和 工具箱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间,华夏大地上演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迁,世人称之为“中国奇迹”。中国发展的历史记录、经验不同于西方国家,鉴于此,现有西方经济学理论就不能完整地解释中国发展。本书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究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发展道路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在改革三十年中所经历的变革和转型过程。
《高达模型制作技巧指南》主要介绍制作高达模型用到的工具、油漆种类、涂装技巧、特殊效果涂装等知识。为了不让大家觉得无从下手, 本书将制作过程所需的步骤和技法展示出来,并用不同难度等级的范例介绍不同的制作方案和技巧。希望大家能从 中获取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模型上。
从14—16世纪现代的酝酿,到17世纪现代政治观念的“诸神入庙”、18世纪意识形态体系初具雏形,再到19—20世纪不同政治观念的实践,依照时间线索,按照主题演进,本书呈现出一部混搭的观念与行动互动史。从一神退场、诸神入庙,到下沉到民间并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连,观念不断塑造着现代的形成。透过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观念探索与政治实践,本书带我们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诞生、交错及趋同,以此去重绘现代政治的立体图景,于政治现实与政治想象间诉诸自我的理性判断。
沙尔夫斯坦认为,如果把马基雅维利主义与具体的政治生活相分离,政治学和伦理学理论不仅会失去对于人类事务的适用性,其理论本身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度也会遭人质疑;同时,马基雅维利主义,即为达政治目的而摒弃道德顾虑的非道德性,则必然会赋予政治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以正当性。 本书探讨的是,政治为何且如何是非道德的。作者从比较文化的视角,考察了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欧洲,以及部落文明中非道德的政治理论与实践,一方面揭示马基雅维利主义的非道德政治在世界历史上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着重回答:人们为什么会接受违背 真实 公正 诸原则的政治行为?历史上主流的哲学思想,是否对马基雅维利主义持一贯的批判态度?在政治生活中采用欺诈手段,是否确实有助于政客们追求利益?马基雅维利主义的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