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而言,政治学涉及两方面的知识:政治分析原理和政治操作原理。前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是如何构成的,后者告诉我们一个良好的政治秩序应该如何建立和维持。本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政治学的重要概念、方法和理论,包括政治学的学科知识体系,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范畴、历史与现状、途径与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介绍政治研究的多种视角,包括政治价值体系分析、权力分析、合法性分析、结构分析、制度分析、文化分析、行为分析、决策分析、国际分析、发展分析等内容。2004年初版,2013年二版,此次修订出三版,适当增加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
《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简明版)》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学派的经典之作。正如副标题 权力斗争与和平 所标示的那样,论著旨在揭示国际政治的本质 权力斗争,并探索缔造世界和平的途径。作者阐释了作为其理论核心的政治现实主义六项原则,指出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为自身的权力和利益而斗争;在现存的国际体系中,只有通过讲究艺术的传统外交手段达成国家间的妥协与和解,才能为形成一个有中央政府权威的世界国家以缔造普遍和平铺平道路。 简明版缩减为二十五章。
这部选集,包括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是按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第一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本卷包括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70篇著作。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宗教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至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他提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本性就是要过社会(群体)生活。故而,人类社会生活怎样安排与组织才是公平合理的,即所谓 正义 ?便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政治学虽然是许多学科中较为晦涩难懂的学科,但也是普通人应该了解的一门重要学科。《政治学》一共分为八卷,在书中,作者系统地提出了人类社会中的基本政治问题,并进行深刻阐述与解析。如论述国家(城邦)的目的、起源、产生、衰败及保全的原因,政体的分类、变革和维持,理想城邦及其构建,公民的教育等。本书是全面、系统地论述政治问题的著作,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政治研究体系的典范。
《自杀论》是埃米尔 迪尔凯姆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 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自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现象之所以增多,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变细所造成的社会病态而引起的。它跟种族、遗传因素、个人素质、心理状态、精神病、自然条件、气候变化无重大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然而它跟社会环境、其中包括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动荡、改朝换代、工作变迁,生活变化等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埃米尔 迪尔凯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一位著
本书是对李维的《罗马史》前10卷的评注,是古典共和主义的滥觞。马基雅维利在本书中论述了他关于政治、道德、命运和必然性等重大观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历史教训。在本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尤其可以看到他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自己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在此书中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初有体现,对卢梭影响较大。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多次引用马基雅维利的著作。《论李维》无疑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采访实录《习近平在上海》,反映的主要是习近平同志2007年3月至10月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领导工作历程,是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经历系列采访实录的第八部,也是这个系列采访实录的收官之作。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国际性大都市、 我国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同志在特殊时期担任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搞调研、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谋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工作举措,为上海发展明确目标、指引方向,迅速扭转了当时上海的被动局面,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突出的政治驾驭能力。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再到上海,习近平同志经历了地方不同层级重要领导岗位的历练,在上海完成了地方领导工作经验的积累。 在上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重点抓了
本书是中国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及政治活动家、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张君劢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全书主要是对钱穆先生所著《中国传统政治》一文的批判,针对钱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 非专制论 的逻辑、论点、论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并且对中国传统专制君主政制进行了理论性分析。 张君劢先生的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钱穆观点的批评,而且是以其深厚的哲学和宪法学的学术素养来批判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剖析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之得失。虽然 张钱之争 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这两位哲学大家的著作对后人仍具有重大影响力。
作为本真正意义上研究政治仪式的专著,该书对仪式这一人类学的核心议题与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解释了仪式为何一直都是政治生活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无论是保守还是革命的政治群体,其成功都与仪式的有效使用息息相关。本书探讨了潜藏在仪式的政治作用中的诸多普遍原则,使用了古往今来、遍及全球的各种仪式资料,既显示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时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为抓好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编写了本书。本书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实际,涵盖了民族工作领域各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作了全方位、系统化的阐释,为创新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政体研究的专著,也是第一部对政治学问题进行系统论述的著作。通过对古希腊158个城邦的政治、法律、社会制度进行调查,亚里士多德分析了城邦形成的基础及理论,讨论了政体的分类及变革,并提出了关于理想城邦的构想。本书不仅对于了解当时古希腊的政治、法律、伦理、社会状况、教育思想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哲学、伦理学中分离出来,因此被誉为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本书是罗伯特 米歇尔斯的代表作。他通过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政党特别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 寡头统治铁律 这一政党社会学的经典原理。该原理认为:正是组织使当选者获得了对于选民、被委托者对于委托者、代表对于被代表者的统治地位,组织处处意味着寡头统治。本书对政党出现寡头化的根源进行了分析,指出领导人倾向于组织并形成利益集团、大众普遍存在的消极性以及对领导人的感激之情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重要的因素则在于领导人在技术上的不可或缺性。此外,本书还反思了寡头统治结构与民主之间的关系。
战争、选举、犯罪、税收、贫困等政治和社会议题总能引起两派人针锋相对的论战。有心之人不难发现,同一派人在主题相距甚远的议题上也总会站在一起。其中原因为何? 托马斯 索维尔认为,一切论争归根结底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性的观念的冲突。所以,对人性持有相同观念的人,无论身份、财富、价值排序相差多大,在论战中总会选择同一阵营。 在本书中,索维尔以人性的观念为尺度,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左-右政治光谱的全新谱系,几个世纪以来流行于世的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纳粹主义等都可以在这个坐标中找到位置。 观念的冲突是政治论争的根源,它深刻地影响了经济、司法、军事、哲学乃至政治决策,进而塑造了历史。本书不仅以全新的视角不加评判地梳理了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脉络,更将观念的
《地方知识》是格尔茨代表作,于1983年面世,2000年再版。全书涉及从艺术、常识、卡里斯玛到自我人观的论题,曲折迂回,文采飞扬。其中,尤以作者在东南亚和北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讨论了地方社群如何理解社会思想,本土人如何想象伦理道德,乃至法律背后的文化意蕴,并以地方知识的立场戳穿了现代英美法治的普遍性神话,启迪了中国上世纪末的 法治本土资源论 。这种地方知识的立场,亦足以与中国古人的 千灯互照,光光交彻 和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的包容理念及共生思想相呼应。本书可作为社会学、人类学、法学、哲学等学科师生的参考书。
本书是布尔迪厄于法兰西公学院开设课程 论国家 的讲稿,横跨1989 1992三个学年。《论国家》的重要性在于布尔迪厄对一切统治形式所特有的社会学关注,而在各个场的生成及运行中,国家都在场。布尔迪厄设想的总体理论要求对国家做一种专门的分析。国家既不能化约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权力机器,也不能化约为消除冲突的中立场所:它在强烈分化的社会中建构了整个社会生活所依赖的集体信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 国家 被布尔迪厄视为典型场域,甚至可称为 元场域 ,该场中斗争的关键是确定不同的场(经济的、知识分子的、艺术的等)应占据的相对位置。 本书中,布尔迪厄将其核心概念如 场 象征暴力 习性 再生产策略 等逐一应用在对国家所做的发生社会学分析中,力图揭示国家行政机构的运行原理和组织逻辑,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现代国家诞生模型。
萨拜因的《政治学说史》自1937年问世以来,在英美世界畅销七十余年,堪称经典大学教科书或参考书,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甚至被誉为20世纪政治思想史的*之作。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作了深入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上至柏拉图、下至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这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作了系统的梳理和阐述。本书史料丰富,气势恢宏,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多年来在国内的政治学研究中享有很高声誉,实为透视西方政治传统之自我认知的一面明镜。上卷 城邦与世界社会 包括 关于城邦的理论 和 关于世界社会的理论 两编,着重梳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
政治仪式是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精髓所在,历史长河的洗刷未褪其色,反而更令其熠熠生辉。政治仪式对于理解政治实践的内在逻辑和机制、政治文化的功能和效果以及政治制度的 理性 和 非理性 特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基于现象学方法论的洞见,借用一种戏剧隐喻的叙事手法,以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为主脉,渐次铺陈出政治仪式的原初动力、外部环境、内在结构、操演过程、 重要变因和理解图式。在跨学科视野和政治学框架下,完成了对政治仪式全过程的系统性分析,构建起一种政治仪式研究的基础理论。对各领域中丰富仪式研究成果的借鉴和融 合,以及对古今中外各种政治仪式案例的精心采撷和整理,令本书兼顾思想性和可读性,并呈现政治仪式这一主题的广博性和趣味性。
本书为作者世纪之交前后十年间的论文结集。全书以 中国 及其 现代 为核心关怀,讨论的多是90年代以来社会急遽转型中经济全面市场化、消费主义盛行、社会阶层结构性重组和知识群体明显分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知识思想的状况与问题;同时对60年代末期以降东西方均逐渐强化的 去政治化 过程所导致的政党政治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借助于斯大林与罗斯福、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往来书信,《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三位领导人的思想和个性。他们在二战期间只见过两次,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建立的,他们的通信构成了二战战略格局的重要部分。 《克里姆林宫的信件》提供了二战史研究的新视角,并为后人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关系提供了高层和原始的素材,使得若干重要历史事件从中可以找到答案或线索: ◎ 斯大林为何不相信德国会进攻苏联? ◎ 是谁开创了三国领导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外交模式? ◎ 英美原定于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为何延迟至1944年? ◎ 为什么当时在卡廷事件上美英对苏联采取了模糊的态度? ◎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为何要下榻苏联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