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阐述了批判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当代前沿问题,力图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传统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重新结合在一起。作者博内菲尔德不仅揭示了从阿多诺到新马克思阅读这一法兰克福学派长期被忽视的线索,而且为我们重新思考价值、阶级和国家等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本书严肃讨论了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指明了作为批判理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形式的批判,更是对社会政治形式的批判,在讨论资本主义及其批判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本书由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教授领衔,由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全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如黄力之、童世骏、余玉花、陈学明等12位作者编写,选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代表性著作,包括《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等共15 部(篇),覆盖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书中对这些经典著作的领读,主要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阐述经典著作的写作背景、重要意义、基本原理,侧重分析经典著作的文本逻辑和思维逻辑,深入挖掘经典作家的问题意识。通过逐条逐段阅读文本,引导读者思考经典作家提出的问题,并阐发其当代意义,力求原汁原味读原著,入脑入心悟原理。
两卷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是20世纪末西方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发展史的*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本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 1990)》是第二卷。? 第二卷的内容是*卷内容的继续。本卷主要是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时,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的阐述。20世纪30年代以来,理论分析的重心开始转向西方,以至于西欧和北美在战后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心。新的难题也在这一时期出现,马克思经济学中早先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东西被提升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因为如此,本卷对其主要涉及的年代之前的文献进行了考察。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界定,因为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被用来克服马克思主义分析上的缺陷或被用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格斯与各种流派的
该书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著作之一。《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针对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一书写成的一部著作,他运用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蒲鲁东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观点进行了批判。该书以法文写成于1847年上半年,于同年7月在布鲁塞尔和巴黎出版。 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原理,阐明了资本主义的本质来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是从作者已经发表的260余篇论文中精选22篇编辑加工而成的,它们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专业和研究方向,从逻辑上集中体现了作者重读马克思的理论成果。着重从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批判),以及历史批判、政治批判多维视角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明确提出:在历史批判和政治批判,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多重批判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的哲学,又深度契合着当代社会发展理论所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 新唯物主义 当然是哲学,但这种 新唯物主义 又突破了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因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哲学。
本书结合文本充分挖掘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思想形成脉络,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以往人们重视不够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家庭理论。全面追溯马克思对婚姻家庭的研究理路,深度挖掘马克思关于家庭关系、家庭角色定位、家庭历史演变等问题的阐述,充分探讨各流派对马克思家庭思想的争论,理性总结马克思家庭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价值以及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家庭思想的影响较为深远。一方面它遭到部分西方学者的挑战。他们对马克思家庭妇女问题、马克思与恩格斯家庭思想差异以及家庭功能主义倾向问题展开了论争与思考。另一方面,马克思的家庭思想具有指导性。它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扩宽了马克思主义研究视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是中国化家庭理论的思想基础,为构建和谐家庭提供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本书稿汇编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道路、政治与党的建设、经济与社会建设、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四大部分,近20篇论文。这些文章基本上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本书稿体现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有关学科的老师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学术成果。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主要汇编了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术成果,涉及四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传统德育思想研究、中国当代德育思想研究、西方德育思想研究,共收录了29篇论文。这些论文大多已公开发表过,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该书稿体现了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领域的学者近期的学术思考,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并助力于南京大学 双一流 建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奠基意义的文本,其术语新旧参差,语言晦涩难懂,但却意蕴丰富、充满张力,哲学、艺术、审美、爱情、政治、阶级斗争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对应的内容。本书旨在通过逐段、逐句的细读,阐述《手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以揭示《手稿》中青年马克思的探索和挣扎,勇气和真诚,还原《手稿》庞杂的表象之下酝酿着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对时代之根的追问,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以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通过中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及其启示,世界各国国家治理成功经验和失败案例等多重视角系统总结分析了古今中外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中国国家治理存在的问题,对中国新时代治理体制特点、优势、改革方向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推进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本书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论证了与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贡献,特别突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基本原理、基本观点上的原创性近期新成果,对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高校师生以及社会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科学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强化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信仰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借鉴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遵循,按照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史论结合法、系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从分析话语、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相关概念着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历史进程、基本原则、现实路径、重要经验和当代价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以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本书以恩格斯一生的思想历程和理论贡献为主线,对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在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中的贡献,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中革命活动的意义,在长期科学研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方面的拓新,以及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捍卫、发展和创新等重大问题,作出系统研究和阐释。以“永远的恩格斯”为主题,对恩格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目前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意义作了深入探讨。
本卷属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书信卷,摘取马克思和恩格斯1860年1月至1864年9月之间的通信,共计355封。附录里摘取了燕妮致马克思、恩格斯等的信件,共计31封。本卷的整体线索如下:1. 在1860年始,马克思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第二分册。期间,和恩格斯一起,密切关注美国和俄国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机。后,在1860年1月底至2月初,福格特诽谤性的小册子出版,并被《国民报》进行宣传。为此,马克思开始翻阅他于1848年至1849年的报纸,并同时请求一些革命流亡者的代表,把有关揭露福格特的材料寄给他。2.至1860年11月,马克思写完抨击文献《福格特先生》,并于同年12月出版。3.1861-1862年对于马克思来说,学术上,他主要关注其经济学巨著的计划,并预定在这部著作中探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问题。时事上,他主要关注美国爆发的内战,并撰写了一些文章。4.1863-
《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第1版于1923年出版,此后又推出了三个版本。本书分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两个部分。鲁宾认为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方面,而是研究它的社会形式,也就是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生产关系总和。生产的技术条件只是作为假设包含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之内。鲁宾较早地强调了黑格尔辩证法对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生产中,一方面,物的社会形式被看作是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结果,另一方面,同样的这些生产关系又建立在具有特殊社会形式的物的存在基础之上。这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生产的辩证过程才能解决,而这种辩证的分析法正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过来的。他也阐述了马克思价值形式的理论意义。鲁宾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是建立在对交换中物质形式的分析基
《一路走来 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书反映了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所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共事,中国是民主党派数量多、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丰硕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人类政党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马克思主义多党合作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其进行科学总结,有助于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加强和改进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近两个世纪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现代世界思想乐章的重要主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由于它动员社会力量的能力而成为20世纪历史上一种至关重要的存在,在某些时期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存在。本书收集了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从1956至2009年在马克思主义领域所写的许多作品,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和不可分开的恩格斯)思想发展及其后世影响的研究。希望本书的出版会帮助读者反思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在21世纪将会拥有何种未来的问题。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提供了一种迷人的、有洞见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并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多种影响。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核心文本,从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到葛兰西的《狱中札记》再到《共产党宣言》一一进行了考察,并对退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分析。通过出色、深刻、有力且广泛的研究,
《关于小资产阶级问题》概述了马克思和列宁对于小资产阶级问题的论述,包括小资产阶级的概念、组成、性格、历史命运、政治表现、无产阶级应对小资产阶级的策略以及对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作者李风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美富布赖特访问学者。
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不是某种意识形态的虚构,而是一种内嵌于思想史发展过程的有机的现实的理论结构。本书认为,搞清楚马克思与19世纪英国社会主义思潮之间的纷繁关系,不能仅仅从某个现成的结论或预设出发,而应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意识形态祛魅后的结构中予以把握。由此出发,本书将思想史的梳理作为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两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比较、鉴别和再批判等方式,赋予 科学社会主义的介入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内涵,进而找到全景式再现两者关系的恰切路径。书中使用的 扬弃 与 反哺 的概念,力图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层面给出作者关于变化中的两者关系的审慎回答。
本书稿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编写,收录了一批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的论文,部分论文已在公开出版物中发表过。论文主题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政治动员研究、政党认同研究、社会记忆研究、基层政治研究、两岸关系研究。具体讨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运营情况,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对布尔什维克党的接受与思考,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符号的界定和阐释,还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层政治情况的研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思维的理论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界围绕该领域研究形成了诸多标志性成果。本书在此基础上接续研读,尝试以意识形态的生成变化和运行转化为逻辑主线,用原著释原理、用历史论规律,学习领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根源、内容结构、功能规律、使命任务、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的精神理念,为立足新时代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略尽绵力。
本书将所录文献一分为三:译本、底本与传播。 译本 篇录入一九二〇 一九四九年《共产党宣言》汉译全本六种; 底本 篇录入德、法、英、俄、日等文本,日文本为一九〇四年节译本与一九〇六年全译本,另附河上肇长文一篇。 传播 篇录入陈望道全译本问世前之各类文章,或全文,或节选,计三十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