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 两个结合 重大理论主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出发,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 两个结合 尤其是 第二个结合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学术支持。
本书认真贯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新飞跃 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一时代主题,努力探讨传统学术的精华通向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剖析典型性命题,展现中国智慧的光彩。 本书探讨了如下三大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贯通的内在逻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特性;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所应具有的使命情怀。 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作者通过创造性阐释,系统深入而又亲切有味地论述了展现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新视角、史学经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锻造、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变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欲望与革命》( Marxism and Ethics:Freedom, Desire and Revolution)是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激进社会政治理论丛书 中的一册。这是一本综合性的、可读性很强的入门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说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丰富而复杂的发展史。作者保罗 布莱克里奇认为,马克思的自由的伦理学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性批判的基础。在他看来,最好是透过黑格尔对康德式的与亚里士多德式的伦理观的综合,来理解马克思的能动性观念。马克思对道德论的拒斥并不像粗陋的唯物主义解读所表明的那样,否认行动包含自由的、有目的的、主观的维度。对于马克思而言,自由既是反对异化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质,也是它的目标所在,反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与政治分离并争取真正的民主的运动,构成了现代自由的具体形式。同时,本书也为当代政治哲学作出独
马克思思想过时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忽然发现,原来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都曾论述过,替换掉一些具体词汇,他的论断依然有效。马克思思想仍然是解读与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好武器。 尽管《资本论》是在19世纪的工业环境中完成的,但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框架在当今依然有效。不同的地方在于,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形式已经有了异常复杂的内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剩余价值、剥削、异化等理论的新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思想,并用来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跨越两百年的时空,张一兵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齐泽克、哈维、奈格里、斯蒂格勒等学者在本书中共同对话照亮世界的马克思。
本书在梳理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的衍化及其激进化态势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五四时期 主义 崛起与 主义时代 的到来、民众意识的发展及民众本位观念的确立、 社会主义 在思想界的话语权势、组织意识的发展与政党思想的形成等具体问题,阐明马克思主义 革命话语 在中国建立的内在逻辑及其历史必然性。本书基于思想史研究的视角,在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激进化背景下,呈现马克思主义 革命话语 在中国建立的光辉历程及其思想表征,有助于推进 五四 思想史研究及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的深化。
本书稿分十五章,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的十五部著作,分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经典著作与中国、当代价值等四个方面,对经典著作的核心要义、基本观点、方法论原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重点结合实际,联系党员干部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用经典著作揭示的基本原理进行解答,彰显了经典著作的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本书稿邀请中央党校哲学部数位长期从事马列经典原著导读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的资深学者写作完成,作者权威、内容准确,对于在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以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如何解释欧洲近代初期数十万“女巫”被处死?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兴起与针对妇女的战争同时发生?全书分为五个部分:15世纪前农民和工人的日常斗争;土地私有化和扩张的人口政策带来的影响;机械身体观的兴起;欧洲大陆的大规模猎巫;猎巫策略在美洲的重演与当地妇女的反击。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明: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以攻击女巫为代表)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费代里奇以女性视角对话马克思的原始积累学说和福柯的身体理论,对于传统历史叙事和理论范式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本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学说的理论变迁脉络,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起源,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由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和国家制度形态的跨越,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进行了全面梳理,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国家治理方略的理论探索与生动实践,是一部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的学术著作,彰显了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新型的国家治理模式上的历史性、时代性、开放性、现代性。
《中国共产党理论武装一百年丛书》全面系统地呈现党的理论武装一百年的光辉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在规律和丰富经验,揭示党的理论武装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党加强理论武装的使命担当,为广大干部群众了解中国共产党开展理论武装工作历史和经验提供了一套简明、生动、系统的著作。 本书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因、主体和方法,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变迁,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到新时代的新机遇新发展,进而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全书有助于深化学界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书分别从马克思哲学观、人的自我理解理论、辩证法理论、实践观点、社会观、价值观以及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形态的探索等具体而重要的理论问题入手,探讨了在这些问题上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所彰显的现代哲学意蕴以及对于推动当代哲学发展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在探讨中,我们没有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而是从我们认为具有根本性和关键性的切入点出发,从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侧面,揭示马克思哲学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方式、解释原则和所揭示的理论意蕴,对于今天进一步推进马克思哲学当代发展的价值。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在充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础上,根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思想逻辑,全面、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原理。力求全面挖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它不仅深刻挖掘了以往人们熟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如阶级理论、国家理论、革命理论、民族理论等,而且也深刻挖掘了以往人们重视不够的一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如政治权力理论、政治文化理论、政治发展理论等,因而,《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向人们展现了内容十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
《列宁年谱》以《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增订版各卷所提供的列宁生平事业年表为基础,同时还运用了 新成就以及近年来新发现的资料和史实,收录了列宁多方面生活和活动的几万条史实,并注明事件的参加者和事件发生的地点。书中的所有史实都按照年代顺序编排。为了方便读者,年谱的每卷都附有人名索引、地名索引.机关团体索引,列宁的笔名和党内化名索引。这部年谱共分四卷,第四卷所涉及的时期始于1917年3月2(15)日,止于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1917年3月2(15)日是列宁被迫政治侨居瑞士期间次得到关于俄国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胜利消息的日子;1917年10月25日(11月7日)是作为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的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日载入史册的。 书中刊载的两千多条史实再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
《马列著作选编》和《马列著作选编导读》自2012年出版以来,为校内主体班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是中央党校的基本教材之一。根据教学的需要,2020年我们对《马列著作选编》进行修订,更名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选编》并印发学员阅提意见。 本次修订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坚持以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结合党员领导干部学原著的实际需要,增加了一些篇目;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选编导读》立足新时代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新要求,对每篇著作的写作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作全面、完整概述。
该书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先达先生与青年学者臧峰宇教授围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问题所作6篇学术对话的结集。两代学人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探索与新时代哲学的现实关注、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哲学沉思、文化的实践转化与制度文明的时代建构、历史科学的前提与历史思维的时代性、学术自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探索等话题展开深入的对话。这些学术对话紧扣时代问题,在新时代的语境中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从中可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魅力与创新探索。
不管对马克思主义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没办法否定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一学说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本书力求提供系统的有说服力的答案,序言直入正题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究竟行在哪里,然后分十章全方位展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的理论特质,结语部分则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意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引领时代、改变世界,就在于它坚持改变世界的哲学观,提供唯物辩证的思维法则,贯穿立足实践的认识智慧;它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揭示人类社会的结构,洞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诊断现代社会的根本问题,预见未来社会的走向,指明通往理想的进路,塑造能动的主体力量。 本书坚持用学理回答问题,以理论结合现实,对相关的一些模糊观点进行回应,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载体,常读常新,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本书精选了包括《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在内的8部著作和5封书信进行解读,剖析了这些著作和书信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当代启示,意在通过重温经典,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理论源头,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