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中央党史研究室集体劳动的成果。 本书介绍了 1921 ~ 1949 年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分五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 党在大革命时期 、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继《中国共产党历史》*卷出版以来的又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基本著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1949年 1978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该书的编修,始终以历史决议为指导,以新时期党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关党的历史的论述为准绳,并在撰写中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若干 重要问题的表述均经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对这29年历史研究的*水准。该书规模宏阔、编纂工作历经十六年、十数次易稿,是党史界和党员干部群众瞩目的重 大工程。 该书的编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吸收和利用党史学界的新史料和新成果,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和难点、热点 问题作了科学表述。全书着重反映党在这29年里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1978—2012)上册严谨、平实地反映了1978—1989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于一体,导向正确、史实准确、可信可读,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的正史。本书的编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和指导,若干重要问题的表述均经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对这一时期党史研究的优选水准。全书着重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教材。
本书辑录的改革亲历者口述文献,是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持的中国改革资料库中选取的。资料库涵盖基础文献和口述历史两大部分,其中口述历史部分包括改革亲历者的访谈录、语音文件和摄像文件,主要反映20世纪7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部分改革亲历者所参与的中央层面重大改革措施的决策过程。为了客观地展现中国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具体内容,本书选取了36位改革开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资料。资料按照改革开放推进的历史进程和主要领域排序,以方便读者了解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
邹鲁(1885~1954),原名澄生,字海滨,广东大埔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曾任中山大学校长。著有《中国国民党史稿》等。《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共分组党、宣传、革命、列传四编。组党编介绍了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的发展历程、组织状况、历史文献等;宣传编介绍了由兴中会到中国国民党的各个历史阶段思想学说的发展演变及其传播过程;革命编介绍由兴中会到中国国民党各个历史阶段所发动的革命行动;列传编为中国国民党的先烈先贤的传记。这本《中国国民党史稿(上中下)》由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出版。
本书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自满、守正出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立党为公、严以修身,制度治党、常抓不懈,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七个方面阐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及新时代开展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汇集了党的自我革命史上具有典型性的 100 个故事,以案传道,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辉煌成就,揭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保鲜秘方和不竭动力,展现党的实践创造,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赓续共产党人精神,启示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树立正确党史观。本书表述精炼准确,讲故事生动活泼,讲道理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理论性、知识性、趣味性。本书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史的生动读本,
百年砥砺奋进,百年自我革命。10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为独立解放、为富强复兴不懈奋斗,在此过程中,我们党不断进行自身建设、自我革命,二者紧密联系、良性互动,铺展开气势恢宏的百年画卷。本书围绕这两条线索,分九章呈现党领导人民的奋进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我们党诞生在千年变局、民族危亡之际,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党的自身过硬赢得民心。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也在自身建设中浴火重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也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在自我革命中走向强大政党。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1978—2012)上册严谨、平实地反映了1978—1989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于一体,导向正确、史实准确、可信可读,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的正史。本书的编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和指导,若干重要问题的表述均经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对这一时期党史研究的优选水准。全书着重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教材。
革命改变着世界政治版图,改变着国家、社会、家庭、个体,革命尤其是共产革命的张力使这种改变具有为其他所远远不及的能量,这是革命曾经受到朝圣般欢呼的根由。不过,无论是历史具体情境下的革命事件,还是整体范围内的革命运动,终究还是要受到历史和现实环境的制约。革命是一定情境中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利器,但不是包治百病的仙丹,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革命甚至也非常态。革命常常以打破现存规则为代价,而规则又是人类社会构成、存续、进步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其间所显示的冲突,时时提醒人们在革命令人眩目的张力后面,应有也必有自己的限界。本书通过专题研究形式,在对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定时段的挖掘中,切入中央苏区政治、军事、社会内核,加深对苏区历史的了解,俾利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套装上下册)》包括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辛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围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等内容。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是继《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出版以来的又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基本著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1949年—1978年的历史。这是一段波澜起伏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该书的编修,始终以历史决议为指导,以新时期党历次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关党的历史的论述为准绳,并在撰写中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精心指导,若干 重要问题的表述均经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对这29年历史研究的优选水准。该书规模宏阔、编纂工作历经十六年、十数次易稿,是党史界和党员干部群众瞩目的重 大工程。 该书的编修,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分吸收和利用党史学界的新史料和新成果,对党员、干部和群众关心的一些重大历史问题和难点、热点 问题作了科学表述。全书着重反映党在这29
本书作者从自己多年来在知名报刊上发表过的400多篇纪实文章中,精选出66篇转载率比较高、反响比较大、可读性比较强的篇目集结在一起,从“人物写真”、“内幕揭秘”和“随笔漫谈”三大部分,将中共党目前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地串联起来,不少内容的切入角度新颖、所挖掘的史料细节可贵,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地解读辽宁红色精神的图书,是一部 专业人员不觉其浅,普通大众不感其深 的新时代大众化、普及化的权威党史读物。图书以百年党史中的辽宁 六地 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抗美援朝出征地、雷锋精神发祥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 为专题,深挖 六地 思想内涵,讲好辽宁红色故事。全书生动阐释了辽宁 六地 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对追寻辽宁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思想研究》紧扣党的科技政策思想这个核心,运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科学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追溯党的科技政策思想演进历程,综述党的科技政策思想若干主题主线,深入探讨新时代党的科技政策思想若干专题,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强大生命力。该研究成果的出版对进一步强化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 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强调“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建设的原创性贡献。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主题,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中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果。本书按照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以经典微解读的方式,通过重温经典,揭示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演进路径和实践价值,深化读者对“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和方法路径的理解,为党员干部学习“两个结合”提供有益帮助。
本书由导论、正文构成。导论侧重梳理呈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历程的发展脉络。正文包括4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分4个历史时期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百年历程进行回顾和介绍。本书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历程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更多历史镜鉴。
本书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党委近年来探索临床医学院和大型公立医院基层党建工作的纪实,既有理论创新,也有实践探索。本书内容形式多样,有研究论文、实例等,内容来自医院党委、党群部门、各党总支、党支部工作的实践,涵盖医院党建研究、医院特色党建活动、党建经验总结、个人党建感悟、先进集体和个人实例等,以及党建工作所延伸出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党建科学化管理、党建工作责任考核评价、医院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对群团工作领导等各个方面的创新实践。
《中国共产党上海历史》第二卷(1949—1978)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本书分巩固人民政权的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在徘徊中前进和伟大的历史转折,共四编,记述了上海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既结合了大背景,又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本地的特点。展现了上海市在这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深刻变化,总结了各方面的经验教训。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1978—2012)上册严谨、平实地反映了1978—1989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集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生动性于一体,导向正确、史实准确、可信可读,为全党全社会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权威的正史。本书的编修,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关怀和指导,若干重要问题的表述均经中央批准,代表了目前对这一时期党史研究的优选水准。全书着重反映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是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总结历史经验的重要教材。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一百年的辉煌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本书选择一百个党目前的生动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艰辛历程,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历史奥秘。讲故事不是讲奇闻轶事,更不是猎奇,而是运用权威的资料,选取一些读者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描述鲜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现党的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
本书以党建如何带领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这一问题为研究对象,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党建促进社会组织治理效能提升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党建带领社会组织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运行机制与实践路径。具体围绕七个部分展开:(1)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2)党建带领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耦合与互促;(3)党建带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历史及实践逻辑;(4)党建带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评价指标构建,从实证角度构建社会治理效能评价指标;(5)党建带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的实证调研与比较分析;(6)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党建嵌入与运行机制;(7)党建带领社会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选择,系统地论述党建如何带领社会治理效能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加强党组织建设作出部署,强调要加强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两企”)党建工作,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三新”)党的建设。加强“两企三新”党组织建设,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要求,是健全和完善党的组织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总结首都“两企三新”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丰富党校教学教材体系,进一步推动首都干部教育工作发展,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开展新时代首都“两企三新”党组织建设创新实践案例征集工作,委托北京市党校系统相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实地调研,深挖典型,形成调研报告。共征集各类报告100余篇,经过初审、外审等环节,最终确定将44篇编入本书。结集出版的这本案例集,是首都基层“两企三新”党组织建设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