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 伯克的一生可以用 失败,失败,失败,部分成功,再次失败,最终和彻底的胜利 来概括,两百多年来,他声誉日隆,是现代世界政治的中枢性思想家。他倡导的继承传统、尊重秩序与自由、既要保存又要改革等思想,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的主要观念。 本书全面讲解了埃德蒙 伯克1790年出版的代表作《法国革命论》。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暴力、恐怖事件让伯克深为担忧,他深刻剖析大革命中的国民议会的形式、构成等问题,从人类代际文化传递和累积文化演化的角度分析大革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伯克极为重视社会精英和财产权的作用,强调健全的理性和社会习俗,重视在社会连续性原则和原始契约原则下进行社会改良,力图避免采取激烈的革命措施,主张审慎是政治的首要美德,远离抽象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权利,十分看重权力的平稳交替和社会和谐稳
为什么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理查三世等是强有力的君主形象?为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麦克白会生出弑君篡权的野心?为什么胖老头儿福斯塔夫会成为莎翁戏剧乃至英国文学史中最受喜爱的经典形象之一? 莎士比亚塑造了一系列或理想或邪恶的君主形象、创造了福斯塔夫等具有英国民族性和人民性的经典角色,把《大宪章》的签署、英法百年战争、两大家族的玫瑰战争、都铎王朝的成立等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融入了历史剧中,用绝妙的政治想象力勾勒出了英国王权演化的政治逻辑。 本书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切入口,融文学、法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于一体,重新审视英国王权从君权神授、王者尊崇到王在法下的变迁过程,为理解英国政治史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同时也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欧洲现代国家形成的
中译本前言朱琦 宋神宗誉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将之命名为《资治通鉴》;古罗马西塞罗曾言,历史是“时代的见证,真理的光辉,记忆的生命,古代社会的信使”(《论演说家》2 35)。可见东西方古代传统都明白史书之于治道的意义。 此书所涉及的五位史家都是西方启蒙时代之后的大家,对于西方现代思想和治道可谓影响极大。而我国近四十多年来也大致跟随西方现代思想的脚步,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颇深的影响。作者看待这五位史家的视野颇有旨趣,他在前言中即提到“这里讨论的所有史家都采取了以文化为中心的创作姿态……”,谈论伏尔泰时尤其强调他“ 多从文化而非政治的角度来理解”。然而,伏尔泰的作品——无论史学作品还是所谓的文学作品——无一不与 、王权相关;而且西方 政治思想史家沃格林也曾说,
本书主要关注1492-1848年西欧 在面对地理大发现等外部冲击时,如何通过内部改革推动现代化,并逐渐影响 的兴衰。本书重点讨论了为何同样经历地理大发现,西欧各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首先,作者从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入手,通过对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和分期,分析了不同波次现代化涉及的时空范围和因果机制,提出了影响现代化成败的关键因素。其次,作者通过实证研究对比了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普鲁士、奥地利等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伐化进程,揭示了在外部冲击之下, 能力和利益集团这两个关键变量在推动或阻碍现代化中的作用。 ,书中总结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并提出现代化的动态理论,为理解现代化的 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拉塞尔·柯克所著的《保守主义思想》可以称得上是对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 的贡献之一。从立意构思,到对保守主义思想 重要人物的选取,它在每一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并借此开启了美国现代保守主义运动。 这本书着力清理保守主义思想谱系,其内容可以概述为:以保守主义思想脉络的缕析为轴心,前以保守主义思想核心的凝练概括为导引,后以保守主义面对衰颓的当代复兴为支援,从而为保守主义绘制了一幅由史及论的完整图景。作者柯克亦被人恰如其分地称之为“赋予保守派以身份”的思想家。 它并不是党派行动指南,而是试图界定“保守”和“保守主义”,梳理保守主义者们关于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原则。或者 具体一些,是想探讨英国和美国保守主义的精神何在;英格兰和美国具有什么样的共同观念体系,让那些有着保守天性之人能够持续抵制法国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 ,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 在这场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有的胡图人前 还曾和图西朋友一起喝酒聊天,可一夜之间,他们就拿起了屠刀,有组织地对所有图西人展开屠杀。一部分图西人钻进沼泽、树林和山上,每天像猎物躲避猎人似的逃命,白天吃生食、喝露水,晚上睡在泥浆里,好不容易才活到了屠杀结束。然而,当他们回到镇上,却发现刽子手并未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得像从前一样,和这些胡图人继续生活在一起…… 大屠杀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胡图人为什么要
本书作者秉承一贯大开大阖的战略气度,剖析了冷战后从老布什、克林顿到小布什三任总统15年来在美国对外战略的构想和实践中的经验得失,“就历史当下时刻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战略性结论和根本性指导,以启发未来的美国总统们”。
美国的建国一代 容忍 了奴隶制的存在,直到19世纪40年代,绝大多数美国人都没有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奴隶制的消亡。但仅仅二十年后,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美国陷入内战,奴隶制随之被彻底摧毁。反奴隶制政治的兴起和胜利,可谓是 美国历奇特的政治和思想反转之一 。本书以废奴运动为中心,从三个层面探讨内战前反奴隶制政治兴起之谜。首先,考察1835年邮件运动,分析废奴主义者如何突破国家权力和普通民众的双重压力,推动奴隶制问题的全国化和政治化。其次,以 人身自由法 为中心,分析废奴主义者如何推动北部州制定对奴隶制不利的法律,进而推动地方层面的反奴隶制政治的发展。再次,从 奴隶主权势 观念入手,研究废奴主义者创造的政治话语和观点如何影响和塑造了美国的政治文化。本书认为,废奴主义者持续的抗争行动,改变了全国政
本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文化学、政治学、传播学、文艺学等理论引入俄国史研究中,使用档案、报刊、回忆录、文艺作品、影像史料等多样化文献,综合俄文、中文和英文等多语种材料,对俄罗斯的 国家形象 和 民族形象 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考察。纵观俄罗斯自公元862年诺夫哥罗德建立以来至今的1100余年历史,帝国的诉求贯穿始终,帝国的影子伴随左右,帝国的形象毁誉并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要求,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的深化,是基层党建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党支部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在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宝钢党支部建设书记谈》是一本关于宝钢党支部建设经验的文章汇编。作者主要是宝钢的党委书记和党支部书记,也有一些担任其他职务的党群工作者。全书27篇文章,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集团党委领导谈党支部建设”,二是“基层党委书记谈党支部建设”,三是“党支部书记、基层党群工作者谈党支部建设”。 宝钢各级党组织将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努力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落到实处,促进宝钢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