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 朝贡体系 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最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本书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 共享治权 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 共治 的合作者。
在对俄国已经解密的前苏联档案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其中涉及对华关系和两党交往的文件2582份,翻译成中文,按年代排列,编辑成册,加以必要的注释和点评。文件包括: 中苏两党两国高层领导之间会谈的俄方记录; 苏方高层领导就中国问题对其内部的指示、批示; 苏方各级各部门向层提交的情报、汇报及对策建议; 双方的通信、电报及未公开的互换文件。 时间跨度:1945-1991年。 本项目列入新闻出版总署 十二五 重点出版规划,是2009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俄国中苏关系档案整理与研究》的出版成果,包括俄国解密档案主文件和附件总计2625件,内容包括:中苏两党两国高层领导之间会谈的俄方记录,苏方高层领导就中国问题对其内部的指示、批示,苏方各级各部门向其层提交的情报、汇报及对策建议、双方的通
本书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南方力量崛起背景,通过追溯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形成的背景与历程,研究阐释 共识 的核心内涵,考察中国与非洲等全球南方力量对中非共建现代化的期待以及共识产生的国际影响,探索新形势下中非共建现代化、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通过追溯背景、阐释内涵、描绘全球南方国家对共建现代化进程的期待及其国际影响。
总结 一带一路 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上探索新时期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是本书的核心任务。为此,本书试图从 一带一路 的治理结构出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高标准、可持续与惠民生的具体目标开展路径选择研究。在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下,我们聚焦 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国际产能合作、道德风险、债务与环境可持续、国际认知、安全保障、机制化建设等,探讨相关问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之道。
本课题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的专家团队合力完成。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 ,第二章 新哈萨克斯坦 ,第三章 政策沟通 ,第四章 设施联通 ,第五章 贸易畅通 ,第六章 资金融通 ,第七章 民心相通 。
本书围绕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美外交的重大事件和外交活动的决策过程,细致、深入地考察了这一时期的中美关系。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通过观察和分析,形成了"以美为首”的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始终抱着比美国政府更为急迫的心情来谋求两国关系的改善与发展,并施展种种手段,力图操纵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在实行援助的名义下,美国以空前的规模扩大着自己在中国的势力。同时,美国明确承担了支持国民党的义务。国民政府的对美外交决策客观上存在着有利于中国抗战的一面。但从长远看来,由于国民政府企图利用美国的力量来加强国民党在国内的一党统治,因此,这些外交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也就违背了中国人民要求通过抗日战争摆脱半殖民地处境、赢得民族解放的根本意愿。
本书考察了1894~1911年美国与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事变、预备立宪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事件的关系,以及美国政府对光宣朝政和清末各项新政的影响,并就晚清中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内涵做了分析。作者指出,晚清中美特殊关系体现在:一方面,美国对华执行较其他列强相对友善的政策,认为一个相对繁荣富强的中国有利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两国之间多有共同利益;另一方面,美国始终坚持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并不支持中国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以自利为目的。这种特殊关系是由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地理、政治、经济、国土和国际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形塑和决定的,并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涵。
安全理论是安全体制的思想根基,安全体制是安全战略的制度基础,安全战略的实施带来思想理论的变革,变革的思想理论又进一步影响安全体制的重新设计与改革,如此循环。当前安全研究包括两大学派:美国主义和欧洲主义,美国主义属传统安全研究,欧洲主义属新安全研究。欧洲主义包括哥本哈根学派、威尔士学派和巴黎学派。根本哈根学派的安全化理论是该学派的标志性理论。威尔士学派的安全概念和批判思想一直保持着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巴黎学派是后来者,其影响日益增大。分析折中主义是不同理论流派间融合的一种分析方法。安全体制包括信息情报预警体制、安全决策体制、安全执行体制和安全监督与评估体制。安全执行体制包括军事安全体制、应急安全体制和情报执行体制。《国家安全:理论、体制与战略》中分析了英国和印度的情报体制、德国
本书以简明清晰的文字对当代中国的历史轨迹作了逻辑梳理。作者认为,从执政党的建国方略、发展模式和基本政策角度考察,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经历了从实行新民主主义开始,途经仿效苏联模式、追寻赶超之路、发动继续革命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五次历史选择。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正途大道。
本书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中国为何能够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其中*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始终把握发展是硬道理这个大方向。就对外关系而言,则是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书中作者都是国内国际问题研究界相关领域内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深度分析和解读。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是关于中国思想起源的一部专题研究。出于对比较文化史的观察角度的重视,我在本书中特别借用了“轴心突破”作为分析的概念。我认为只有在其他古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对照之下,中国轴心突破的文化特色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我对于这一论题早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始终未断,不过没有机会展开较为全面的研究而已。1977年我撰写《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收在我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史论》,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其中第四节题作“哲学的突破”,即是本书整体构想的发端。但“哲学的突破”在本书中已一律改作“轴心突破”。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这是我必须首先交代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