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本书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下的新地缘政治博弈与冲突协调,聚焦于全球网络空间成为大国战略竞争新领域的现状。所收录的文章涵盖了从社交媒体的舆论操控、信息传播的 巴尔干化 ,到人工智能时代下美西方国家的认知战策略及中国的应对等多方面内容,特别是针对俄乌冲突和其他国际事件如何在网络空间内展开认知塑造的战略博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书中不仅分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如何改变现代战争形式,还探讨了公共外交、网络空间武器化倾向及其影响,以及大国间在网络空间认知塑造上的竞争。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操控机制、信息传播的分化趋势、 算法武器 在现代冲突中的运用等方面的精细探究,本书旨在构建一个分析框架,推动全球治理理论的完善和深化,为理解和应对国家之间认知竞争与合作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
本书结合区域国别学教学过程和现实发展情况,对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和相关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包括区域国别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课程的课程思政探索、田野调查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史学训练与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等,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书对在区域国别学一级交叉学科下推进区域国别研究、突出其多学科联动的优势、促进区域国别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中美关系是当前世界上*复杂的关系。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既有共同利益也有严重分歧,既有结构性矛盾,也有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立。 本书以时间为序梳理了1969-2019年50年间中美关系发展史,重点以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等任期内的中美关系为着眼点,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地阐释不同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特点和演变规律。本书有创见、有深度、接地气,对于读者了解中美关系史、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当前中美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向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题为《坚持可持续发展?共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11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亚太经济合作新篇章》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亚太地区应该勇担时代责任,发挥带领作用,坚定朝着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人民日报分别在12日和13日刊发了该两篇讲话全文。该书为此两篇讲话的单行本,
本书介绍了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海外利益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重点从包含领域、指涉对象、参与主体、十道防线四个角度,阐释了全域全向多元立体海外利益保护体系模型的内涵;并从制度建构、建构要点和运营方案三个角度给出落地方案。同时,本书列举了大量海外利益保护案例,为海外利益保护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在亚太地区,俄罗斯是对地区政治和安全形势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力量。自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以来,俄罗斯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本书就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多维视角和历史演变,普京第三个总统任期以来俄罗斯亚太政策的调整及总体框架,俄罗斯与亚太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关系的全面发展,俄罗斯与亚太地区的矛盾和热点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述,展示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政策的完整 画卷 。
从 黑船来航 到日本战败,近代日本外交究竟走了一条什么样的曲折之路?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清晰地展现了近代日本外交起步、发展、扭曲乃至破产的过程,揭示了日本外交的战争导向性、政府体制外势力对外交的干预以及理性与具有民主和平意识的外交官员被排挤等特点,留下了 战争因外交的崩溃而开始,并由外交的复活而终结 的惨痛教训,对以往日本外交通史著作中很少涉及的对近东与中亚的外交、武官制度、中日外交级别升格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
美国、中国和欧洲是影响国际格局调整的三大战略性力量,研究三者的互动及其影响具有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本书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研究起点,认为这场危机加速了世界变局,对跨大西洋同盟的调整与中美欧关系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通过考察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跨大西洋同盟的复杂调整,重视美欧关系调整中的 中国变量 ,构建一个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分析框架,以期展现近十几年来跨大西洋同盟调整与中美欧三边互动的全新图景。
二战后,德法关系最主要的特点是,两国都将欧洲一体化作为本国内政外交以及针对彼此的优先议程。德法对欧洲一体化的追求实质上是在构建一个命运共同体,德法命运共同体的维系有赖于欧洲建设,而欧洲建设则在德法的推动下形成了一个更大范围的命运共同体。因此,欧洲建设既有理性的思考,也有诸多情感因素。目前,欧洲建设的情感因素正在淡去,利益考虑更为突出;德法主导性下降,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等超国家机构的官僚主义和精英主义上升,与成员国及普通民众的脱节加大,这正是当前欧洲一体化的风险所在。回顾二战后德法命运共同体构建史,有助于更好感知和把握欧盟的未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语境下,政治思想家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战争与和平进行着理论思考和实践尝试。功能主义是米特兰尼为实现永久和平而提出的一种有关于方法和行动的实践路径的理论,其理论主旨体现在关于为什么和如何实现永久和平的客观分析和理性选择上,其凝聚着人类为实现永久和平所做出的思考和尝试。本书从社会意识形态对理论塑造和理论指导政治实践的角度,对米特兰尼功能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行学理意义上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具体呈现其产生背景、思想渊源、逻辑起点、本质内涵、价值追求与当代实践。
本书主要运用政治学研究方法,以安全情报为切入视角,通过梳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家情报战略报告和国土安全战略报告等,研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具体包括美国法律法规与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体制的结构,美国国家安全情报的传递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流程,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演变、改革与发展,美国国家安全预警体制机制的特征,以及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评估,主要目标是通过分析美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和国家安全危机预警联动机制,深入解读美国国家安全预警机制和国家安全体制的运行流程,为我国国家安全危机预警机制建设、改革和完善提供借鉴。
本书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梳理了二战后国际体系的演变历程,厘清国际秩序的发展脉络,揭示当前国际秩序的历史根源、基本性质、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并总结过去数十年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大国在寻求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变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涵盖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国际政治安全体系两大分支,细化到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及国际海运、国际航空等各领域的制度建设及改革历程,内容丰富、论述有据。
本书从俄罗斯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入手,系统分析了俄罗斯网络空间安全体系涵盖的各个领域:法律体系、组织管理体系、专业教育体系、国家标准体系、国家计算机攻击监测、预警和后果消除体系、漏洞管理体系和国家网络靶场体系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启示和思考。
本书介绍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当前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问题,讨论国际经济秩序的演进方向,探索新兴大国对于当前经济秩序改革的可能作用。
《驻华大使看中国与世界》是CCG主任王辉耀博士、秘书长苗绿博士主编的 中国与全球化 系列图书的又一重磅著作,汇集了来自22个国家驻华大使的原创文章,以及11位驻华大使在CCG品牌活动上的发言。在本书中,各位大使从本国对华关系角度出发,对双边关系前景及合作机遇、 一带一路 倡议对各国的发展作用、疫情后经济复苏、中国 十四五 规划等议题分享了思考与洞见。本书编写得到了诸位大使的授权。各位大使在文中回顾了各自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情况,描述了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的设想,并对全球性挑战提出了解决建议,他们普遍认为与中国合作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前提。本书格局广阔、立意高远,大使们的文字生动有力,有助于读者了解复杂议题。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互利互惠 由八位来自欧洲、美洲和非洲的大使供稿,重点讲述各自国家与中国
法治是*好的营商。《 一带一路 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系列》构建了 一带一路 建设法治保障服务体系,是成员国统一认知和公正高效的司法保障。丛书主要涵盖了产业合作、金融服务、劳工保护、公正司法、纠纷解决等领域的法律实务,旨在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和谐共赢的区域合作大环境。丛书有利于加强中国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 政策沟通 和 法治互信 ,有助于提升我国法律的国际影响力。 本书属于司法制度篇。结合国际私法法律体系,对解决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冲突问题作了适用指引,主要包括冲突规范的运用、涉外民事关系的主体界定、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海事赔偿责任的种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