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通识》邀请你一起探讨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 国家之间如何相处? 国际关系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实力决定一切? 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有哪些作用? 弱小国家何以生存? 对外政策是国家的理性选择吗? 外交是不是越强硬越好? 国际法有用吗? 如何看待联合国的作用? 全球化为何会出现逆转? 全球治理的前景何在? 国际关系看似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在写作《国际关系通识》之际,百年前国际关系学科创建时的根本问题 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探究国际关系就等于探求人类生存之道。 《国际关系通识》全面展示了国际关系学科已取得的成就和最新研究成果,将高度简约的理论与鲜活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为读者提供了思考和研究国际问题的多种视角。
《大序幕》是一部深度探索世界能源格局的著作,得到基辛格的推荐,堪称《世界秩序》能源版。 通过对化石能源、核能和新能源政策及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揭示了这些能源形式对地缘政治、大国竞争、能源安全、国防转型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书中按能源类型和国家地区分类,结合政策、技术发展情况、机遇与挑战、优势与劣势等方面的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世界能源版图和能源竞争背后的地缘政治与大国博弈,为未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本书以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三次大论战为主线,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本次修订的第二版内容前后时间跨度为100年,涵盖西方近十个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和几十种有影响的理论观点,包括威尔逊的理想主义、摩根索的现实主义、华尔兹的新现实主义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等等。 作者在书中对各学派、各主要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作了详尽的评述,同时重点介绍分析了几十年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探索,如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软权力论 地缘经济学 等,以及关于国际安全、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新观察、新论点。
当前的世界是一个重回到大国竞争的世界,理解这些大国的重大战略至关重要。这本书介绍了分析大国战略的十个关键词,并展示了世界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是如何形成他们今天的战略决策的。作者呼吁和平稳定、互惠共赢的国际关系发展格局。 这部作品概述了如何建立减少对抗性的国际策略以及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巧妙而生动地围绕十大战略关键词展开,讲述了大国对于 竞争 理性 创新 等十大关键词做出的抉择,将理论、历史和当前政策分析相结合,严谨清晰、通俗易读。本书是一部全球视野下的国际战略指南,也是对21世纪地缘政治的规范性论述,帮助读者看懂日益多极化的世界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
本书为政治学辅导教材。本书的编写以目前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国际关系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相关学科的主流权威教材为基础,对初学者了解国际关系专业、跨入国际关系学科都有重要意义,尤其对有志于国际关系学发展的年轻学子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出版近十年来,本书一直作为考研教材而得以长销,考虑到国内国际形式变化较大,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提出和新时代中国外交理论及实践的更新,为与时俱进遂进行改版。第一版共收录554个词条,本次再版修订了118个、新增28个,改版幅度较大,同时更正了第一版中的个别错漏,同时为读者检索方便,还特意增加了音序目录。
战略选择路径在国际关系领域有着悠久的系谱。在这个经常被相互竞争的方法论所撕裂的领域,本书主编戴维 莱克和罗伯特 鲍威尔从众多理论中提取出已被接受和尚有争议的知识精华。与本书其他撰稿人一道,他们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视角,该视角始于一个简单的洞见:国际关系的研究者希望解释行为体所作的选择 无论这些行为体是国家、政党、族群、企业、领导者还是个人。 这一综合方法提供了三方面的新好处:首先,将行为体的战略互动作为分析单元,而非特定的国家或政策;其次,这些互动现在被有效地组织进分析方案,概念实验可以在此基础上展开;第三,针对何为分析这些互动最富成效的手段设定了一系列方法论的 赌注 。这些要素结合在一起,使得对理论的实用主义应用得以适用于无数具体案例。 对于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和学生、经济学家以及政府
......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历史作了概要的阐述,通过对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演变过程的梳理,阐明 东南亚 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把东南亚与外部世界的政治变动相联系,同时打通东南亚的历史与现实,思考和分析东南亚地区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其历经曲折、演变至今的发展轨迹。从中读者可以初步了解东南亚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特点,鉴古知今,大致理解当今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 作为教材,本书的特色之一,是从中国的视角出发探讨东南亚的对外交往进程,主要体现在本书始终立足于东南亚地区之于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这一区域的关照,从而超越传统东南亚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视角,尝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本书重新审视了英使马戛尔尼使华、觐见乾隆帝这一中西交流 的 事件。作者不仅描述了使团筹备、人员物色、海上航行、清朝官员一路的接待、正式与非正式会谈、翻译造成的误解、使团见闻等诸多细节, 将镜头转向觐见现场的译员李自标和小斯当东,以动人细腻的笔调讲述他们的人生沉浮,从微观层面展现了国与国交往的机制。 为什么要讲述翻译的故事呢?对他国越是了解,在本国就容易受到猜疑,理性的声音就会受到压制,翻译首当其冲。
《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事务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与8个海上邻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洋事务。内容包括:中国与海上邻国的海洋管辖权主张分析,渔业关系与油气共同开发分析,领土岛屿争端和海域划界的思考,海上务实合作的思考等。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中国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与海上邻国积极开展海上务实合作。 关于中国与邻国的海上争议问题解决,《中国与邻国的海洋事务研究》主要论述了三方面办法:一是,在海域划界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国可稳步推进与海上邻国在某些争议海域的划界谈判。二是,在海域划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中国需积极推进与邻国的油气共同开发,共同开展渔业管理。三是,考虑到中美海权博弈已成为牵动中国海洋安全形势走向的主要因素
1972年,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地方一样,苏联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小麦收成损失严重,粮食问题迫在眉睫。按照美国一贯的 粮食战略 ,此时正是漫天要价的时候,苏联要想填上巨大的粮食缺口,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此时如坐针毡的不是勃列日涅夫,而是白宫里的尼克松。 原来,苏联对歉收早有预料,在产量公布之前,佯装丰收,骗过了美国专门派去的调查员,最终以极低的价格买走美国三分之一的存粮,美国因此少赚30亿美元。更糟糕的是,美国粮食库存严重下降,粮价暴涨,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 在这场美苏粮食博弈中,美国完败,以至于美国媒体称这一事件为 粮食大劫案 。而这正是二战后美苏之间数十年以粮食为中心的博弈的缩影 本书以1945~1991年的美苏粮食贸易为对象,对这一时期两国及全球粮食贸易的发展过程、重要
1800年以来,英国作为 个现代化 兴起之后,许多主要大国——特别是非西方传统大国——普遍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危机,而后又普遍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政治重生或 再造的过程。本书试图解释这些 在工业革命与现代化的冲击之下所经历的政治经济变迁,理解这些变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本书用五章内容,阐述了英国兴起之后大国发展可能面临的五个阶段,即危机、困境、转型、崛起与 ,通过对具体大国案例的分析解读,构建了一个理解大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崭新理论框架,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与很强的现实意义。英国和西方兴起之后,为什么非西方传统大国都无一例外地陷入重大政治危机?何为传统大国的现代转型难题,大国转型究竟难在哪儿?为什么有的大国崛起导致了战争,而有的却能维系和平?中美之间会爆发剧烈冲突吗?到底何为 ? 的基
我国外军政治性工作研究领域现有的著作主要有《外军政治工作概论》(刘刚等1988年)、《中外军队政治性工作比较》(章德峰主编2000年)、《西方国家军队政治工作透析》(房忠贤等2001年)等,近几年出版的有《外军政治性工作文献专题导读》(李丛禾2015年)、《外军政治性工作》(李庄前2017年)、《外国军队政治工作研究》(吴志忠2018年)等几部。这些著作大多比较老旧,从参考文献看,基本都是根据2015年以前的资料所写,且多数以介绍美军政治性工作为主,对其他外军政治性工作涉猎较少,与新时代我军练兵备战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为更加贴近我军备战打仗需求,进一步突出外国军队政治性工作特色,本书以外军政治性工作发展为基础,以外军政治性工作系列教研成果为依托,系统研究介绍美、俄、印、日等周边主要国家和地区军队政情和政治性工作
《清代地方政府》是 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 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 书。 民间有言“天高皇帝远”,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皇权不下县”,作为 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一人政府”。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地
1885年,美国西部爆发反华暴力。怀俄明领地,华人矿工惨遭屠杀;全加利福尼亚州的社区与西北太平洋地区,上千名华人移民被骚扰、袭击,惨遭驱逐。贝丝 廖-威廉姆斯阐释了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如何煽动这一系列的暴力,以及这些暴力如何反过来催生了美国新的排他主义政策。廖-威廉姆斯终认为,对华人的驱逐和排斥使得现代美国诞生了 外国人 的概念。通过在这个暴力时代重新找回现代美国的 外国人 ,廖-威廉姆斯重申了排华史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正如《无处落脚》所阐明的那样,反华法律及反华暴力仍影响着今天在美的外国移民。
新时代,中国综合国力快速增长,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的同时,海外利益随之急剧增长,风险挑战严峻复杂。海外利益发展规模速度之大之快与海外安全保障能力不足之间产生了紧张关系,并演化为内生矛盾,亟待体系化地提升我国的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对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专篇部署国家安全,并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要求 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加强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 。本书从体系化的视角,分析了如何确保中国海外利益持续发展,并使其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状态的体系框架,以期裨益于国家海外利益保护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是作者在长期从事美国研究,特别是潜心研究美英两国原始档案的基础上的力作,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它以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和行动为经,以当时美国、中国、苏联和英国之间的关系为纬,起自罗斯福在雅尔塔会议后匆匆去世,终至朝鲜战争在板门店停战落幕,气势磅薄地叙述了二战后初8年中错综复杂、纵横捭阖的全球大局;在结论中分析了影响杜鲁门外交的诸种因素。注解部分的厚实使读者眼睛一亮,其中也不乏精彩的叙述和披露。本书既是关于冷战初期美国外交和大国间关系的叙事史,也是对于美国外交政策规律性的总结。1992年先出了中文版,又由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丛书于1993年出了英文版,在中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广泛推介,以迄于今;有的大学在有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将它列为参考书
本卷是《话说世界》第6卷,记录了这个发现的时代,蒙古西征既是征服又催生了东欧民族国家的诞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环球大航海。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如火如荼,随后的宗教改革欧洲开始政教分离,率先走向世俗化。附:《话说世界》全套书20卷,每卷约25万字,并配450幅左右精美图片,时间跨度从史前至2017年(出书前截止)的世界历史。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史、艺术、宗教、科学、社会日常生活等。详实充沛地介绍世界历史的方方面面,全景展示世界历史的曲折发展轨迹,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现场。全套书以历史史实为准绳,客观中性地用故事来叙述历史,以史家通识为依据。
美孚石油公司曾是世界第一家托拉斯企业,在近代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晚清进入中国以来,被梁启超称为 巨灵 。 但是大有大的难处。作为一家企业,美孚石油虽然保有相当高的自主性,但不仅常常受到美国政府的掣肘,还要受到贸易进口国、投资东道国政府的节制。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以及中国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美孚石油公司在中国的经营需要考量自身全球业务战略,也需要处理与美国和中国政府乃至地方政府等各方面的关系,很多决策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种合力的作用下,这家巨头在中国的经营,以煤油的普及开始,以对华石油禁运告终。 本书围绕美孚与近代中国政府之间的主要事件,展现美孚与中国政府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利益交涉、相互认知及外在影响,揭示以资本主义私人企业为本质的美孚石油公司与中国政府、美国政府之间广泛
秉持 传承世代友好,开创辉煌未来 的宗旨,本书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各界友好人士协力创作。书中收录的30篇文章,出自两国各界代表笔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马友好之树的根茂实遂。其中,有两国领导人擘画共赢发展蓝图、提升双边关系水平的重要时刻,有郑和七下西洋、孙中山来马争取革命支持等珍贵历史片段,有 南侨机工 助力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回忆,有个人事业、家族命运与中马关系进程同频共振的感人故事,有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创业经历,还有年轻一代对中马关系的美好愿景。中马友好必将切水不断、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