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著作。全书共26章,分别就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政策、功能、方法、话语体系等方面做了创新的研究。2024年,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立40周年中,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命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议题,在扎根现实世界、关照现实问题中更为科学地把握、理解和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但人首先是心理人。思考人心与人性早已成为人们尝试理解社会与政治问题的重要视角,政治学理论也常常含蓄地建立在有关人们如何思考和感受的基础上。在科学取向与社会取向的持续张力中,政治心理学常被认为用科学的衣裳装扮起来,却试图隐藏其社会责任那一面。《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提出了理解政治心理学的两个重要维度:作为一门学科,政治心理学是一个经验性的和累积性的知识领域;作为一种资源,政治心理学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实践,以及在心理过程与社会行动之间,创造有意义的联系,因而可被视为促进社会反思及改进的 社会美学 。政治秩序很大程度上是心理秩序的外在表达或心理秩序的制度化。在充斥悖论及不确定性的变革时代,《政治心理学:一门学科,一种资源》从影响个体及群体心理秩序的人格、
本书从中外比较的角度对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考察。具体的研究目标如下:第一,全面考察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明确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要素构成和作用机制;第二,深入调查世界一流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总结其目标定位、内容架构、培养模式和成效评价;第三,细致分析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发现其基本特征、一般规律、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第四,尝试构建中国大学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推进中国大学 人工智能 X 复合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以往大多数人权概念依赖形而上学或神学的假设,这实际上破坏了人权。因而,本书设想了另一种选择:人权可以由普通民众创造,在本土发育并被其适用的群体接纳。作者旗帜鲜明地提出应把人权看作社会建构的产物,由此铺筑从乌托邦到人类解放的 人权之道 :其一,通过开掘现实理论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和神经生物学资源),将人权的建构视为一个学习过程;其二,在具有自我批判能力的共同体(也可以是民族国家)之内哺育 坚定而自信 的个体,并创造条件使二者互哺;其三,进行 互惠主义和利他主义 的情感教育,并鼓励采取积极的 剧作者 立场。
在美国,疼痛是一门可以暴富的生意。 美国药企巨头普渡制药,以疼痛为名,兜售口服缓释型镇痛药奥施康定。自20世纪90年代上市以来,在美国引发了空前严重的公共卫生灾难。如今美国80%的毒瘾者与滥用奥施康定有关,而他们过量用药的原因,初并非为了治病。 普渡制药背后的萨克勒家族擅长医药推销,几乎以一己之力在美国掀起 疼痛流行病 。从 更多的病人服用奥施康定 到 每个病人服用更多的奥施康定 ,萨克勒家族建立起庞大的医药帝国。医生、药企、科学家、监管机构、政府要员,无一不被暴利牵引,卷进一场 以健康之名制毒 的致命生意中。2019年,美国约84万人因滥用奥施康定致死;2020年,美国28个州、600多个城市联合发起大规模诉讼;此后,这一危机事件开始走入公众视线之中。 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背后交织着医学、科
本书基于认识论向度,以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阐释-价值存在形态-同向同行基础-学科交叉基础-功能展望为主线,分析论证 课程思政 何以可能的问题。以 课程思政 概念内涵阐释为切入点,论述 课程思政 引发的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观念革新。在对 课程思政是什么 的问题达到清楚明白的基础上,探究 课程思政 的实现基础。深入分析 课程思政 在专业知识中的价值存在形态、 课程 与 思政 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 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学科交叉基础等问题。最后,对 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价值观教育中的功能进行预判,并对 课程思政 在新时代价值观教育趋势中的未来进行展望。
阳泉矿区从传统社区结构(单位制)向现代社区结构(社区制)的转型实践,是中国共产党 政党组织社会 的一个样本。其理论与实践的逻辑源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嵌入社会机体的使命型政党,同时也是一个引领社会、形塑社会的政党组织。阳泉矿区重塑基层社区的治理实践是对中国共产党 政党组织社会 理论的践行,阳泉矿区的经验证明了政党主导型国家的政党理论原理:政党融入社会,在于整合、组织社会。在整合社会的过程中,政党对社会进行引领,从而实现政党与社会一体化。阳泉矿区社区重构的理论意义在于,其为丰富和发展 政党组织社会 的国家治理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样本;实践意义在于,其为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成熟的、完整的政策实践样本。
本书基于我国二十年基础教育变革现实,围绕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展开研究。探讨了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内涵及其分类图谱,分析了当前教育变革中的教师惰性现状以及青年教师群体的惰性特征,并通过个案教师对教育变革惰性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工作家庭平衡状况的研究、日常教师教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典型教师教学生活的现象学分析,进一步探寻了教育变革惰性的影响因素。在前述研究基础上,从教师个人、社会、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师惰性干预策略。
本书遵循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内涵和意义、要素与结构、目标、机制与原则等方面的探究,明确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内在机理,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优化的实践策略,力图为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作出一点探索。
本书采用社会性别新视角,研究新马华人社会的妇女问题。全书通过大量翔实的新马华人妇女史料,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性移民新马的模式与经历,移民的增多对新马社会的影响,以及新马社会女子教育、职业变化和社会参与对华人婚姻家庭模式的影响,从而导致的新马社会性别和观念的历史变化。
本书分为十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成果;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研究,这一部分是在承担教育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的课题中,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博士生培养、学科与思政课关系的研究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根据党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尤其是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讲话提出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根据讲话确立的思政课改革的目标要求研究的成果;立德树人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成果;意识形态问题研究,这一部分是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及其部分社会思潮剖析批判的研究成果;社会热点问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