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是我国西部重要邻区,是欧亚板块的内陆腹地,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也将是构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关键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中亚民族国家和政治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封闭的地缘环境保留下了古老的游牧传统,而处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位置又使中亚不断受到外来强权中心和强势文化的影响。古希腊、波斯、匈奴、突厥、阿拉伯、蒙古、俄罗斯等,异族的征服和统治一次次中断了中亚文明的正常发展进程,外来文化的不断侵入成为中亚历史发展的常态。这种特殊地缘环境前提下的社会历史在造就中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塑造了中亚地缘政治的多元性特征。苏联的解体使中亚各国实现了独立,中亚地缘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25年的独立建国历史中,地区力量的成长与域外强权的渗透交织发挥作用。中亚地区政
本书主要介绍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理论各主要流派,如理想主义流派、现实主义流派、科学行为主义流派、传统主义流派、新现实主义流派、新自由主义流派、建构主义流派、批判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等流派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并分析近年来国际政治领域产生的一些前沿问题,如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nbsp nbsp作者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论证了威慑战略、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是避免战争、缔造和平的有效途径。他吸纳了历史学相关研究的*成果,强调要甄别历史提供的相互矛盾的教训,避免因对具体情境的不敏感而高估历史经验。他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国际政治研究,指出相互认知的僵化是缓和大国冲突的*阻碍。 通过分析*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冷战期间美苏两国的核威慑战略,《避免战争,缔造和平》批判了威慑战略对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忽视,讨论了注重情境因素和精神因素的增信释疑战略与外交战略,并论证了后两者有助于减少造成紧张关系的恐惧、误解和不安全感,有助于弱化冲突的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同时提醒人们,要对每项战略的优势与劣势及其互动作用保持敏感。
本书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作为一个整体,考察其作为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处境、需求与作用,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团结其他新兴大国,为运筹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做出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为深化国际合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美国政治谱系上,军政关系研究向来备受关注。研究者们认为,美国一直很幸运:美军在战场上成功地保卫了国家,但没有对文人控制构成威胁,没有发生过军事政变和军队泛政治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指出,美国军政关系的张力时常给这个国家带来问题,政界领导与军方指挥官之间的冲突在不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成为影响美国安全政策的重要因素。 本书编译辑录了欧美国家军政关系研究学者的不同见解,涉及美国军政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现状与根源、 9 11 之后的美国军政关系以及当代美国军政关系的构建等内容,大体涵盖了*近20余年来美国军政关系研究的状况。
本书分为三部分,*部分概述国际发展合作和面向2030年的南南发展合作创新,并就南南发展合作对全球发展的贡献进行评估,力图反映发展合作的新创意、新机制和新办法;第二部分的焦点是南南贸易合作、南南发展援助与技术合作以及南南直接投资;第三部分是主要南方国家的南南合作的案例研究,如中国发展合作的新设计( 一带一路 倡议)、中非发展合作、巴西的发展合作、印度的发展合作、南非的发展合作,*后是对国际发展合作动态变化的考察。
罗兰·巴特的最后十年是其一生思想的核心,他最后十年随笔似的的文本真正体现了个人的旨趣,风格完全不同于他前期的符号学色彩。本书是对罗兰·巴特最后十年思想的系统性把握,突破了国内学者对巴特后十年思想的定性分析——如赋予他一个解构主义或者后结构主义的单一身份;同时拓展研究范围,除论述巴特的文本思想、语言特质外,重点关注巴特对于身体、主体、批评等问题的分析,展现其自身的多元气质,力求还原这位结构主义巨匠的真实形象。
近年来,国际安全形势 乱象丛生 ,地区安全态势复杂多变,国家间安全关系深刻变化,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互上升并互相影响,国际安全问题国内化、国内安全问题国际化,国际安全治理前景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中国需积极稳妥地加以应对,在其中承担责任、发挥作用、提出方案,为国际安全治理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重点讨论当代国际安全领域的重大议题,包括传统安全问题、新型安全问题等,以及世界各主要地缘政治次区域的安全问题,为专题研究,为丛书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思考中国在国际秩序变革中的战略与策略问题提供前提和基础。
本书为我社已有集刊,已连续在我社出版6期,第7期(2018年第1期)即将出版。本书稿为2018年第2期。书稿共有12篇文章(详见目录),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国别和区域聚焦:中阿产能合作研究,阿拉伯政治、历史与社会文化,阿拉伯语言与文学。重点在于中阿经济贸易合作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作者都是相关研究领域专家。本期国别和区域聚焦的主题是“中阿产能合作研究”,收录了3篇文章。从整体结构来看,阿拉伯语言与文学部分所占比重较大;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阿拉伯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为本期书稿重点。
nothing
本书立足于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利用美国政府的解密文件,以1955-1963年美国对老挝政策及其变化为主线进行考察,运用冷战史新研究“本土革命与外部因素”新的研究范式开展研究。靠前,根据档案文献,厘清1
《人与树:一本社会文化史》通过一系列曾发生在森林里的“真实故事”,探讨我们对树木、树林和森林的理解与认知。一切事物自诞生之日起,便无可避免要与其他事物、与整个世界发生关联。关联虽错综复杂,但世界总能运转自如。本书是这样一部聚焦树与人类“关联”的作品。它既是一部树的历史,同时也始终在书写人类活动的痕迹,帮助人们从更多层面去理解人和树木、树林,乃至森林之间的关联与意义。
本书从理论基础、总体制度建设、境外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情况、股票发行制度以及境外科创公司成长等五个维度分篇章研究总结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和境外市场实践经验,充分发挥了对科创板制度设计的研究支持作用。
本文集由50篇文章组成,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就2014年靠前形势的动向和特点、大国动态和大国关系、周边动态、发展中国家现状和前景做了专题论述和探讨,从不同视角、不同切入点对广大读者关注的靠前问题、中国外交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
本书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其影响”为主题,盘点了2015年亚太地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美国、日本的影响,缅甸大选,越共十二大,南海变局以及中国与日、韩、
冷战后,随着靠前安全环境的变化,美国认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尤其是核武器扩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美国面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尤其是核武器攻击的可能性增加了,甚至世界发生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冲突、尤其是核冲突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了。为防止上述情况真正出现,美国冷战后对防扩散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力图在单方面、双边和多边层次上构建更为严密的防扩散网络。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美国政策本身的原因,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的结果并不如人意。就研究方法而言,本项目立足于防扩散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防扩散外交和战略安全环境三个层面研究美国冷战后防扩散政策。具体说,靠前层面,探讨美国政府内不同部门参与防扩散政策的过程和执行三位一体的防扩散、反扩散以及后果管理政策;第二层面,
自从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贸易手段对东方阵营实行战略遏制,英国即对整个中国(包括台湾)采取贸易管制政策,这是英国对台湾贸易管制政策的起源。朝鲜战争爆发后,英国在贸易管制政策上开始区别对待中国大陆和台湾,并于1952年10月专门制定了对台湾的贸易管制政策,即禁止对台湾出口军需用品,这一管制政策一直延续到1965年。1965年后,英国放宽对台湾的管制政策,允许出口防御性的军需用品。此外,自1957年废除“中国差别”后,英国首次对台湾实行出口信贷政策。在此期间,随着国际政治环境的缓和,考虑到自身贸易需求及台湾经济的蓬勃发展,英国于1958年和1960年两次修改对台湾的出口信贷条件,在支付额度和信贷期限上予以放宽。由于1949至1965年间先后经历了朝鲜战争和两次台海危机,因此,在讨论对台湾的贸易管制或信贷政策时,出于
本书为中央编译局俄罗斯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内刊《俄罗斯研究信息》的精选合辑。2014年已经出版了四卷,本卷收录了2014—2015年在俄罗斯经济社会、政党政治、外交及社会思潮领域等方面有价值的研究性文章。对2014—2015年俄罗斯的发展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和讨论。 书中所收文章的作者和译者,出了编译局俄罗斯研究中心及局属各部门的研究人员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新华社和有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其对俄罗斯问题的观察和深入探讨,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也有很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