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吸收国际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遵循公共政策活动的宏观思路,按照过程一分析一管理的构架,力图为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范式和知识系统提供中国经验和本土样本。 全书总共16章,体系新颖,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案例导入、研修要求、核心理论、关键概念、知识补充、阅读书目、思考问题,是一本十分系统、非常前沿、契合要求的公共管理教材,适合于MPA教学以及公共管理专业本科生、研究生自学。
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结合《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和基本职责,教育、管理和发展党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和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建设,开展党内监督和纪律建设,实施党内选举,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加强农村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实农村党的建设和乡村治理责任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论述,并结合乡村先锋人物故事、农村基层党组织典型案例、知识链接等内容,为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具体管用的方式方法,是做好农村党务工作的实用指南。
为什么瑞士和日本的山林公地能维持几个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稳定,而土耳其的近海渔场却屡屡因过度捕捞而发生冲突? 为什么菲律宾桑赫拉的农民能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公共灌溉系统,而美国加州政府却迟迟无法解决地下水的过度使用问题? 面对哈丁的“公地悲剧”,一些人建议由“国家”对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实行控制,以防止它们的毁灭;另一些入则建议把这些自然资源私有化就能解决问题。但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是:无论国家还是市场,都未能成功地解决“公地悲剧”;反而是许多地方和社群中的人们,借助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市场的制度安排,对某些资源系统成功地实行了适度治理。 那么,对于一个地方和社群中互相依赖的公民而言,如何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自我组织和治理,从而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或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
“治理”和“全球化”一样,宽泛而富有弹性。治理已经成为主要政治领导人非常重视的参考依据,也是当今经济、社会管理当局以及媒体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好像成了一种时尚,一种潮流。通过回顾治理在政治哲学中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中的意义,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现代影响。托尼·布莱尔和世界银行的制度创新政策,以及治理理念在全球的推广,揭示了专家学者和公共行为管理者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
本书从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及在实务中的应用人手,全面介绍了西方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对心理动力、危机干预和任务中心模型、认知行为理论、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以及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等各理论流派的主要思想及应用做了具体的阐释。 本书力图在内容覆盖上反映文化多元化,吸收了一些非西方的社会工作思想及理论,并就每种理论的实务议题及其概念展开讨论,同时给出具体案例及评论。本书是一本融理论性、实务性和操作性于一体的经典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