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完整记述了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黑暗面。 好莱坞知名导演奥利弗 斯通与历史学家彼得 库茨尼克携手,全面整理、分析了美国从威尔逊到特朗普这18任总统任内对外军事干涉的历史,展示了美国自踏上帝国与征服之路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从血腥镇压菲律宾独立斗争开始,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到持续多年的反恐战争,美国以保卫国家安全、消除潜在威胁、传播民主与自由等借口,在拉美、亚洲和中东等地区反复卷入冲突。 借助解密档案、新闻报导、学界研究等各种资料,本书精心记录了帝国缔造过程中的种种残酷画面,充分展现了在20世纪里,美国如何在资本家和野心家的裹挟下做出种种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为何能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这是一部思路清晰、详略得当的一战史,用跌宕起伏的战争主线把德军兵败马恩河、毒气肆虐伊珀尔、坦克首秀索姆河、血肉鏖战凡尔登、战车突袭康布雷、美军血战阿戈讷等读者耳熟能详的战役片段串联起来,构筑了一幅全景画卷。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首先概述每一年的总体形势与突出特点,然后分成小节,详细叙述各年份的主要事件。同时,书中还穿插着必要的专题叙述和分析,比如战争的起源、力量对比、各国的战争计划、坦克的飞机的兴起,等等。 ★作者的两个强烈主张贯穿全书始终,首先是避免投入越来越多的生命来加剧失败,继而是寻求解锁困局的钥匙 指的是新技术、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与分割瓦解敌人。作为一部成书于近百年前的作品,其前瞻性让人折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划时代地提出了“海权”的概念,将控制海洋提高到国家兴衰的优选战略层面。他认为海权与国家兴衰休戚与共,海洋利益对于一个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同时主张大力发展海军、发展商船队、发展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基地和商港。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集中反映了世界主要军事大国对海洋战略地位重要性的认识。自马汉去世以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已充分验证了海权论的观点。
抓住未来渡海登陆作战“跳动的脉搏”: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战;以非接触远程打击为主要行动;注重夺取和保持战场综合控制权;采取多维一体快速联合登陆的方式。
关注未来,是版《揭开战争的迷雾》的宗旨所在。作者致力于预言新世纪最初十年及之后可能发生情况。作者当时坦言,信息技术势必在军事领域触发一场革命。与诸多革命相同,这场军事革命在发展之初容易为世人所忽视。传统观念、作战模式、编制体制往往会掩盖新兴革命的真正效能。毕竟,这场革命仍然处于新生阶段。诚如技术在人类由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在这场军事革命中,技术同样只是触发事件发展的扳机。与所有革命一样,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变动将影响军队的所有编制体制,打破所有传统作战形式和军事观念。但事实上,军事领域的非技术要素才是军事革命的真正动力源。 不可否认,军事能力与国家对外政策、军事力量结构以及国际关系等宏观因素存在密切关系,但这些并非本书所关心的焦点。这本书将集中讨论发生
《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作为一本反映美国航空发展的史书,上起1903年著名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并首飞,下至2012年“9·11”恐怖袭击之后的时代,翔实记录了美国航空百年来的发展历程。《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采取与叙述航空重大事件相结合的方式,全景式再现了美国航空发展史上的重大决策、重大事件、重大影响、重大意义及重大教训,深刻分析了航空产业发展在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全面崛起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适合政府官员及航空产业工作者阅读,也可供关心世界及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广大读者参考阅读,还可作为社会大众了解航空的作用与意义、普及航空知识的科普读物。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本书从日本视角审视了整个计划的决策过程,集中关注珍珠港事件爆发前8个月的历史细节。 作者发掘了大量罕见的材料,并且提出了多年来一直被众多历史学家忽略的重要问题,例如:为什么军人、文官、外交官,以及天皇将他们的国家和人民带入危险的道路?为什么他们作出了从一开始就错误的决定?……与公认观点不同的是,本书认为,日本领导人其实认识到发动这场战争将带来毁灭与自我毁灭的后果,甚至在发动袭击前的几个月里,日本领导人原本也可以避免这一对决。 除了对历史事件的直接关注,作者还着重探讨了日本与中国,以及日本与西方的关系,本书必将重构我们对太平洋战场的认识。
《中国兵学通史》对中国兵学发生和发展历史进行全景式的回顾与总结,重点对兵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演变轨迹等,进行深入挖掘和总结,并分析探讨其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内容、思想特征、重要地位及历史影响等。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与揭示中国历 代表性兵学著作、诸子论兵之作,以及经书史传所蕴含的兵学思想要义,深入分析其对中国兵学文化发展的 贡献,并对影响与制约中国历 兵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要素,如 技术装备、军队体制编制、作战样式与战法、军种兵种构成与变化、军事训练与军事法规等,进行必要而细致的梳理与剖析。 全书分先秦卷、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辽夏金元卷、明清卷、近代卷等七卷。
本书是 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研究”的 终研究成果。 篇研究陆海统筹战略概念体系、海洋强国建设背景、海洋强国战略体系、陆海科技统筹等内容;第二篇研究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互动关系,为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第三篇研究以海洋资源替代陆域资源,实施陆海资源统筹利用问题;第四篇探讨陆域污染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问题,提出通过减轻陆域环境污染改善海洋环境的途径;第五篇在对陆域集装箱生成机制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陆域集装箱空间分布、港口腹地划分等基本问题,重点解决沿海港口与陆域运输网体系的协调问题。
本书是一部全彩印刷的、引人入胜的飞行器研发图史,它带领读者深入探索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传奇工厂。自1943年夏天成立以来,臭鼬工厂就一直处于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前沿,他为美国空军研制隐形侦察机、喷气动力高空等特殊武器。本书以战机的设计、建造、首飞和作战为顺序,详细介绍了该工厂在过去75年中超过40个非机密项目。从XP-80到U-2、SR-71、F-117、F-22,再到F-35,这些飞机都展现了臭鼬工厂研发团队的创新能力和卓越性能。书中不仅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介绍,还附有近千张照片和图纸,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工厂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项目。对航空科技、历史爱好者以及喜欢军事技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将是一次难忘的探索之旅,带领他们深入了解这一工厂的辉煌历史。。
《英国战列舰(全3册)》由(英)R.A.伯特著
军事战略家、历史学家富勒穷尽三十年之心血,终于完成这本战史学方面的结晶之作。 全书共有三卷, 卷以战争历史的发端作为起点,以1572年勒班陀海战为终点,着重介绍了古典时代和中世纪的西方战争历史,阐述了西方战争艺术的诞生、发展,以及西方各民族围绕地中海世界所展开的争霸历程,时间跨度达3000余年。 第二卷以英国和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作为起点,以1815年滑铁卢会战为终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代、近代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西方战史,分析了 时代降临之后,铁路、内燃机诞生之前,西方历 所发生的重大军事事件及其在历 所造成的影响,涵盖范围约300年。 第三卷以美国南北战争拉开帷幕,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其高潮,讲述了从美 战到莱特湾会战期间所发生的数十场战役。并以大事记为纽带,串起了从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列车被发明出来以后,铁路运输方式得到了军事方面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快速部署人员还是运送大炮等重型装备,它都具有相当优势。战争中,火车本身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强大的武器——一个移动的堡垒或铁轨上的战舰存在,武备和装甲使它们成为少有实用的自走式战争机器。美国内战时,它们为战场决胜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后,几乎所有拥有铁路系统的交战国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了装甲车辆,从维护殖民地治安时的低强度应用,到俄罗斯内战期间的大规模使用,这种前线武器越发受到欢迎。后来,坦克和其他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使得装甲列车略显失色,但直到南斯拉夫共和国的内战期间,装甲列车仍在发挥作用。这本装甲列车百科全书逐一介绍了近两个世纪以来,在铁路上行驶的各种战斗装备。本书概述了装甲列车在战争演变中的地位变化,同时通过1500多张照
在风帆战舰时代,法国海军作为欧洲重要的海上力量,在世界大洋上与英国相抗衡。17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后期与19世纪初期,法国海军先后三次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关注与重视,在跌宕起伏中发展。本书以波旁王朝、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与复辟王朝4个历史时期(1625~1830年)的法国海军一级、二级战列舰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以文绕图的形式,全面阐述风帆时代的法国海上力量,对法国在风帆战舰时代制造使用过的各种舰船船型进行深入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思想上相互影响的过程。作者认为,19世纪50年代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精诚合作,恩格斯的思想稍稍领先。1859年恩格斯在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分册》所写的短评中“发明”了辩证法,也由此开始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马克思逝世以后,恩格斯以马克思的名义建构了一个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在内的形而上学体系,这不但与马克思的思想不符,而且没有马克思的明确认可。人们所熟悉的马克思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恩格斯在晚年勾勒出来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点来说,也就是后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来说,恩格斯才是“**小提琴手”。 本书的研究特色在于考证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的叙述,从而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传统解释框架的批判性质疑。本书的结论较麦克莱伦、克拉科夫斯基和莱文等人更具文本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