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1900 1954 ),字克勤,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黄埔系骨干将领。本书搜集了回忆汤恩伯的文章30余篇,从亲历、亲见、亲闻的角度,真实、客观地记叙了中华民国陆军军人汤恩伯的一生,没有对汤恩伯片面的褒贬态度,既肯定了他前生的勤奋、有为、干练,也挖掘了他后半生逐渐走向堕落,屡战屡败,以悲剧结束一生的内在根源,他的悲剧同样是蒋介石政权的悲剧的反映,一个时代悲剧的反映。
那些往事虽平凡,却真实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那 些儿女情、战友情、爱国情虽朴实无华,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的后半生,乃至于我的人生;那些生活琐事、革命往事、创业故事虽然微不足道,却是我的后人们所不曾经历的。我将这些回忆分别整理,一来为自己的漫漫人生做一次回顾,二来是将那些不能忘却的往事化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留给我的子女,希望他们能够将老一辈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孙曰修,17 岁参加八路军;20 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经历战火淬炼;24 岁随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入朝参战;26 岁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深造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后方勤务教研室教员;39岁入越南执行战前后勤实地勘察调研等任务;43 岁被下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贺兰山“五七干校”;45 岁调至中国人
本书记录了吴运铎一生的事迹。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生于萍乡安源,幼年流落到江西萍乡。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及顾问等职。是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他心系兵工,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在淮南根据地时因陋就简,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
本书收录了国内15位工运、工会领域的老专家、老学者的专访,他们当中有用一生为劳模唱赞歌的老工会人,有地方工运史研究的拓荒者,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工会发展的见证者,有用一生践行“听党话、跟党走”的工会领导人,有中国劳模史的书写者,有为工人奔走的工会活动家。将他们的生命经历进行回顾与总结,不仅有助于梳理研究脉络、总结经验,提高学界对工运领域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工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工运事业时代主题、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推进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