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马克思 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的一个崭新口号。廓清理论地平、寻求新的理论衍射点是这一深度模式的逻辑前提。本书在国内*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次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历史语境出发,力求真实地呈现出马克思哲学话语深层转换的动态历史原相。作者的学术创新在于,运用全新的解读方法确认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学社会现象学,以及建立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社会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视域,特别是*次指认出马克思在*后的经济学探索中所创立的历史现象学批判话语。由此,本书冲破了苏东学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理解马克思哲学语境中的重重理论迷障。
本书为《回到马克思》的第二卷。作者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现象学对一般物相化和经济物相化迷雾的双重透视,突显了生产活动塑形-构序和社会关系赋型的社会历史负熵特质,揭示了社会生活和意识活动当下建构与消隐的突现场境本质,由此聚焦马克思的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话语与资本主义批判构式的复杂历史关系。本书在MEGA2的最新文献基础上,从思想史考古学的视角重新反思马克思早期市民社会概念背后的四种不同话语格式塔的复调构境,也重构了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进程中逐步从资产阶级社会批判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重要理论转换,最终精准确定科学社会主义否定性目标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的 第三个伟大发现 的艰辛历程。书中另一个重要的学术发现,是马克思基于劳动辩证法的劳动异化批判构式和批判认识论显隐逻辑,特别是马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第2版(MEGA2),针对所谓 两个马克思 的争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书摆脱 体系哲学 的解释框架和僵硬的学科建制,以专题的形式,史论融合,系统地阐述和展开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并聚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方法论,系统探讨若干有代表性的西方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和观点,建立一种与之进行平等对话的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此外,本书在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一些焦点问题诸如实践观、历史观、社会观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孙伯鍨、侯惠勤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 和现状(上下)》上卷在时间上以19世纪为主,侧重叙 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现及其在逻辑上的完成, 突出它的精神源头及其理论活力;下卷在时间上以20 世纪为主,侧重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运用 和曲折发展,突出它的中国化历程及其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中的艰难创新。由由第二国际是马克思主 义哲学从偏重理论到偏重实践、从普遍形态到民族化 的过渡,出于内容的衔接和篇幅的平衡的考虑,我们 将这部分划进了上卷,并作了内容上的调整充实。而 原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东欧的历程则以 浓缩的方式简化,主要阐发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贡献;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则以“附录”的形 式置于正文之后,以利于教学的灵活处理。鉴于马克 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必须立足中国
重新认识卢森堡,原始文献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研究资料,由美国学者彼特?胡迪思(Peter Hudis)教授主持的《罗莎?卢森堡全集》英文版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已经启动。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前,四分之三的卢森堡文献从未被翻译成英文,大多数信件及关于波兰马克思主义运动方面的论著也几乎从未以英文出现;而多年前翻译成英文的《资本积累论》和《论俄国革命》等著作,则存在严重不足。《罗莎?卢森堡全集》英文版的编辑目标,就是要将卢森堡的全部文献按经济著作、政治著作和通信集等三大部类分别编辑成14卷。目前,全集第1卷已于2013年11月出版,全集第2卷预计早在2015年推出。武汉大学与罗莎·卢森堡基金会主要根据德文原文,并参考英文版的翻译。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理论创新工程研究成果,由靳凤林教授主持完成。本书以儒家和基督教这两大思想流派作为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的主要对象,试图由此获取中西文化基因构序、伦理构境的终极秘诀。主要包括5部分内容:一是站在全球化的立场,对中西核心价值观比较研究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进行深入辨析,包括本研究的宏观背景、主要模式、基本方法等。二是以能体现中西核心价值观特征的文化表征符号——祠堂与教堂为切入点,对两种建筑的生成历史、主要类型、基本功能进行详细说明。三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赖以形成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进行整体解剖,包括自然根基、经济基础、政教结构三个方面的比照分析。四是对中西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立体化和精细化比较研究,涉及天人合一与神人二分、人之善性与人之罪性、先义后利与以义统利
美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为意识的起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新解释。我们是如何获得心智的?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物理学家、诗人和哲学家,他们想知道人类心智是如何发展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想象和解释能力的。达尔文的信徒长期以来一直渴望解释意识、语言和文化是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出现的,为心智起源的解释开辟了充满希望的道路,但往往以混乱和争议告终。尽管我们对蛋白质、神经元和DNA内部工作机制的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入,但我们的心智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谜。在《从细菌到巴赫再回来》一书中,丹尼特对进化思想进行了迄今为止蕞全面的探索。他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为基础,展示了具有理解能力的心智实际上是如何从无意识的自然选择过程中产生的。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半是哲
本书对该时期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主要历程、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过程中学术话语权争夺、中国共产党推动建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体系所采取的主要举措和由此带来的深远历史影响等诸方面文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与整理,深入挖掘该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初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方面珍贵历史文献。
熟知未必是真知。 马克思的名字人人皆知,但真正能进入其心灵和思想的世界却绝非易事;二十世纪以来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运动及对其学说毁誉不一的评论,表明 重新理解马克思 仍是我们时代*重要的思想课题之一。北京大学聂锦芳教授长期专注于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的研究,发表的大量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带你一起真正走进马克思的心灵和思想世界! 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列斐伏尔正是空间转向与资本主义城市空间批判早、重要的旗手之一。在后现代主义的诸种话语(以及后现代地理学)告别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构的时候,列斐伏尔仍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分析和唯物辩证法,试图以 空间生产的知识 维持一种统一性的社会批判理论框架,对诸多学科和理论进行跨界、越轨与整合,他始终抱有一种元理论建设的勇气与立场。
马克思深入现实生活过程,深刻领悟人的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义,把人的感性活动表述为实践,揭示现代生活境遇中社会历史创造性占优势的实情,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以历史为原则的存在论革命,终结了近代形而上学以概念演绎为动力机制的知识论进路,让历史性突破意识 内在性 原则的思辨困局,在解答现代社会现实问题中彰显历史性的建构性质,在历史性原则高度提升并丰富存在论,开掘存在论链接社会现实的新境域,为人类克服现代性弊病铸就切实可行的精神向导和文化动力。
民法典担保制度体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马克思解放事业的当代阐释(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文库)
本书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著作,其*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青年黑格尔派政治维度以及19世纪早期德国的政治和文化思潮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不同于将19世纪30年代青年黑格尔派的纯宗教话语与40年代的社会政治话语硬性区分开来的传统做法,本书把马克思、费尔巴哈、甘斯、契希考夫斯基、赫斯、斯特劳斯、海涅、卢格等人物,以及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运动和德国的 实证哲学 ,放在一个相互粘连的关系系统中加以整体性考察和论述,揭示了19世纪30年代青年黑格尔派的神学、政治和社会话语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为解读这个时期的欧洲思想运动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
《知觉现象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早期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作者以知觉为出发点,以身体主体为核心,从自我的时间性存在、领会他者存在的过程,他者意识的可能性和途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方面深入探讨了现象学关注的基本问题,极大地推进了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运动。
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虚无主义”诞生于德国古典哲学的伊始,在黑格尔学派解体中内爆,尔后一直延续到尼采、海德格尔,自然也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全过程。本书以虚无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为中心,对从德国、俄国到中国的虚无主义话语言说的基本问题和主要人物,特别是施蒂纳、马克思、屠格涅夫、尼采、海德格尔、朱谦之等,作出自己的思考。马克思关于虚无问题的两次思考(次指责施蒂纳的“无”是“虚”的,第二次则指出资本的运 作 势 必 荡 除 一 切 崇 高 与 神 圣),以 及 他 关 于 物 化(Verdinglichung)、物象化(Versachlichung)及其与虚无关系的思考,构成本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