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内容涉及治国之道、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等。内容广博,思想深刻,论点精辟,堪称中国古代的智谋经典。全书共分六章,仅一百三十句,一千三百六十字,字字珠玑,句句名言。此次出版,为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对原文进行了精心的审校和精准的翻译,并根据原文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解析,且配有形象、直观的图解和生动、诙谐的漫画故事,让读者是在阅读过程中拥有清晰的思路和愉悦的心情。
《在绝望之巅(精)》是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E.M.齐奥朗的初试啼声之作,写于作者饱受抑郁症和失眠症困扰时期。齐奥朗在其中对种种形而上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主题涉及荒谬、异化、抑郁、失眠、爱情、狂喜、苦难、贫穷、善恶等。本书以一种新奇的、抒情的、反体系化的哲学风格,奠定了齐奥朗的创作基调,作为这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源泉,意义重大。《在绝望之巅(精)》既是齐奥朗重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非常受欢迎的作品,精致的散文语言、断章体的创作形式和悲观的哲学思想结合,表现出荒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态度,对西方知识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逻辑哲学论》是英国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创作的逻辑学著作。 《逻辑哲学论》从符号系统的原则和任何语言中词和事物之间必须具有的关系出发,将这种考察的结果应用于传统哲学的各部分,并在每一种情形下都表明,传统的哲学和传统的解决是怎样由于对符号系统原则的无知和对语言的误用而产生出来的。 《逻辑哲学论》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计划,试图用它来识别语言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清晰地说出“逻辑上完美的语言的条件”来定义哲学的界限。它的目标是完善罗素早年的逻辑原子论哲学系统。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专享一本哲学著作。本书的内容是主要探讨语言、心灵和世界的关系。主要观点有:语言可以言说世界之内的事实,而不能言说世界之外的神秘事项,但是对于人生来说,恰恰后者是最为重要的。 本书分为七个部分:1、世界就是所发生的一切东西;2、那发生的东西,即事实,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3、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4、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5、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项(基本命题则是其本身的真值函项);6、真值函项的一般形式;7、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首先对世界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原子事实。接着他又把原子事实同思想联系起来,认为思想是事实的逻辑形象。思想是通过命题来表述的,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有意义的命题与现实是相对应的。这样,维特根斯坦就把
当人生陷入困境,不妨问一句:哲学家塞涅卡会怎么做? 如何处理和时间的关系 如何克服担忧和焦虑 如何战胜困境 如何在困难和特别财富中生存 如何保持真实并为社会做贡献 给悲伤留一席之地 …… 斯多葛主义是两千多年前古罗马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哲学。斯多葛哲学崇尚理性,注重培养人的内在品格,以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被认为是斯多葛学派最有才华、最人性化的作家,他教导人们自由而有目的地生活。他历久弥新的作品,是一百多封写给朋友的书信《斯多葛主义者来信》,阐述了如何应对逆境,如何克服悲伤、焦虑和愤怒,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成长机会,如何认识友谊的真正本质等重要人生议题。 《与塞涅卡共进早餐》是第一本介绍塞涅卡哲学思想全貌的指南。在这本书中,大卫·菲德勒结合当代人的生活,深入阐释了塞
《沉思录》是古罗马帝国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一部哲学思考札记,全书以格言体写就,分为12卷,共497则。各卷无明确的系统划分,各则之间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有的很简单只占一两行,有的多至数十行。"沉思录"的名字是后人添加的,这部书原本不是为了出版给人看的,只是作者和他自己心灵对话的记录,也是作者"每日三省吾身"的记录,所以其内容深刻而朴实诚恳,颇有启发意义。作为古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个皇帝,玛克斯·奥勒留不但是一个智慧贤明的君主,同时也是哲学流派斯多葛派的著名哲学家。而这部《沉思录》正是斯多葛派的传世代表作。 《沉思录》原书为古希腊文,在很长的时间里以手抄本流传,1588年首次公开出版。译本很多,仅英译本就不下数十种,现行中译本多由英文转译而来。本版《沉思录》为翻译大家梁实秋在深入研究多个英译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 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
如何过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如何做个好人?几千年来,我们似乎都为这两个问题所困扰。爱比克泰德终身都在思考的便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爱比克泰德意识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遇到的各种困境。他用毕生的心血,为身处困境的人们勾勒出了一条通往幸福、满足和宁静之路。他以精辟、通俗的语言,告诉人们生存的艺术、幸福的真意:人要获得幸福,关键是要学会准确感知什么是我们有能力改变的,什么是没有能力改变的;要拥抱我们自身的命运。这本两千年来影响了启蒙运动,被《思想录》的作者帕斯卡尔、《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查理·芒格等人所推崇的书,处处闪耀着独到的生活智慧,让人们在当今这个混沌的世界里找到正确的生活秩序。
这是E.M.齐奥朗写于名作《解体概要》之后的第二部法语作品,也是他自称在法国“流传最广、最贴近自我”的作品,以其碎片化的写作,奠定了“齐奥朗风格”。精妙、简练而强烈,《苦论》拥抱碎片——没有一个思想家像他这样激烈地揭示自己。本书分为十个章节——语言、孤独、宗教、历史和音乐是萦绕的主题。在这些痛苦的嚎叫中,有一种狂躁的幽默;他的嘲笑中,掺杂泪水的痕迹。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当代信息化社会的哲学反思。今天,我们居住的不仅是地球和天空,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主导着我们的生活。韩炳哲对信息社会的批判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信息和通信狂热的后果。现实的计算机化正在大规模地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关系。韩炳哲的新文章围绕着世界的非事物化。他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既发展了智能手机的哲学,又对人工智能进行了批判。同时,他转向具体事物的迷人魅力,反思当今人类在信息噪音中迷失的沉默。
该书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分十个专题简明扼要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帮助党员干部更好地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全书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用简洁的话语讲清深刻的道理,是党员干部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好教材。
本书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吉奥乔·阿甘本一本引人入胜的晚年随想录。阿甘本分享了他晚年的观察和他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作者迄今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同,本书的最后部分如同作者为自己的遗嘱做了笔记,但最终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继承人。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光景所剩无几,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学家,他能看到、听到和想到什么,而所有这些又能留给读者怎样的启发?在他写下的这些随想中,如同岁月的闪光,而他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忠于的,都在这些文字中闪现。
“让我们尽情地嘲笑一切吧!”从20岁起就失眠的E.M.齐奥朗,于76岁的暮年,写下一生的自白。《供词与放逐》是其思想成熟定型后的代表作,用片段式的哲思结晶、耐人寻味的短章句,表达了一系列对于存在、生命和世界的困惑。
爱、希望、恐惧与死亡,当你被这些人生问题困扰,请随身携带这本斯多葛人生答案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