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本书以西方文学史写作模式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从"文学史悖论"切入,详细分梳接受美学的三大支脉--姚斯的文学史哲学与审美经验研究、伊泽尔的审美响应理论,以及美国的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思路,从中展示接受美学关注历史、交流和反应的递嬗脉络。在此当中,本书还关注意义阐释问题的探讨,解析接受美学与结构和解构主义的内在相通和合流的关节与因由。
本书是20世纪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文学批评家和政治家克罗齐撰写的亨誉世界的美学名著。1947年朱光潜先生曾根据英文译本翻译成《美学原理》出版,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此次重译,译者根据意大利文第7版译出。新译本汲取朱译本的精华,并对不少美学、哲学范畴进行了全新的翻译,对读者和美学界人士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克罗齐的美学理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的部分内容源自1995至2001年间在巴黎第八大学及国际哲学学院内举办的若干研讨会,另一部分则源自这几年应国内外若干机构之邀所作的研讨会及讲座.本书旨在澄清“美学”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将美学看作艺术运作的体制和话语的母体,看作艺术精华的识别形式和对感性体验各种形式之间关系的再分配。
《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以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思想为基础,力图展现对美学和文学艺术的新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有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进行哲学治疗,清除那些深藏于哲学中的宏大概念。这一特点同样贯彻在美学研究中,对传统的美、艺术本性、艺术意象等观念进行破坏性拆解,把语言分析和艺术类型提高到基础的地位上,重点探讨艺术规则与语言活动的内涵,并力图提出新的理论观念。
《美学散步丛书:西洋景(第2版)》的文字,无论大师的经典之作,抑或后起才俊的精致篇章,都切乎学理,关乎人生,立意务求其新,而语言力求有味,图与文相互辉映,引领你进入美的世界。
叶世祥编著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在确立“审美主义”基本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凸显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现代”特质,进而剖析“审美独立论”和“审美救赎论”在中国20世纪20—40年代历史语境中的特殊性,以及50—70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80年代以降中国文论的话语转型,在横向比较中立体地展示了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风貌。《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视野开阔,论据翔实,立论审慎而深入,是一部别开生面、卓有建树的理论著作。
这是一本从特殊角度来叙述的西方性灵小说。丑学是作者自撰的一个词,藉此重新解读西方的感性学。作者以一系列的叩问开启了讨论,将西方人感性心理的演变过程层层揭开…… 因丑的介入,人类感性心理的空间得以拓宽。 丑,就像贝多芬《命运交响乐》里那个著名的三连音一样,来势汹汹地敲打着艺术的大门! “丑学”是作者自撰的一个词,藉此重新解读西方的感性学。作者以一系列的叩问开户了讨论,变“亦步亦趋的回顾”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展望”,将西方人感性心理的演变过程层层揭开……
美育与美学
古时候,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却在得了科第后先为自己娶了一个姨太太;官员们满口清正廉洁,私下里却肆意挥霍,纵优狎妓;那些名儒大家号称淡泊名利,却在入仕后两面逢迎,拜高踩低……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可
欣慨室 是朱光潜先生的书斋名,来自陶渊明 欣慨交心 一语。《欣慨室西方文艺论集 欣慨室美学散论》包括《欣慨室西方文艺论集》和《欣慨室美学散论》两部分,收录了从1927年至1982年发表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六十篇。《欣慨室西方文艺论集》对欧洲三大批评学者圣伯夫、阿诺德、克罗齐的生平进行了介绍,对他们的文艺思想进行了评介,对什么是古典主义和欧洲文学的渊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欣慨室美学散论》中的文章大部分发表在新中国成立后,全部围绕美学问题展开,对于刚性美与柔性美、美感问题、美学的对象和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既有与同行的争鸣,也有介绍自己如何学习和研究美学的经验。
本书从历史主义视角宏观把握实践美学,借助前沿理论从宏观微观,比较对照的视野把实践美学作为一个具有逻辑整一性和历史规定性的美学思潮,追溯实践美学的历史起源,清理实践美学的发展谱系,总结其基本观点和总体特征,并对实践美学的历史贡献和理论缺陷进行了评论。 面对实践美学这一美学学说,我们也必须询问这样一些问题:实践美学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其代表人物如何形成了继承与发展的谱系?其理论核心是什么?其思想来源有哪些?作为美学理论,实践美学具有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和阐释有效性?从前沿理论和其他参照系来看,实践美学有哪些缺陷?这些缺陷如何导致了其合法性的丧失?等等。也就是说,从历史背景、基本观点、发展谱系、成败得失四个方面去把握,实践美学作为问题史所应有的内容就可以清晰地呈现出来。
本书力图呈现一种学术史的价值和意义,并以当下中国美学研究现状作为批判与反思的立足点,试图从中寻找中国学术传统的一种内在惯性和理论。为21世纪的中国美学建设提供了一种历史的参照。作者企望能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人们的心灵中引起惊异和震撼。
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博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请跟随吴琼来一次西方美学的精神漫游吧。 朱光潜,著名美学家。本书是关于西方美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史,在学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自1963年出版以来,一直作为高等院校文科教材。1978年作者曾作过修订。
《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的内容提要如下: 在庄子审美之道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绘画的观念形态自然地表现出与道冥合的旨趣。中国古代绘画所追求的境界,正是富有庄子美学意味的“道”的境界;中国古代绘画的神韵论,建立在庄子辩证而深刻的形神观基础上;中国古代绘画富有民族特色的“透视”论,正是庄子“以物观物”的审美观照态度的产物;中国古代绘画的格调论,以庄子所崇尚之平淡自然为逸格;中国古代绘画的性情论,挥洒着庄子解衣般礴的艺术情怀;中国古代绘画的墨戏论,洋溢着庄子自适其适的游戏精神。 《庄子美学与中国古代画论》由郑笠编写。
《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着重从宗白华20世纪40年代前的美学思想出发,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其美学思想的一些重要成果,围绕其美学有关艺术审美理论的基本观念、人十艺术化的理想与实践、中两美学与艺术比较研究以及美感理论建构等问题,具体分析和探讨宗白华美学,尤其是其早期理论观念、理论命题、理论精神以及理论方法等,以期较为系统地梳理宗氏美学的基本面貌,发掘宗氏美学的核心精神,观照深化对宗氏美学在20世纪中国美学精神传承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美学研究文学研究和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外学术界日益重视。《中国美学研究》旨在立足学术前沿,以现代眼光和方法探讨中国美学的各种问题,拓展和丰富美学研究的内容,开展学术讨论。《中国美学研究》第九辑主要栏目有 “艺术美学” “古典美学”“现代美学”“人物品评”“美学译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