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是什么?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技术的进步是否让世界更加美好?在本书中,厄休拉 富兰克林为我们揭开了技术的真实面貌。在富兰克林看来,技术远不是齿轮与传输器的总和,而是一个系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改变了我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还强迫我们重新定义力量与责任的概念。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文化。 三辉书系 现代人小丛书 已出: 1《画地为牢》(多丽丝 莱辛) 2《技术的真相》(厄休拉 M. 富兰克林)本册 3《无意识的文明》(约翰 拉尔斯顿 索尔) 4《培养想象》(
现代科学中的经济因素给科研伦理、科学哲学、科学政策带来了很多重大且棘手的问题,比如:金钱是如何影响科学的?经济利益是否会损害如客观性、可信度、诚实等科学规范?科学家是否会成为某种一心只想赚钱的经济人,而不再是探求真理者?科研的商业化将如何影响公众对科学的认知?科学家是否能避免金钱对科研事业的腐蚀?科学家应基于什么样的准则来避免经济利益给科研和公众认知科学带来消极影响?本书考察了当代科学中诸如此类的与金钱有关的种种问题。作者并没有站在一种反对知识产业化的立场来抨击金钱、所有权、商业化,而是从实在论的角度为控制、管理、监督科研中的经济利益,以及避免金钱损害科学声誉提出了对策。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中某些基础命题的介绍。这些命题包括世界观的概念、科学方法和推理、真理、证据、经验事实和哲学性/概念性事实之间的对比、可证伪性以及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第二部分探讨了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并关注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某些哲学性/概念性命题所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介绍了新近的发现和发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相对论、量子理论和演化论。
本书为“哲学元典选读丛书”之一。本书汇集科学哲学精粹,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提供关于科学技术反思的各种模式。全书主要包括欧陆传统科学哲学及技术哲学、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研究等内容。本书充分展示了科学哲学的学术主流,也为各种边缘另类的学术提供了表演舞台;是科学哲学专业学生的食粮,也是普通读者享受思考乐趣的可口营养。
物质如何产生感知、思维、梦境和创造力?我们的大脑如何理解思想、理论和概念?所有这些非物质的精神状态,包括意识本身到底植根于何处?在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等各学科繁忙的交汇处,这些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的答案正慢慢浮出水面。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从几个领域入手,揭示了大脑作为预测引擎这一现实——高级生物已经演化成为善于预测传入感知刺激流的复杂装置,这些预测会引发行动,构建我们的世界,并改变我们需要参与和预测之物。克拉克带领我们踏上了一段前所未有的发现之旅,描绘了预测加工的循环因果流程和有机体—环境的自组织结构,展示了一种大胆的、全新的、*前沿的视角。
著名科学家与人道主义者厄休拉·M.富兰克林在这本书中考察了技术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与传统上的技术解放人类、技术让世界更美好的观念不同,富兰克林认为技术从未像它所允诺的那样解放劳动力,而且很有可能将我们引向一个命运未卜的未来。通过将技术视作一种实践、一种催化剂、一种媒介,以及最重要的,一种体制,富兰克林全方位地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技术,以及技术带来的服从的文化。
《自然的概念》是怀特海1911年11月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塔纳讲座的系列演讲稿汇编。怀特海在演讲中集中阐发了自己科学哲学的基本观点,提供了他对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感知的本质与过程、时间、空间、运动等问题的理解与解答。
正因为“大学丛书”等一系列著作对中国学术文化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别意义和重大影响, 自上个世纪出版发行以来,始终备受各界学人和普通读者的推崇喜爱,即便是于战火之中,亦屡有重印。然至今时今日. “大学丛书”中虽有部分名家名著零散出版,却不成系统,拣选不易.甚或有明珠蒙尘,一般学子遍寻不得者。有感于此,我们重新编辑出版了这套民国大学丛书。 此次重编民国大学丛书,是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之“大学丛书”,中华书局出版之“大学用书”,以及上海生活书店、三联书店出版的“新中国大学丛书”基础上,融人了北京大学丛书、清华大学丛书、中山大学丛书、东南大学丛书等民国著名高校名师课程讲义而成。丛书由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担纲选目,既可再现民国大学学术繁荣之盛景,又可为今日之大学学科建设服务。 我们希望.这
如何才能以一种能够贯穿始终的逻辑来解读《周易》,是古今学者们面临的难题。查《汉书》所载西汉时期刘歆所作的种种解释和三国时期魏国王弼的《周易注》,以至于唐代孔颖达的《周易正义》,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北宋的邵雍抛出所谓 先天八卦图 和所谓 方圆图 之后, 象数派 认定其图式就是 周易 ,象数派学者便采用其图式来解释《周易》。但是,邵氏图式是臆造之图,其图无法对《周易》之中的绝大多数概念作出合理的解释。 义理派 知道个中道理,因此在解释《周易》时,往往都撇开邵氏之图。《周易》是关于八卦的书,撇开卦图去解读《周易》,自然不讨好。不论是 象数派 还是 义理派 ,由于都不明何者为周易,因此对于周易的一系列概念,要么避之不谈,要么随意发挥,乱侃一通。久之,易学终陷入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的泥潭之中。黎明所
本书在内容上历史性地介绍了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几种类型,逻辑性地考察了这几种类型的理论与现实根基,从而展现出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立体图景。
本书考察复杂性科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孕育和产生的过程、迄今的主要成果,论述复杂性科学在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代表科学整体作为系统的一种新的历史形态,从科学、哲学、方法论、思维方式、逻辑工具和实践基础等方面揭示复杂性科学的特点,对国内外复杂性科学主要学术流派的长处和短处作出评价,同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和复兴中医谈论了它的现实意义,并对它的未来动向作出评估,对我国如何发展复杂性科学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共分上、下两篇内容。上篇为科学技术哲学基本问题研究。内容包括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价值的哲学探索.简单性和复杂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的动力问题,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科学思维方式等。涉及并涵盖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外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基本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学科内容体系。 下篇为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内容包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科技进步与人民利益的实现,科技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普及和科技传播,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全球化和企业的技术联盟以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侧重点是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从整体上勾画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体系。
整个20世纪,伴随着一系列科学上的革命性进展,因其而产生的科学哲学也经历着从初期到兴盛再到转型的过程。在刚刚步入21世纪之初,面对科学哲学未来走向的发问,一批科学哲学家以及科学家被召集起来共同完成了这部迄今门类规划为全面的科学哲学丛书 《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它以宏大的视角来展现步入新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面貌,通过对一般科学哲学以及各具体科学哲学研究的梳理与阐释,试图为未来科学哲学开启一幅远景。正如这套科学哲学手册的三位主编,道?加比(DovGabbay)、保罗?撒加德(Paul Thagard)、约翰?伍兹(John Woods)所共同认为的,在已知的任何时期,科学在其前沿的运行总是遭遇到有关知识与实在的本质的哲学议题。科学论战会引发诸如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解释的本质以及科学接近于真实的程度的问题。在具体科学中,关于存在是什么以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指导科学实践的发展理论,而是为我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时代、实践、群众提出的新问题树立了典范,因而是新世纪、新阶段时代精神的精华。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实践观、唯物史观、价值观等视角,研究和挖掘了蕴藏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思维,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及启示。本书对于人们深入学习、理解、研究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蔡其勇所著的《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研究》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探讨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共六章,分别为“绪论”“科学与科学哲学”“小学科学课程的科学哲学解读”“小学科学课程实践的科学哲学检讨”“基于科学哲学的小学科学课程建构”“小学科学课程走向的科学哲学透视”。本书全面分析了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中科学哲学思想的表现形态,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哲学检讨,建议运用现代科学哲学理论建构小学科学课程体系,并预示了未来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走向。
《追思科学--历史与哲学视域中的科学话语》共收录了36篇文章,依主题所及来分,大致为三:一是历史域地中的科学问题(亦即“科学之历史源流”),二是哲学视野内的科学问题(亦即“科学之哲学话语”),三是带有人文意韵的科学问题,其中包括些许不以科学为伍的“政论”或笔谈(亦即“科学之人文精神”),故总名为“追思科学”。 《追思科学--历史与哲学视域中的科学话语》由炎冰所著。
本书考察了西方文明试图驯化命运的三种途径:希腊悲剧文化对命运的英雄般的肯定,基督教对神圣天命的谦卑接受,现代技术社会对命运的“否弃”。在此背景下,作者认为技术的不可控性重新把悲剧的维度引入了我们的文化。通过对《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安提戈涅》《美狄亚》等古典悲剧,以及赫尔曼斯与维勒贝克的悲剧小说的广泛考察,作者清晰地阐发了当代视野中的悲剧观,赋予诸如自由意志、决定论和生命的偶然性等哲学论题以崭新的光辉,为审视“悲剧重生于技术精神”提供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视角。
●从未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科学让人类社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前演化。这场两千多年的长程奔跑似乎来到了冲刺阶段,不断有人做出世界末日的预言,那么,科学*终带给我们的究竟是生存还是毁灭?科学研究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科学能告诉我们*真理吗? 带着这样的终极关怀,《人人都该懂的科学哲学》首先讲述了科学脱离哲学、独立成长的过程,然后以智慧设计论、弦理论、占星术、有神论、社会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等充满争议的问题为例,辨析了科学的定义、方法和目的,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伟大的科学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笛卡儿、休谟、培根、波普尔、库恩等纷纷出场,上演了一场绵亘数千年的*辩论。 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人类能否破解 公地悲剧 、实现星际殖民、活到长生不老,杰弗里 戈勒姆以科学哲学的视角安慰我们: 当生命终结,人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