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竟无著梅愚校点的《孔学杂著/禅解儒道丛书》讲述了:在近世佛教思想以及现代中国思想 ,欧阳竟无先生是致力于研究、弘扬奘传唯识学的著名佛教学者。1911年杨文会居士去世后,欧阳接替文会,主持金陵刻经处的佛经校刻事宜;1922年复创立 内学院,节节贯通阿含、般若、瑜伽、涅槃等“佛学四科”。 三十年代以后,竟无先生又本其于内学的心得,回过头来重新解读孔学,因而有“孔子真精神”的提出,以及真孔学的再抉发。欧阳一生所学,可以真佛、真孔两大观念来概括。真佛,诠释内学之实旨;真孔,诠释孔学之本义。
自从《次第花开》问世以来,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了解希阿荣博堪布,并通过短信、微博、邮件等方式向堪布提出各种在生活及佛法修行上的疑问,希望得到指导。这些问题在程度上代表了人们的常见疑问,因此我们对这些本自独立的问题进行了编辑和归类。 《透过佛法看世界》包含七个部分,一百八十余个问题,从不同层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佛法的基本见解和修行。书中大部分问答为首次公开发表,以前在媒体采访或通过菩提洲网站发表过的部分内容,这次又作了修改和调整,问题是老问题,回答却有新内容。 辑和第二辑主要阐述佛法能带给人们什么利益,如何从佛法的角度看待平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在第三辑中,围绕有关轮回、因果、苦、慈悲,则更为具体地介绍了佛教在这些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四辑针对已经开始修持佛法的人进行作答,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较为的。
阿姜查以非常简单与朴实的风格,谈论内观诸法的三个特征——无常、苦与无我,并且提出有力的对治法,让我们可以克服对“改变”的恐惧,包括放下执著、活在当下与从事禅修。阿姜查的教法是以无常为基础,作为修习正念的初始焦点。它是打开大门的钥匙,使人得以进入正法,带领心看见经验的其他面向。当心开始了解一切事物在本质上都是不确定时,贪爱与执取的问题便开始消散与瓦解。 备注:本书有两种不同的封面如下,内容完全一致,采购时。
本书是圣严在美国多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 修行的重点应该放在过程,而不是结果。有目标是好的,但在修行时,就要把目标放在一旁,只管修行。修行就像旅行:你和其他旅人来到同一座机场展开旅程。每个航班都有自己的起飞时间、目的地和抵达时间。你买自己的机票,坐上自己的位子,其他人则坐上他们的位子。一旦上路,就没必要担心路途或抵达的时间。你终于会到达目的地,就和其他人一样。
《禅里禅外悟人生》是弘一法师透悟佛学要义与人生真谛的集大成之作,书中除了弘一法师的著作之外,还包括他的演讲稿与处世格言,这些内容被梁实秋、林语堂等名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禅里禅外悟人生》配有弘一法师的照片、画像、亲笔手书的格言、佛教造像等,让读者在领悟人生真谛、佛学思想的同时从多侧面、多角度领略一代文化巨人和佛学大师的风采。
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兴盛在中国。佛教传人中国后,经过不断中国化,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学。中国佛教包括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佛教文化圈。它们都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发展历史和佛学体系,都带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特色。 《中国国学通览 佛心禅意:中国佛学与佛教文化》对中国佛学的思想特色与文化精神、中国佛学源流、中国佛学精义,以及形式多样的中国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经典文献、文学艺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作了简明扼要、系统全面、通俗易懂的介绍,是读者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佛学和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的很好读本。
《国风书系:佛解人生》是梁启超撰写的研究佛教在中国发展兴衰的经典之作,从史学角度来阐述对中国佛教兴衰流变的看法,以及佛法之于人生的意义。是梁启超佛学研究不可多得的代表作之一。 《国风书系:佛解人生》将许多梁启超的佛学研究进行了汇总。不仅适合佛学爱好者,对于佛学研究人员也具有的参考价值。
《李叔同说佛讲经大全集(金版)》包含弘一大师的经典佛学著作,收录他与同时代的文化名人、学界泰斗来往的书札、信函等,精彩呈现了大师的人生境界和佛学思想体系。堪称启悟世人的传世巨著,字字珠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细细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