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 中庸-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国学系列 作者: (东周)子思|主编: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编委会 开本: *: 12.8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2-09-01 书号: 9787565606076 印刷时间: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目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图书编选原则是:具有现代意义,流传广泛,大众认可度高,利于诵读,益于正教。本系列图书为素读本,所谓素读,一是素,版本是白文;二是读,以诵读为主,不作过多的讲解。图书不加注解。通假字古今字一仍其旧,不作变动。为了不分散诵读者的注意力,相关注释附在页下之后;注音兼顾现代汉语语音标准和传统读法。诵读本的诵读音频放置中华书局网站上供读者下载。诵读本主要适用诵读爱好者,也适合于老师、家长、中小学生阅读。基本内容是原文配拼音、难懂字词简洁通俗注释;设有图书“内容导读”对图书内容进行介绍,易于理解诵读内容;设有“诵读指导”对学生诵读时语气、语态甚至是登台表演细节进行指导;设有“编辑凡例”对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使用图书给予建议;配有“诵读音频”利于学生随时随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张燕婴译注的《论语/中华经典指掌文库》包括正文和译注两大部分。正文选用杨伯内峻《论语译注》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首先介绍分章情况,再逐章解说大义,如该篇内容有较为集中的主旨也给予说明。
法家是先秦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以法治为指导思想的一个学派,其学术思想主要包括法、术、势三个方面。法家的创始人是李悝,他所著的《法经》一书一直是后来法家的理论基础。之后,吴起在魏楚对法家思想的实践、申不害对法家“术”的思想的提出、慎到对法家“势”的思想的创建、商鞅在秦国的两次变法,以及韩非对法家理论的全面总结,都一步一步地对法家思想不断地予以完善。《法家史话》就是以此为脉络向读者着重介绍法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过程,同时深入地分析了其对秦以后的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法家史话》由孙开泰编著。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图书编选原则是:具有现代意义,流传广泛,大众认可度高,利于诵读,益于正教。本系列图书为素读本,所谓素读,一是素,版本是白文;二是读,以诵读为主,不作过多的讲解。图书不加注解。通假字古今字一仍其旧,不作变动。为了不分散诵读者的注意力,相关注释附在页下之后;注音兼顾现代汉语语音标准和传统读法。诵读本的诵读音频放置中华书局网站上供读者下载。诵读本主要适用诵读爱好者,也适合于老师、家长、中小学生阅读。基本内容是原文配拼音、难懂字词简洁通俗注释;设有图书“内容导读”对图书内容进行介绍,易于理解诵读内容;设有“诵读指导”对学生诵读时语气、语态甚至是登台表演细节进行指导;设有“编辑凡例”对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使用图书给予建议;配有“诵读音频”利于学生随时随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围绕这一主题,儒释道三家各自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的论述,并且以不同的渠道和传播手段,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传统社会中人们的性格和思维方式。 儒家的《孝经》十八章相传为孔子高足曾子所纂辑,其重点在于教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克己守礼,安分尽职,以为人之子的力行孝道带动整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遵规守纪,同时也是政治社会生活的指导大纲,自汉代以来即受到历朝统治者高度重视,在历代大力提倡推行下成为政治伦理之首要经典。 佛教的《地藏经》有“佛门孝经”之称,主要内容之一是佛祖讲说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为救母出恶道而发下度尽众生的弘誓大愿,其重点在于地藏菩萨为行孝道所表现出的牺牲精神,虽以度亡为出发点,落脚点却在普度众生。该经在中国民众信仰层面具有很大影响,是了解中国佛
一、内容系统全面。 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三十八种,分四辑出版。有些经典内容过多,我们选择那些流传较广、思想深刻的篇章编成选本;有些诗文,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汇编。 二、导读言简意赅,诵读专业科学。 每本图书的正文前都有“内容导读”和“诵读指导”。“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本书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 三、底本权威,大字拼音,注释实用。 底本采用权威的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张燕婴译注的《论语/中华经典指掌文库》包括正文和译注两大部分。正文选用杨伯内峻《论语译注》本,并参考其他版本校勘。《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首先介绍分章情况,再逐章解说大义,如该篇内容有较为集中的主旨也给予说明。
《周易》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学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周易〉略说》从普及易学知识的角度,对《周易》的作者、成书过程、结构、基本内容、研究流派、价值与意义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以帮助读者了解有关《周易》的基本知识。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中华经典,是四至十二岁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央文明办、*、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大力推动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四至十二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诵读一定量的中华经典,不仅有助于锻炼、提高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诵读中华经典的学习需求,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 《管子诵读本》、《老子诵读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诵读本》、《墨子诵读本》、《庄子诵读本》、《列子诵读本》、《六韬·鬼谷子诵读本》、《公孙龙子诵读本》、《荀子
《周易》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易学现在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周易〉略说》从普及易学知识的角度,对《周易》的作者、成书过程、结构、基本内容、研究流派、价值与意义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以帮助读者了解有关《周易》的基本知识。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图书编选原则是:具有现代意义,流传广泛,大众认可度高,利于诵读,益于正教。本系列图书为素读本,所谓素读,一是素,版本是白文;二是读,以诵读为主,不作过多的讲解。图书不加注解。通假字古今字一仍其旧,不作变动。为了不分散诵读者的注意力,相关注释附在页下之后;注音兼顾现代汉语语音标准和传统读法。诵读本的诵读音频放置中华书局网站上供读者下载。诵读本主要适用诵读爱好者,也适合于老师、家长、中小学生阅读。基本内容是原文配拼音、难懂字词简洁通俗注释;设有图书“内容导读”对图书内容进行介绍,易于理解诵读内容;设有“诵读指导”对学生诵读时语气、语态甚至是登台表演细节进行指导;设有“编辑凡例”对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使用图书给予建议;配有“诵读音频”利于学生随时随
在中国,“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这位有远见的母亲真是没有白费心思,她的儿子孟轲终于在中国历史上久享盛誉,与儒学始祖孔子一道被称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为“亚圣。”在这部近三万五千字的著作中,作者构建了完整、庞大的孟学体系。千百年来,无数学者把这一庞大的学说体系条分缕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体认等名目,指出孟学所蕴含的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孟子学说不可能是毫无缺陷的。其人性善的观点及建立在此观点基础上的许多立论,总的说来都是理想化的,有些在任何社会都难以实现。但是孟子毕竟是个高扬了人的特殊本质善性的人,所以他的人学主张具有永恒的价值,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人类继续探索人自身,都具有启发意义,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系列图书编选原则是:具有现代意义,流传广泛,大众认可度高,利于诵读,益于正教。本系列图书为素读本,所谓素读,一是素,版本是白文;二是读,以诵读为主,不作过多的讲解。图书不加注解。通假字古今字一仍其旧,不作变动。为了不分散诵读者的注意力,相关注释附在页下之后;注音兼顾现代汉语语音标准和传统读法。诵读本的诵读音频放置中华书局网站上供读者下载。诵读本主要适用诵读爱好者,也适合于老师、家长、中小学生阅读。基本内容是原文配拼音、难懂字词简洁通俗注释;设有图书“内容导读”对图书内容进行介绍,易于理解诵读内容;设有“诵读指导”对学生诵读时语气、语态甚至是登台表演细节进行指导;设有“编辑凡例”对学生及其教师、家长使用图书给予建议;配有“诵读音频”利于学生随时随
王琯编著的《新编诸子集成:公孙龙子悬解(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包括:公孫龍子事輯、讀公孫龍子叙錄、公孫龍子懸解一、跡府 、公孫龍子懸解二、白馬論第二、公孫龍子懸解三、指物論第三等。
王琯编著的《新编诸子集成:公孙龙子悬解(繁体竖排版)》主要内容包括:公孫龍子事輯、讀公孫龍子叙錄、公孫龍子懸解一、跡府 、公孫龍子懸解二、白馬論第二、公孫龍子懸解三、指物論第三等。
《清代学术概论》所以能够获得雅俗共赏的悠远效应,秘密在于它的内容。梁启超不是思想家,但对中外古今的思想学说都极感兴趣。他也不是纯学者,但也许饱受康有为教导的缘故,尤其爱好考察“学术源流”。他是清末的改革家,民初更直接登上国内政坛,直到去世前夜,不仅亲历了队戊戌维新到北伐战争的三十年间中国政局的一切变化,而且多次置身于变化的漩涡中心。他是政论家,也从事实际的政治活动,因而他的政论取向,不能不对他的历史认识产生莫大的影响,反过来说也就是“以史论为政论”,或者说他观察历史,总以他自己的政治经验作为判断尺度。他其实并不隐讳这一点。《清代学术概论》的作者自序,劈头便说“吾著此篇之动机”,首先是因为接受胡适的劝告,记述自己“实躬与其役”的晚清今文学运动云云,即为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