谪居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回乡守制,光大心学;总督两广,保境安民。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自始至终都在践行 知行合一 的学说,真正地做到了 三不朽 ,从而超凡入圣。不论是遭逢困厄,还是身处顺境,他都凭借着心学的智慧,不悲不喜、无宠无惊地泰然处之。 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 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因为他的心学智慧永不过时,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诚如作者所言: 这个人用良心建功立业,因此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本书结合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讲述了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命运的求索: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以充实的史料,平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简述命理学的发展历史,展现命理研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观念和探究方法的特点,使读者读后对曾在世俗文化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命理文化,有一个比较明晰的印象和简明的发展线索。
《五行大义》,隋萧吉撰,五卷,分二十四个主题,因有的主题下还进一步细分,共计四十个条目,包括了释名、支干相配、五行相生相克相杂、论德、论刑、论律吕、论情性、论治政、论诸神、论禽虫等,内容广泛。本书是我国古代系统总结五行思想的经典要籍,是隋以前五行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此次整理,以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所藏宽政十一年(1799)《佚存丛书》初刻五卷本为底本,以三种日本抄本、一种日本刻本、四种国内刻本、一种国内排印本共九种本子为校本,在充分吸收清代以来王念孙、孙星衍、严可均、赵在翰、孙诒让、王先谦、皮锡瑞、洪颐煊等二十余家校勘、辑佚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全面、深入校勘,并详细揭示了书中知识的来源出处。书后另附萧吉传记、各本序跋以及征引文献等资料,为读者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
《帛书老子校注》,以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为底本,以王弼《老子注》为主校本,按照帛书《老子》德经在前、道经在后的布局,和王弼注本八十一章序列,将三者分别句段,抄录对照,另选石刻本、敦煌写本、历代刊本共三十三种不同的《老子》版本作为参校本,对《老子》经文做了全面、精细的勘校、辨证和疏解。本书是研究帛书《老子》的集大成之作,在勘正《老子》今本讹误,澄清其中是非,恢复《老子》经文真旨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管子》是托名春秋时代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的一部思想巨著,也有人称之为 管子学派 之作。春秋时代,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辉煌的霸业。一般认为,《管子》并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主体是战国时期齐国一部分稷下学者总结阐述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历史经验的著作。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定为八十六篇,后来十篇亡佚,仅存七十六篇,就是今天流传的《管子》。《管子》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及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管子》是一部汇聚百家学说的著作,儒家的仁义道德,道家的清静无为,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依法治国,农家的地利谋划,兵家的战争计谋,一切可以为称霸服务的学术思想都能在其中找到痕迹。《管子》中的特色是其以 轻重 之术(利用市场物价波动的规则)实现富国强兵目标的经济
我们要了解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相关章句注疏累代不绝。南怀瑾先生曾于1962年至1975年间三次讲述《论语》。第三次讲记结集出版时,南先生定名为 别裁 ,意谓其讲述是个人所见,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南先生认为历来对《论语》的讲解,错误之处,屡见不鲜,主要问题在于所讲的义理不对,内容的讲法不合科学。他讲述《论语》, 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 ,重在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地体验 。
《问道:一部全新的中国思想史》摒弃传统思想史著述仅仅关注具体人物、作品的写法,提炼出包括天下观、正统论、儒法思想、老庄智慧、新儒学、中国佛教在内的六大主题。本书以上述六大主题为纲,围绕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历史观念或历史现象,如周礼、九州、五服制度、五德终始说、文质互补、夷夏之辨、大一统、改正朔、公与私、仁义观、逍遥游、齐物论、禅宗公案等,分别总结出十几个不等的核心问题,从思想史演进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语境出发,以舒朗隽永的笔触,提纲挈领地阐释了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日常思想行动的影响。
本书是王阳明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王阳明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王阳明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王阳明(1472 1529),明代大儒,与朱子并为宋明八百年儒学两大祭酒,心学的集大成者,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在王阳明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应属《传习录》,它与《近思录》同为宋明儒学双璧。 1967年,钱穆先生在题为《复兴中华文化人人bi读的几部书》的演讲中,列举国人一定要读的经典,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其中,《传习录》作为王阳明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距离当今最近的一部哲学经典。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收入《王文成公全书》的《传习录》(此为通行本,简称全书本《传习录》),共有三卷。其中,上卷收录徐爱、陆澄、薛侃记录的阳明先生问答语130条;中卷收录阳明书信8封、短文2篇;下卷收录陈九川、黄直、黄修易、黄省曾等记录阳明先生问答语143条。然而,阳明《
《传习录》收录了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系统地反映了阳明心学的内涵,是学习心学不可不读的传世经典。它所阐述的为人处世之道,即使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备受世人推崇。 可是多年来,《传习录》对于今人,一直是一个深奥难懂的存在。尽管市面上有一些文白对照本,但书中大量的引文和专有名词,依旧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本书作者华杉,研究儒学30多年。他吃透了阳明心学的本义,对于书中讨论的每一句话,他都能详细介绍其出处,再结合历史上众多先贤大儒的观点,条分缕析地把《传习录》讲透。全书语言通俗有趣,论述古今结合,无需半点古文基础,就能让你从思想的源头读懂 阳明心学 。 翻开本书,轻松读懂《传习录》中的每句话,透彻理解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
《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是道家的主要经典。它率先提出了 道 这一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对《老子》一书的解说不下七百余种。《老子》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南怀瑾先生又是如何解读《老子》的?他眼中心里的老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本书给出了一个系统、完整的答案。他认为,《老子》并非仅是权术谋略之书,而是包含有深刻的政治道德、政治哲学、军事哲学和历史哲学,其中所论人情事理皆是在阐发因果律;以《老子》为基础的道家文化是影响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首要因素,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老子玄妙深邃、隐德行仁,清心寡欲、无为而治的老人
本书是国学专家、易学专家张其成先生继《张其成全解易经》《张其成全解道德经》《张其成全解论语》之后的又一力作,是面向大众,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和核心价值主张,通俗化地 正 解《六祖坛经》的不可多得的佳作。《六祖坛经》是一部阐述人人真心本性的经典,是一部充满生命智慧的宝典。经作者多年潜心研读《六祖坛经》,发现这部经不仅是 佛教的革命 ,而且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范,以《六祖坛经》为标志的禅宗将印度大乘佛教和中国 三玄 完美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了无痕迹。这就赋予了《张其成全解六祖坛经》的解读以 易道为魂,三教交融 的特色。通读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禅宗的生命智慧,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宋明理学亦称 道学 ,是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本书围绕二十五位理学思想家,叙述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揭示出宋明理学的基本人物、学术派别、概念命题和理论特色。作者视理学为一股前后相继又相互激发的思潮,对于理学发展的固有脉络和内在讨论,对于理学发展的关键枢纽点,对于颇具特色的知识点等,着重拈出。
四书五经是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作为儒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进行注解,称其为四书。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官定的学校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目。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 《大学》的作者据传为曾子及其弟子。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共同师从孔子。《大学》提出了 明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的三纲领,另有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的八条目,这三纲领和八条目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伦理道德。 《中庸》的作者据传为子思。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子思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子思师从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子传子思,子
《庄子哲学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 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 尝试言之 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道德经》由形而上的 道 ,谈及圣人之道以及修养之道,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让我们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德经》仅五干余言 , 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 , 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 , 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庄子》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 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文风都比较一致,当属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有多出入: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本书作为对《庄子》进行全新注释的经典之作,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种较为通俗、浅白的解说,适应广大读者读《庄》的需求而出版的。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在中外都极具影响力。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营、处世等,既是 兵学圣典 ,又是 智慧宝典 ,已超越时空而具有永恒魅力。 对《孙子》一书,历来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从中学时代开始,李零即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是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超越了很多研究者。 他从研究文本入手,结合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读《孙子》,内容深湛,视野广博,可谓把《孙子》这部千古名著读出了活泼的新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短小精悍、思想广博、睿智深刻,重在阐释天道,并以其关照人道,指导修身、治国,直面现实社会。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在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老子》篇幅虽短,意境却深,给人神秘感,在形式、内容、叙述逻辑、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 李零研读《老子》数十年,将北大的课堂讲义写成通俗易懂的学术普及读物。本书可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