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是世界上*大的宗教之一,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本书不仅描述了基督教历史上的主要人物及其思想、宗教组织和灵性生活,而且描述了它如何改变政治和人类社会。 本书作者行文的足迹遍及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3世纪的印度、7世纪的大马士革以及20世纪的旧金山、韩国。他是 游历 最广的基督教历史学家之一,他所传达的地域感与他所传达的思想力量一样引人注目。他以不同于前人的方式介绍了基督教历史的发展。这是第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全球史。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代表作之一。 它遵循龙树、无著两大论师的所开辟的车轨,结合中观学派的空性见解与瑜伽行派的修行次第,将三藏十二部经义归纳为 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 三主要道,并以 三士道 的次第由浅入深地引导行者渐次修习,求证果位。对于钻研大论的学者而言,《广论》更被视为将大论学习转化为实修的蓝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广论》问世以来,不仅格鲁派学人研修不辍,而且也受到了其余各教派的广泛重视。历来有诸多大德为之作注、作释、作讲义、作提要,共计不下二百余种。其中四种重要的注疏,被后人合为一编,分上下二函,即所谓《菩提道次第广论四家合注》。四家分别是:家为跋梭化身拉旺曲吉坚参的墨注,第二家为达陇扎巴道次黄注,第三家为遍知嘉木样协巴世阿旺尊哲
《迷悟之间》是星云大师在《人间福报》上连载的极富感染力的小品文。这一千余篇美文为大师历时四年写就,囊括了人生、社会、职场、生活、励志、修身、成功、智慧、读书、信仰、做人、处世等方面的内容。 各分册包括:《结缘:幸福箴言》、《应变:生存之道》、《自在:人生哲学》、《放下:快乐之道》、《欢喜:处事秘笈》、《豁达:做人之道》、《善行:人生规划》、《般若:心灵处方》、《勇气:成功之道》、《感恩:生活之道》、《喜舍:智慧之法》、《远见:管理诀窍》。 语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些许 迷惑 与 不悟 的牵扯与羁绊。作为高僧大德、一代宗师,星云大师寥寥数语,即可点破世俗的种种迷惑。将 迷 的酸涩狭隘经过一些自我的省思,转化成 悟 的豁然大器,从而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禅者的初心》 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不受各种习性的羁绊,随时准备好去接受、去怀疑,并对所有的可能性敞开。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如实看待万物的本然面貌,在一闪念中证悟到万物的原初本性。 铃木俊隆禅师用很简单的语言,从日常生活的情境切入,阐明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初心,实现禅心。本书指导人们如何修行,说明何谓禅生活,禅修是以何种态度和了解为前提的,并且鼓励读者活出自己的真实本性。 我们必须抱着初学者的心,放开一切执著,了解万物莫不处于生灭流转之中。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终保持这颗初心,归复清净的生活方式,一切的得失心以及名利心。 《禅者的初心2》 铃木俊隆禅师演讲辑录《禅者的初心》,使禅师的语汇 初心 一辞变得通俗普及。三十年后,禅师的弟子及畅销书作者爱德华 艾思比 布朗从他的演讲中编辑
《大六壬寻原编(上中下)》全十卷,乃一部大六壬秘诀歌赋汇编巨著,为清康熙年间汇水(今浙江嘉兴)六壬学者周彲编撰而成。全书收集了众多失传的大六壬、金口诀方面的作品,其中多数为古典数术学人、古三式研究者和民俗研究专家梦寐以求的稀有资料。全书内容广博,体例周详,分类细密,编纂严谨。其歌诀断赋文献援引之完备准确,*;各篇章次序安排及剪裁之详略,精当实用;其取象理法运用诀窍之撰解注释,精妙难言;所收录之《金口指玄》一书,世所未闻,为完善稀有。此书既是一部壬学百科全书,更像一本六壬研究指南。相较今天海内外已经面世的大六壬典籍来说,该书确属上乘之选。对已有深度的六壬学人来说,可谓一书在手,毋庸他求。 《大六壬寻原编(上中下)》的原作者是周彲,由肖岱宗、应海春整理。毫不夸张地说,整套《大六壬
本辞典是介绍道教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的大型专科辞典。共收有词目五千余条。辞典内容涵盖:道教总类、宗派、社团组织、道家和道教人物、教义、经籍、神仙、戒律、节庆、名山宫观、内外丹术、养生术、道教与古代科技、道教与文学艺术、道教重大史实和活动、道教研究机构、道教研究著述、道教在海外的传播等方面。其中所收当代道教组织及其活动、当代重大事件和当代道教研究机构、道教出版物等,以2012年末为截止期限。
从现代心理学和佛法的双重视角,对古今中外各系佛教思想的核心 有关心灵的学说,作了一番现代整合,忠实地浓缩了佛法的精华,作出使现代人容易明白的诠释。既有深刻的理论论证,又有治理自心、完善人格,乃至明心见性,获得大智慧、大安乐、大自在的具体技术。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学术力作,佛教心理学的教科书。
《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五灯”而合成。“五灯”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本书作者通过剥开希腊英雄故事的神秘外衣,揭示其中包含的历史真实因素、社会生活信息、精神文化含义和社会政治功能。增订版对初版的文本和注释进行了修订,并增补三章内容,以希腊古典文献中的东方传说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传说故事中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成分。增订版也对书后附录部分进行了修订和扩充。
本书是有关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一部学术文集,精选了晚近海内外关于宁玛派的代表性学术成果,共收录译文及论文27篇。所选文章主要涵盖宁玛派的历史与教法两大方面:在历史方面,主要涉及宁玛派根本教法大圆满的起源与发展,其中以根本续《秘密藏续》为线索,对宁玛派的思想、文献、传承的流变以及该派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之间的互动交流情况进行了研究,并详细介绍了宁玛派的代表性人物、寺院及其在该派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对最能体现宁玛派特色的伏藏法门的定义、历史及其文本的编集整理情况作了系统阐述;在教法方面,主要以大圆满所依据的根本思想如来藏为轴心,深入讨论了宁玛派的见地与修持,其中涉及宁玛派对瑜伽行、如来藏的次第抉择,并通过分析“中有”等具有代表性的修习方式,展示出宁玛派密教体系的建构理趣,以及该
天有多高,地有多厚?世界从何而来?人类如何诞生,死后又将去往何处?古往今来的每一种文明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本书选取了全球经典的25种创世传说,并用手绘的形式将想象的世界画了出来。在每一幅宇宙解剖图中,插画家力图立体呈现各个世界的形态和细节,大到宇宙的结构、大地的方位、天空的层次,小到冥界的位置、地狱的入口等。通过图像的语言,这些世界不再是缥缈的设想,而有了具体的形态 漂浮在虚空中的蛋,立在海中的莲花,层层叠起的蒙古包,巨大的人脑,还有的像洋葱、椰子、南瓜 北欧神话中的神域阿斯加德,希腊神话中的冥府哈迪斯,中国古人心中的黄泉,印度教中的须弥山,等等,各种耳熟能详的神话 地标 在世界中的位置,也变得一目了然。本书由科技记者与插画家联手创作,前者以轻松有趣的语言讲述创世神话,后者则用准
清世宗雍正皇帝(1678 1735),名爱新觉罗 胤禛,笃信佛教,深通佛理及禅宗心法,自号圆明居士、破尘居士,曾自比释主,被公认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真正亲参实悟、参透三关的帝王。 本书系影印清雍正皇帝手书《金刚经》及《心经》原文并注释的民国石印本,并附有整理者释读的繁简两种字体的释文。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雍正对于金刚经、心经的文字注释与大义讲解。本书《金刚经》注释内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参照无著菩萨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大乘佛教的早期经典,参考注本有北宋高僧子璇的《金刚经纂要刊定记》、明朝朱棣的《金刚经集注》等;《心经》注释内容的参考注本有明朝高僧宗泐、如玘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解》及智旭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释要》等。注释部分行文严谨,除总结前人的观点外,不乏独出机杼的精辟阐述,是一
《薄伽梵往世书》是古印度韦陀文献里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往世书,可谓百科全书式的 宇宙古史 。共十二卷,相传为古印度大哲毗耶娑天人所撰。由于原作篇幅过长,又是诗歌体,不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徐达斯先生参考数种梵、英版本,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压缩,采用章回体形式进行翻译述说。
本套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宋初高僧永明延寿编集,通过借鉴、吸收、融汇天台、华严、唯识等 各家各派的理论,阐释了以“一心”为宗的思想,认为各家各派尽管名称各异,但都属于方便权施,都是“一心所作”,都属于“一心法门”。“一心”,即如来藏,即一乘法,即诸法实相,是一切修行成佛法门的总名,也是一切经教阐释的核心。本书呈现的以“一心”为宗的心性思想和禅教一致的融合观念,成为中国 禅教关系演变 的一股强劲思潮,影响了宋代之后中国 的格局与走向。本次整理,以《高丽藏》本为底本,通校以《嘉兴藏》本,参校以《永乐北藏》本、《清藏》本、《大正藏》本、《金藏》本,在此基础上对 专有名词、人物典故等做简要注释,并梳理全书所引文献的来源。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享誉世界的 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人类进化中的 :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结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罗伯特·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 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 。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 个千年为下限,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 演变,渐次讨论部落 ,上古时代的 ,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 。 --------------------------------------------------------杜维明:“这本书受到了哈贝马斯、查尔斯?泰勒、汉斯?约亚斯和贝拉学生萧阳的高度赞扬。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可能是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对 的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至为重要的原创性著作之一。” 思想家哈贝马斯评论道:“这部巨著是一位领
本书主要是展示 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变和社会大飞跃,并 具体、生动地呈现了 教从新教改革到 革新这段云谲波诡、惊涛骇浪的历史。此卷的探讨还特别注意细节,集中讨论了这一历 教会分裂对整个拉丁教会传统的影响、面对革新思潮天主教的相关回应、以及此后对于东方社会中政教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其研究的触角还涉及相关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神学、礼仪、圣职、艺术、习俗等多个方面。另外,这一卷还以 加广阔的视野探讨了欧洲及欧洲以外 教与 、印度教、 之间的关系,真正进入了跨 对话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