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中国历代典籍中辑录了有关传统医学经典数十种,系统整理了传统医学中健康调理的主要理论和实践经验。全书内容包括《抱朴子论》《存神炼气铭》《叩齿诀》《临目诀》等典籍,全部内容按古籍整理方法进行了新式标点校勘,为当代各界人士研习与研究传统健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典籍。本书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五灯会元》共20卷,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书,系增删“五灯”而合成。“五灯”系指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近二百年间分别成书的五部禅宗灯录:《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和《嘉泰普灯录》。全书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共两千余人之列传,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 本书由苏渊雷教授整理,以影宋宝祐本为底本,以清龙藏本、日本续藏本为参校本进行分段标点,增补总目。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忽滑谷快天(1867—1934)是日本曹洞宗学僧、文学博士,曾任驹泽大学校长。他在禅宗史、禅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有独到之处,著有《禅学思想史》《禅学批判论》《禅学新论》《达摩与阳明》等。 本书是日本禅学和禅宗研究领域划时代的巨著,被誉为禅学思想史研究的杰作。作者根据汉译佛教经典和中国佛教著述资料,从准备时代、纯禅时代、禅机时代、禅道烂熟时代之前期、禅道烂熟时代之后期和禅道衰落时代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禅学从南北朝至清初逐渐形成、盛行和衰落的演变历史,指出了禅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禅法特点。
白玉蟾,乃南宗第五祖,得陈泥丸金丹太乙火符之秘、神霄雷法之诀,道门尊为“紫清真人”。精通丹道,兼大洞法箓,尤以雷法著称,具“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鲜明特点。改革南宗一脉单传的局面,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广收门徒,正式形成社团组织。白氏道法既高,著述也富,传世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门人编有《海琼传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玉蟾先生文集》,以及《紫清摘粹》《紫清指玄集》等,是内丹学研究的重要典籍。
《贤者喜宴(共2册)》由明朝巴卧·祖拉陈瓦著,周润年译注。 《贤者喜宴》成书于明朝年间。《吐蕃史》是其中专载吐蕃时期历史的部分,该书由于征引了大量珍贵原始史料,且这些史料又多数能与汉文史料、碑铭及敦煌古藏文史料相印证,可以说是记载唐代吐蕃史的最可靠史籍。 《噶玛岗仓史》是其中篇幅最多的一卷,书中以大量的原始资料,详细记述了元朝初年至明朝末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历史及西藏地方史,此外还涉及元、明中央王朝的治藏政策,汉藏、蒙藏关系,活佛转世制度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史与西藏地方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史籍。
《安多政教史》是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1801~?)于清同治四年(1865)撰成。全书叙述了今甘青地区以格鲁派为主的藏传佛教寺院的建立、发展,以及政教合一的形成过程,也涉及当时的宗教斗争和青海与卫藏的关系等等。被誉为是一部史料十分可贵,概括性强,叙述完满,卓越而值得信赖的政教史。
享誉世界的 社会人类学家贝拉教授《人类进化中的 :从旧石器时代到轴心时代》,这是他30多年孜孜矻矻的研究结晶,也是他的人生收官之作。 罗伯特·贝拉吸收海量的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文献,继承自黑格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以来的 研究传统,系统而博学地重构了历史中的 。 以距今一万年为上限,公元前 个千年为下限,书中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人类早期文明至轴心时代的 演变,渐次讨论部落 ,上古时代的 ,以及轴心时代的以色列、古希腊、中国和古印度的 。 --------------------------------------------------------杜维明:“这本书受到了哈贝马斯、查尔斯?泰勒、汉斯?约亚斯和贝拉学生萧阳的高度赞扬。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可能是自马克斯?韦伯以来,对 的历史和哲学的研究至为重要的原创性著作之一。” 思想家哈贝马斯评论道:“这部巨著是一位领
《见即获益:呼和浩特蒙古文写本 甘珠尔 目录》内容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蒙古文写本《甘珠尔》之目录。 《见即获益:呼和浩特蒙古文写本 甘珠尔 目录》共10部,113卷,不拘长短,每个书名(或经文)附有一个号码,总共有883个号码。 本目录统一编制总序号、分卷次号、每卷的每部经文次号和起迄页码等。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以下简称《中华藏》,1982年在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支持下立项起步,由任继愈先生主持,组成《中华大藏经》编辑局进行编辑。1994年编辑完成。全书由中华书局历经三年出版完成,计107册。集历代藏经之精华。 《中华藏》采用的重编影印的形式,与排印本相比,忠实于底本的优势,起到反映刻本面貌、可供研究刻本状况之功;与单纯影印本相比,它又吸收了排印本校勘的优势,把历代主要藏经行文差异汇校在一起,是读者得持一本览全局之效。也就是说,《中华藏》汇现代印刷科技之便利,积十数年孜孜校勘之苦功,使得它在写本、刻本、近现代印刷本、数码本这一汉文大藏经的发展序列中,位于近现代印刷本的优选端,从而在汉文大藏经发展目前,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地位。 汉译佛教典籍,绝大部分是东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期
本书把汉传 历代禅师语录都视为 文学作品,既对禅宗语录的文学特色有总体描述,又分别从历代禅师对词、小说、戏剧、辞赋等文体的运用情况进行类型学检讨,并结合禅师创作中的典范选择和相关语录在教内外的传播接受之个案分析,深刻地揭示了禅宗文学作品的生成场域、区域互动及禅僧文士化对禅宗文学发展、禅宗文学特色之形成的深刻影响。全书材料翔实,论述精到,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介绍了苦提道次历代传承人的诞生地、出家时间、求学过程、辉煌事迹、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等,本书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
中国佛教哲学反映了中国佛教学者对宇宙人生和修持实践的看法与主张。本书是对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作者从中国人的佛教著作出发,力图从中梳理出中国佛教的重要哲学问题,勾画中国佛教哲学体系。全书通过总论、人生论、心性论、宇宙论和实践论五编的专题论述,阐明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滥觞、论辩、演变与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与印度佛教哲学以及中国固有的儒、道哲学思想加以比较,以显示其间不同观点之间的互动进程,进而总结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
本书从《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文献著录出发,依据李零对出土道家文献的分类,对目前为止已刊布的简帛道家文献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涉及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马王堆汉墓帛书、张家山汉简、银雀山汉简等等。具体来说,把简帛道家文献分为阴谋类、道论、黄帝书、先秦道经四大类。以历史研究为本位,考察这四大类文献的文本流传、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思想内容、学派性质等,进而研究它们在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及地理学传播。本书致力于对仍待讨论的出土道家简帛文献加以探索,对于相关研究已经成熟的文献并不赘述。在叙述结构方面,一般先对具体文献做校释,进行文本整理。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古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哲学等学科方法,对简帛道家文献作整体性研究。同时,“跳出诸子看诸子”,对道家的知识
张三丰,赫赫有名,曾震动朝野,他的影响力以及在道教信仰的程度上与吕洞宾相伯仲,是丹道修炼的大成就者,是丹道修炼成仙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武当道脉的开创者和太极拳的。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李涵虚依据“圆通道人藏本”刊刻了《张三丰先生全集》,“板藏青空洞天”。本次点校整理,以“空青洞天道光刊本”为底本,首次以该本点校。参校青空洞天朱道生刊本《道藏辑要》、上海江左书林石印本(1919年)、上海中原书局石印本(1926年)。张三丰在道教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是内丹修炼的代表性人物,也是武当道脉的开创者和太极拳的。《张三丰全集·凡例》指出:“专望博雅君子,爰仿古人编辑搜轶,补附卷末。再有所得,依此续之。”本书收录题名张三丰和太极修炼等资料共计十篇,分别为:《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张三丰道术汇宗》《张
河南佛教造像遗存十分丰富,璀璨斑斓,异彩纷呈。该书以时间为序,将河南省境内石窟寺和河南现存单体石刻造像作为研究对象,从雕刻内容、艺术风格、地方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其审美价值和历史作用,向读者展示石窟寺与单体造像作为艺术载体所释放的辉煌艺术成就。这些珍贵的艺术品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史和艺术史提供了具体真实的形象资料,具有较高的出版价值。
《因明学典籍本注:全2册:藏文》由(印)陈那,(印)法称著
本书在比对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对敦煌道教文献的形态及复原、道教文献文本生成演变方式、佛教道教关系、道教仪式文范的发展及结构、道教文献语言文字研究等方面做了探讨。另外,本书还对前人所做的敦煌吐鲁番道教文献目録做了补充和匡正。
《见即获益:呼和浩特蒙古文写本 甘珠尔 目录》内容为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所藏蒙古文写本《甘珠尔》之目录。 《见即获益:呼和浩特蒙古文写本 甘珠尔 目录》共10部,113卷,不拘长短,每个书名(或经文)附有一个号码,总共有883个号码。 本目录统一编制总序号、分卷次号、每卷的每部经文次号和起迄页码等。
本书以浙江近古(宋元明清)道教方志为研究对象,将文学研究和宗教研究相结合,且运用目录版本和文献学方法进行考证和辑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文中对道教方志的内涵与外延重新做出界定,并藉以辨析存世道教方志的属性,对存世和存目浙江道教方志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整理,分析了道教方志的刊刻与收藏情况。成果从教派传衍情况、儒释道三教交流、道教宫观管理制度和崇祀文化的记录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浙江道教方志的宗教学价值。根据道教山志、宫观专志和道教祠庙志的分类,以浙江存世道教方志为依本,参稽相关史志,系统考察了道教宫观和教派的内部运作情况、道教与官方和民间的交流情况等,从微观的角度力求还原道教的实际生存状态。成果从与史家方志的区别、道教方志的文体分类与特点、所辑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探讨了道教方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哪些堪称经典,哪些经论最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是研究佛教的书?为满足广大佛经爱好者阅读经典佛经的愿望,赖永海编著的《佛教十三经(附经折装乾隆手书心经共10册)(精)》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优选、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即《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是为《佛教十三经(附经折装乾隆手书心经共10册)(精)》。
《图说心经》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260字,在佛教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心经》摄取600卷《大般若经》的心髓,讲般若智慧和缘起性空的道理,被认为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因其文约而义深,除非有高僧大德的指引,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经义领略透彻。 施青石编著的《图说心经》借鉴了以往高僧大德的真知灼见,将围绕这部《心经》的诸多问题一并呈现出来,250张一目了然的佛理解析图表与300幅生动有趣的手绘插图,同简单流畅的文字相得益彰,让读者能更为直观地领悟和体会《心经》真谛,让您在享受视觉美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一次心灵的荡涤与淘冼。 《图说楞严经》 《楞严经》是“经中”,是生命的经典,被认可为是一部“佛法百科全书”,是佛教正法的代表,素来有“自从一读《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