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的心灵危机之下,何处寻找安心之道?本书是一本蕞适合现代人读的佛学智慧入门读物。从现代人的日常和体验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佛学看似玄妙的概念,用佛学真正的精神关切,来回应当代人种种的心灵追问,帮助每个感到人生之苦、对环境、人生、自我有困惑的人,重获内心的力量。本书回到悉达多的经历说起,他在菩提树下到底觉悟到了什么,他又是如何应对生命最初的疑惑的?第二章“观自我”解答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如何面对不确定的世界?什么叫与自己和解?“四圣谛”“五蕴”“无我”等概念回应地正是这些疑惑。第三章“观众生”解答的是人与他人的关系,为何我们常感到孤独?善恶是绝对的吗?菩萨到底存在吗?这一章通过讲解《心经》《金刚经》等经典来回应这些疑惑。第四章“观生死”面对的是人终极的疑惑:为何会对死亡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藏族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历史上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权威性。本书依据藏文典籍,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而成,由浅入深地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等方面加以介绍,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宗喀巴的佛学思想。
本书为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为推动学术界三教关系研究而编辑的一部参考资料选编,填补了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资料的空白,为学界了解儒释道三教关系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长远的史料价值。 全书挑选了有关三教关系研究的论文共40篇,主要选择自民国以来直至现代学界有关这一专题的研究论文。所选论文来自国内和港、台学术刊物,另外还有少数出自对儒释道感兴趣的国外汉学家之手。论文作者有前辈大家,也有近年来活跃于学界的新秀。编选的主题按照三教关系、儒释关系、儒道关系、道释关系等来分类,意在反映三教关系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场域宗教與情关涉当代宗教动态及国内国际新形势,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中国佛教的互联网舆情治理为研究对象,从宗教学的质性分析范式、经济学计量分析范式、社会学计算机建模范式、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驱动范式等多维路径切入,探索宗教学在数字人文方向拓展交叉研究的路径。
西藏佛教史由克珠群培编菩,本书以中国通史、西藏地方史为大背景,对佛教在西藏流传的进程作了理性的总结,论述了各教派的教义教制,揭示了佛教与西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的密切关系。
本书从中国宗教的基本政策、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有中国共产党党性特征的宗教政策三个层面研究了党的宗教政策体系,并从宗教与国家、宗教与中国共产党、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等方面去完善党的宗教政策,提出了要建立完备稳定管用的宗教政策法规体系,强调不断提高党的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内观 内观(Vipassana)是印度古老的自我观察方法之一,早在两千五百年之前,已在印度被传授,作为对治一切烦恼的良药,亦称生活的艺术。内观就是如实观察,即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特性,体验无常、苦以及无我的普遍性实相。这种经由直接的经验去了知实相的方式,就是净化的过程。 本书只是介绍葛印卡老师所教导的内观方法的梗概,希望借此增进对佛陀教导的精华 内观方法的了解。 你可以不生气 那《你可以不生气》这本书,如果大家在大陆要找的话,就可以找到海南出版社的版本。在这个怒火充斥的时代,也许我们都该学学书中一些实用的方法。 梁文道,凤
本书旨在总结、梳理当代中国学人在宗教研究上的所思所想,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以便抓住当代中国宗教学这六十年历程的研究重点和特点,借此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宗教学这一学科在未来更加繁荣,更有作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由宗教学各领域的著名学者和在相关研究上也有专攻的专业人员来撰写,由于角度不同,问题意识有别,体现出鲜明的百花齐放之特色,附带造就出了思想交流之效应,增添了作品的可读性。
本书是元代著名道家陈致虚的主要作品集,包括《金丹大要》十卷、《参同契注》三卷、《悟真篇三注》三卷,并收录《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以及《革象新书》等。《金丹大要》一明代《正统道藏》所藏上阳子金丹大要为底本,并参考了明代以来的7种版本加以整理。《参同契分章注》一道光二十一年傅金铨星霁堂藏本为底本,参考了清代《道藏辑要》等10种版本。《悟真篇三注》以巴蜀书社《藏外道书》所影印的清刊本傅金铨《顶批悟真篇三注》为底本,参考了《道藏》本《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4种版本。
本辑汇集了国内有代表性的一批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的*力作,内容涵盖西方宗教哲学、宗教与哲学的关系、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宗教信仰考察、犹太思想、伊斯兰哲学、宗教学理论等诸多领域,充分展现了国内宗教哲学与宗教学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道家修身养性的书籍,教人清心寡欲,做一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为明清扶乩托名吕祖所作,是明清道家经典著作的代表。《太乙金华宗旨》较少用及铅汞、龙虎、坎离等名相,以道教内丹金丹(金华)之修炼为主,以儒书、佛书相辅做说明,内容相对通俗易懂。本书内容全面具体,注译详细。有助于读者了解道教功理功法,对研究者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的宝贵资料。
本书是元代著名道家陈致虚的主要作品集,包括《金丹大要》十卷、《参同契注》三卷、《悟真篇三注》三卷,并收录《太上洞玄灵宝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注解》,以及《革象新书》等。《金丹大要》一明代《正统道藏》所藏上阳子金丹大要为底本,并参考了明代以来的7种版本加以整理。《参同契分章注》一道光二十一年傅金铨星霁堂藏本为底本,参考了清代《道藏辑要》等10种版本。《悟真篇三注》以巴蜀书社《藏外道书》所影印的清刊本傅金铨《顶批悟真篇三注》为底本,参考了《道藏》本《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等4种版本。
《宗教经验之种种》是一部从个人经验角度观照宗教作用的著作。威廉·詹姆士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本书是他应聘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所作的讲演。作者对皈依、悔改、神秘主义等宗教经验进行探讨,并以伏尔泰、惠特曼、爱默生、路德等思想家的宗教经验为例。虽然讨论的是严肃的宗教哲学命题,但书中和和分析了大量的个体传记资料,叙述生动,情节跌宕,充满了小说的趣味。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 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藏族哲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历 一直具有很高的地位和 性。本书依据藏文典籍,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而成,由浅入深地从依止善知识及思维暇满人生之入道前行开始,至念死无常、思恶趣苦、思维业果等基本人天乘(下士道),再经小乘之四谛(中士道),依次第直达大乘菩提心与止观(上士道)等方面加以介绍,使读者 加清晰地了解宗喀巴的佛学思想。
本书是“基督教学术”丛书之第二十八辑。本丛书由复旦大学基督教研究中心主任张庆熊教授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徐以骅教授共同主持编写。本丛书列入国家CSSCI核心来源集刊和AMI入库集刊。 本辑《基督教学术》有四个论题:(1)圣经研究,(2)西方语境下的基督教研究,(3)中国语境下的基督教研究,(4)书评。本辑收入的文章涉及较多文化比较与西方哲学的主题。本辑收入的两篇有关奥古斯丁的文章有很高的学术质量,“自由意志”和“护佑”分别是基督教神学中的核心议题,奥古斯丁的论述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辑还有许多文章涉及西方哲学重要论题,《莱布尼茨宗教哲学的理论困境及其现代启示》《论宗教与科学对话的哲学基础——评析杜威的宗教自然主义立场》都涉及西方思想目前不可绕开的人物。
“古灵宝经”是指敦煌本《灵宝经目》所著录的一批早期 灵宝经典,是近半个世纪以来 研究 为集中的领域之一。本书为专题研究,共分八章。前五章从文本研究入手,通过详细解读,对古灵宝经的基本问题进行了 加专门深入的研究;第六、七章探讨了古灵宝经的分类法和研究方法问题,认为小林正美和刘屹的研究存在重大缺陷和局限性;第八章直面 外学术界的各种重大分歧,对如何进行学术创新和学术批评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本书为《摄大乘论》教学辅助读物,属原典类辅助教材。在释义中,除采用白话消文外,义理皆以世亲和无性二人释论为归趣,以实现方便今人阅读的同时不偏《摄大乘论》正义。在注释上,根据作者在闽南佛学院多年讲授《摄大乘论》之经验,对关键名词进行解释,释词以唯识学相关工具书释义为优先,部分作现代解读。
挑选了有关三教关系研究的论文共40篇,主要选择自民国以来直至现代学界有关这一专题的研究论文。 所选论文来自靠前和港、台学术刊物,另外还有少数出自对儒释道感兴趣的国外汉学家之手。 论文作者有前辈大家,也有近年来活跃于学界的新秀。 编选的主题按照三教关系、儒释关系、儒道关系、道释关系等来分类,意在反映三教关系的方方面面。 张广保、杨浩编著的《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论文选粹》为北京大学儒学研究院为推动学术界三教关系研究而编辑的一部参考资料选编,填补了儒释道三教关系研究资料的空白,为学界了解儒释道三教关系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长远的史料价值。
《中国禅宗典籍丛刊》是一套关于中国禅宗系列的文献选编,收录了中国禅宗方面的重要史书、语录和清规等文献,邀请国内著名的学者,依据好的版本做了校勘、分段和标点。并且一律改用现在通用的简化字。虽然所收文献的数量不少很大,但在目前公开出版的禅宗著述较少的情况下,这一套丛书的出版一定会给从事佛教禅宗研究的中国哲学、文史研究的学者和广大读者带来不少方便。此套书选取了《赵州录》《马祖语录》《临济录》《祖堂集》《禅林僧宝传》《大慧书》《正法眼藏》《禅源诸诠集都序》《敕修百丈清规》《禅苑清规》10种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