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袁珂先生阐述广义神话思想以解决神话研究考察对象范围问题,是作为研究中国神话基础理论的一部神话研究开山之作。袁珂先生在数十年整理和研究中国神话的过程中,逐渐认为中国神话的范围要从狭隘的圈子里跳出来,扩大视野,才能见到中国神话的真正丰美。在本书中,他以广义神话思想为基本认识,引经据典,考察了中国神话在流传中的演变,和它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以及历代神话整理者、研究者在整理、研究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是对中国神话发展形成整体概念的***经典。
若从古典时代算起,西方神话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于 神话 的解释与定位,其间出现多次起伏与逆转。在本书中,布鲁斯 林肯不再尝试对 神话 做出明确界定,而是考察这一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以不同方式被使用,进而探究这一过程中其地位、用法所发生的戏剧性变化。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古希腊早期文献入手,对 秘索斯 与 逻各斯 的原初内涵进行探究。作者认为,在前柏拉图时代, 逻各斯 并非表示理性的论述,而是指诸如蛊惑、欺骗、诡辩等可疑的言语行为; 秘索斯 则是一种拥有很高权威的话语类型,具有让人相信或服从的力量。第二部分首先考察文艺复兴至二战时期神话学的发展,然后以威廉 琼斯、尼采、杜梅齐尔为对象,探讨这一时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尤其是雅利安主义)思潮如何引发神话学的复兴。第三部分首先考察二战
本书是一部20世纪中期人文研究的经典著作。全书通过对炼金术神话和符号的考察,一洗视炼金术为化学起源之成见,并试图揭示在科学思想产生之前,人类征服物质世界的意义所在。本书集中体现了伊利亚德宗教研究的中心论题、基本方法和理论内涵,对思想史、文化史和神话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启迪。
《结构主义神话学》介绍了结构主义神话学的主导思想与研究范式,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对该理论的批判与反思。编者还收录了中国学者本土化方面的应用实践成果,提供了运用外来理论阐释中国文学及文学现象的范例。本书为从事人文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示范。
本书以 神话意象 为题,综合多年来神话研究的成果,突出近百年来神话研究和文化研究的新动向 从书写文本到图像文本,从文字叙事到图像叙事的范式拓展。结合热点文化现象,辨析华夏狼图腾说的误区,充分利用考古材料,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神话研究新实践,彰显图像叙事相对于文本叙事的超越性和丰富性,以及二者之间交融与互动的张力。
本书作者通过剥开希腊英雄故事的神秘外衣,揭示其中包含的历史真实因素、社会生活信息、精神文化含义和社会政治功能。增订版对初版的文本和注释进行了修订,并增补三章内容,以希腊古典文献中的东方传说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传说故事中的历史、神话和民间故事成分。增订版也对书后附录部分进行了修订和扩充。
苏美尔文化代表了公元前第三千纪整个近东所有族群的统治文化。基于大量苏美尔文献材料之上,《苏美尔神话》一书对当时的精神与文学成就进行研究,是萨缪尔 诺亚 克拉莫尔整编的重要著作,较为全面地呈现了苏美尔泥版文献中保留下来的神话体系。
《日本神话的考古学》由日本当代比较神话学杰出代表吉田敦彦先生的两部著《日本神话的源流》《神话的考古学》合并而成。全书以整合视野为日本神话正本清源,认为日本神话体系包含着起源不同的诸多要素。吉田敦彦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文字产生以前的时代,利用史前物质文化的实物,解读出其中所隐含的信息。
神秘数字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指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习俗等方面具有神秘或神圣的蕴涵。本书探讨中国古代神秘数字的象征蕴涵、发生机制及人类神话思维的规律,透视神秘数字表象背后的隐秘编码,追本溯源,揭示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华夏思维方式的特色,见证 神话中国 的理论命题。
《薄伽梵往世书》是古印度韦陀文献里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往世书,可谓百科全书式的 宇宙古史 。共十二卷,相传为古印度大哲毗耶娑天人所撰。由于原作篇幅过长,又是诗歌体,不方便一般读者阅读理解,徐达斯先生参考数种梵、英版本,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的提炼和压缩,采用章回体形式进行翻译述说。
本套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巴比伦与亚述神话》为20世纪英国著名神话学家唐纳德 A.麦肯齐的代表著作,主要从种族、宗教。民间信仰、核心神祇、建筑、法律、贸易等角度,对三四千年前的巴比伦与亚述文明史做了全方位的考察研究。该书虽为神话研究专著,但行文流畅且富于趣味性,是一部了解巴比伦与亚述神话历史的入门读物。
凯尔特的神话传说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千百年来被很多人奉为精神动力和灵感源泉,眷恋者甚众。爱尔兰学者和诗人罗尔斯顿就是其中一位。他重编这些富有激情和想象力的神话,要为本民族注入曾有的生机和活力。在今天的后现代社会,凯尔特神话还成为打造畅销文化创意产品的符号资源。
神话理论 丛书共六卷,含有113篇文章,涵盖了古典与现代的神话学研究。本书是 神话理论 丛书的第一卷,包含了最具影响力的神话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对神话的分析,他们的追随者对其理论的扩展和修正,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对这些理论的应用,以及神话理论批评和神话心理研究的调查案例。
《神话的哲学思考》包含关于哲学与神话关系研究的十篇杰出论文。与普遍的对神话的误解相反,这些论文深入探索理性、想象和讲故事的关系,以此来追踪神话对人类信仰、起源和潜在未来的影响。本书认为,神话存在与人类日常经验之中,神话中兼有想象、叙事与真实的内容,神话中隐含着人类创造力及其再造的潜能。
《中国神话母题索引》是一部专题性的神话母题索引类工具书,采用迄今国际通行的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编排结构,又多方融入了其他神话学者的观点以及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神话的心得,在母题的分类、表述和编排上都有创新。索引对在中国广大地区和多民族中流传的神话里反复出现的主要母题进行抽绎和编排,突显中国神话的特点。
凭借曾激发了无数读者对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格兰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兴趣的那种洞察力、说服力以及满腹经纶,斯蒂芬 格林布拉特现在又为亚当和夏娃的古老故事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他将这一故事的起源追溯至人类的远古历史和希伯来人流亡巴比伦时留下的*种书面形式。他巧妙地刻画了使奥古斯丁将之置于基督教信仰中心的性与道德的冲突,他也描绘了它的多样化的产物:丰富的寓言、恶毒的厌女症,以及*终,那令人震惊的艺术再现 在丢勒的版画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得到了*鲜活的展现。 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曾在这个故事中发现了深刻的意义,而格林布拉特则让我们意识到蕴含于这个故事之中的陌生感和宝贵财富。虽然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一度是件极其危险的事情,但我们现在转向利用科学来解释人类的起源。在随着西方文化演变而对我们人类*代祖先的
《神话 原型批评》以译文集的形式,对20世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的重要流派 神话 原型批评,做出较全面的知识介绍和应用方法展示。书中所选译的篇章多为学术史上的经典文献,对现代文学研究方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各篇整合起来,系统呈现出该批评方法的理论渊源和发展演变情况。
人类为何失去了永恒?古代近东地区的国王们如何通过书信的表面之意表达深层权力意图? 本书作者充分分析了古代近东地区的相关文献资料,从神话与政治的阐释入手,借用文学、人类学的方法回答了这些问题,给古代近东的历史编撰带来了全新的启发,并有效地弥合了文学与历史学科之间研究目的的对立。
《蓬莱神话 神山、海洋与洲岛的神圣叙事》跨越神话与仙话的界线,运用比较神话学的方法,由 蓬莱 想象的思维前提入手,汇整相关文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于其间的发展脉络,逐一分析,使 蓬莱 由乐园而上升至宇宙创生的高度,从而梳理出比较完备的 蓬莱 意象系统。
佛传是在希腊神话与传记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长于叙事、神话色彩极其浓厚的经典,偏向于借助人物生平表达信仰观念。佛传文本不仅在横向上表现了释迦牟尼神话同一内容的多样性特点,而且在历史纵向上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和复杂的发展脉络。 本书以佛传文本为基础,以 八相成道 的过程为主要线索,将释迦牟尼神话分为诞生、降魔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四个主要部分,其中涉及多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核心情节。成功还原释迦牟尼从拥有 人性 到被赋予 神性 ,从历史人物转变为神话人物的全过程。 除了对神话文本的深度解析外,作者广泛搜罗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犍陀罗、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众多佛教造像、石窟壁画等艺术瑰宝,图文并茂,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了释迦牟尼神话中描绘的世界。
这是一部兼具历史知识与动物学研究视野而又令人陶醉的著作,作者展示了自己历史学家与动物爱好者兼具一身的广博视野,摆脱生物学知识的羁绊,从更富有意义的 传统 入手对不同动物进行分类,为我们织就了一幅包含神话、历史、艺术、科学、哲学与文学的跨文化绣锦,给动物王国抒写了一封内容丰富、结构精巧的情书。
《玄武神话、传说与信仰》主要就玄武信仰的源起与演变、玄武原始形象与其审美造型、玄武信仰与周桃故事的互染及周桃斗法故事的艺文演出及其流变等作历时性的追踪,以期诠释玄武信仰源起与流变的内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