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蠡测》原是文庸教授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的学生编写的教材。他的目的是想从当代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圣经》进行客观的介绍,这在中国学术界是一种崭新的做法,因此被认为是一个重要贡献而受到欢迎。他不仅介绍了《圣经》的成书、版本、影响等,还分卷介绍了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内容、结构和中心思想,并附有圣经故事80篇。他还特别照顾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教会各自惯用的不同的《圣经》版本,并介绍了“次经”部分。《圣经蠡测》的读者面很广,包括从事宗教、外国文学、民族、统战、外事、翻译等的工作者和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中对《圣经》感兴趣的师生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 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最佳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
此著延续解构“西学东渐”的思路,强调传播主体在一国学术,文化场域的重大势位差别,以德田资源为中心,突出强调三个特殊视角:一是对国别资源功用区分的重视,二是对传播主体迁变的突出,三是对学术/教育制度生成的探讨。 研究思路是: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突出比较型、群体性研究;往往通过两个个案的比较研究,或是通过若干相互关联的个案为主体的群体性研究,同时呈现其活动场域的丰富场景,尽可能回到现场。 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德文学科做研究场域;在时间维度上,既注意打点深入的可能,也考虑到历史屏幕的跨度性,尽可能从多场景、多元化的角度呈现历史的复杂图画。压在背后的,既有对个案人物的“同情之理解”、“温情之敬意”。也不乏“审视之目光”、“拷问之思量”。
《道德 上帝与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问题》是作者试图将社会伦理、精神追求、基本规范与**信仰联系起来考察的一种尝试。这不单涉及如何认识中国以至世界在二十世纪的历史,更涉及如何看待 现代性 的诸多问题。作者选择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思想都是作为问题而出现的,陀氏提出的不仅是他自身时代的问题,也是整个 现代性 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作者看来,主要是围绕着道德、上帝与人的范畴展开的。
本书是人类历 部完整的教会史,在史学 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该书试图重现从使徒时代到公元324年这三个世纪的教会历史。全书共十卷, 卷记载 的生平,第二至第七卷叙述从 教产生一直到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上台的时期,第八卷记述戴克里先统治时期对 教的大逼迫,第九卷记载了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在西方的胜利和马克西敏在东方的再次逼迫, 一卷记述了教会获得宽容、和平以及罗马帝国支持的历史过程。 优西比乌的《教会史》是了解早期教会和罗马帝国不可或缺的经典著作。该书不仅为早期的教会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而且为教会史的写作立下了一种典范。这部著作使优西比乌跻身于约瑟夫、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伟大的历史学家之列。
本书主要是展示 改革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大事变和社会大飞跃,并 具体、生动地呈现了 教从新教改革到 革新这段云谲波诡、惊涛骇浪的历史。此卷的探讨还特别注意细节,集中讨论了这一历 教会分裂对整个拉丁教会传统的影响、面对革新思潮天主教的相关回应、以及此后对于东方社会中政教关系发展的影响等。其研究的触角还涉及相关社会的政治、文化、思想、神学、礼仪、圣职、艺术、习俗等多个方面。另外,这一卷还以 加广阔的视野探讨了欧洲及欧洲以外 教与 、印度教、 之间的关系,真正进入了跨 对话的时代。
英国伦敦有一个火车站名叫“十架君王”,它在罗琳的畅销系列《哈利波特》中已经享有不朽的声誉,本书书名即是取自于它。本书故事情节的展开是以马可福音的记载为基础,叙述了作为历史人物的十架君王的生平故事。已经民宗委审读,同意出版。文号为:沪民宗函[2016]49号。
思想史多是由经典著作所构建的系谱,马丁·路德著作本身恰恰满足了这种思想史的需求,因此关于路德的研究多集中在路德的正式著作上。相比之下,路德学生记录的《马丁·路德桌边谈话录》显得尤为特殊,路德在餐桌上以一种轻松的谈话姿态,阐述了他对神学和世俗生活各个方面的见解,坦率臧否同时代的人物,还谈及他幸福的婚姻生活,与“魔鬼”斗争的宗教体验,展现一个更为真实和生动的路德形象;谈话还记录了路德时代大量的趣闻趣事,从中可以了解16世纪德国的精神风貌,是不可多得的思想史研究资料。
文言文之外,明清间在华耶稣会士也常以白话文著译,而其集大成者,非属乾嘉年间法国耶稣会士贺清泰(Louis de Poirot, 1735-1814)中译的《古新圣经》残稿不可。《古新圣经》之所以为“残稿”,因贺清泰并未如数译毕武加大本《圣经》(The Vulgate Bible)七十二卷。生前,他仅译得三十七卷,但已达一百万余言。虽然如此,贺清泰仍为所译写了两篇序言,而且是北京土语与北京官话混而用之,书序目前罕见。第二篇序言中,贺氏引述了圣热落尼莫(St. Hieronymus or St. Jerome, c. 347-420)因好西赛罗(Marcus Tullius Cicero, 前106-前43)华美的文体(style)而在梦中为天主座下的天神鞭苔的历史名典,将之附会到《圣经》中译去,坚信唯有用乾嘉时代的北京俗语译经,方能显现天主托人写经的本意。因此《古新圣经》用北京俗语中译,可谓天主教“有意”用白话书写最明显的例子,
历经过挫折和失败的人,谁不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甚至想取一个新的名字?这部寓意深刻的经典,就是献给你的精神食粮。“惊恐小姐”能变成“恩荣”,你也能获得成功。曾是跛子的她,竟然越过悬崖峭壁,到达爱的王国;你也能度过艰难险关,登上并稳行在高处。 这是一部被欧美文学界普遍肯定的现代经典寓言作品,形象生动,寓意丰富,其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对信仰和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执着探索,在今天仍然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催促我们从泛滥的物质主义世界中升华,恢复作为人的灵性追求。
作者以深浸中国文化的知识分子身份,从《一代宗师》的故事契入,揭示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 人道 纠结,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化的大美与苍凉,抽丝剥茧,娓娓道出儒道文化的核心真相与千古困境;又以更正信仰的根基和以道观之的视角,用 道成肉身 的启示观照中国文化,寻找中国文化的出路,也在 听道更要行道 的实践层面带给信徒启示与更新的灵性释放。 *中国文化美在哪里又苍凉几何? *鲁迅为什么说中国人是做戏的虚无党? *中国文化能否在入世与出世的危机之争中自救? *中国为何只有 我控诉 ,而没有 我忏悔 ? *如何看待中国人的 人神情结 ? *圣洁为什么不能靠修炼? *耶稣真的能解决文化难题吗? *中国人为何很难走进信仰?
《21世纪保罗书信辞典》以一本书的篇幅,纳入当代保罗学术研究的精华,神学、文学、背景资料,一应俱全,同时,兼顾保罗神学重要主题的深度(例如:律法、复活、神的儿子)、广度(例如:基督论、末世论、基督之死)、诠释方法(例如:修辞批判学、用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保罗书信)、背景资料(例如:启示论、希腊化主义、昆兰文献),以及保罗神学与文学研究的其他主题(例如:早期大公主义、保罗神学的中心思想、继包珥之后研究保罗的学者)。 此外,《21世纪保罗书信辞典》精选两百则以上与保罗书信、保罗神学有关的关键字词,由近二十年来受重视的福音派圣经学者们分别撰专文介绍,不但针对保罗各卷书信有详尽的剖析,也涵盖了大家所关心的重要议题,例如: 称义 保罗新释 圣灵的恩赐 宣教 教会论 等等;更特别的是,许多和信徒
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由费尔巴哈编著的《 教的本质》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查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由于中文圣经尚未公开发行,许多人难以得到它。即便拥有了《圣经》,由于各种原因,有的读者还是难以对《圣经》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因此,选一本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又忠于《圣经》原意的圣经故事书,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市面上圣经故事读本已有几十种。但是,这些版本良莠不齐。其中著名的就是美国通俗作家房龙的《圣经的故事》,国内至少有7种译本以上。然而此书却被有些学者认为是“糟糕的一本,糟糕的意思就是远离圣经。” 选择一本好的圣经故事,大概需要考虑几个方面:是否忠于圣经原著?对圣经的解读是否深入浅出?故事叙述通俗易懂,从而有利于圣经原典的普及化?文字是否优美?等等。 就这几点而论,荷兰作家G?英沃森夫人所著的《圣经里的故事》一书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出版的好的中文圣经故事版本之一。 本书有几大
瑜珈文化是印度人民悠久智慧的结晶和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典的印度瑜伽体系包括行动瑜伽、智慧瑜伽、虔信瑜伽和胜王瑜伽。本社已出版过论述圣王瑜伽的《现在开始讲解瑜伽》,论述智慧瑜伽的《智慧瑜伽》,而本书则是一本论述虔信瑜伽的通俗读本。本书作者从现代人的视角,结合印度和西方古典哲学和宗教学知识,用*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古今故事,对《拿那达 虔信经 》九章共84条箴言,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讲解,从而阐明了虔信之道即虔信瑜伽是如何引导人达于印度哲学所言的*境界即梵(神)我合一的,对于人们全面了解印度瑜伽体系以至印度文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许多人来说,工作是繁重的,是痛苦的。为了养家糊口,为了让自己有钱可以出国度假,工作成了一个不得不为之的“苦”。 我们朝九晚六、辛苦地挤公车、地铁;三不五时要挨老板的骂,还得时时看顾客脸上;不景气来了,更要提心吊胆明天会不会失业。这么大的压力,难怪每次做调查,总是有很高比例的人数,觉得自己工作不快乐。 然而,工作本不该如此。工作应该是个让我们找到丰盛人生,寻求生命意义的一个重要管道。借着工作,我们学习待人处事、学习应对进退,学习怎样开创布局,也学习怎样在失败中寻见希望。这才是工作该有的价值。 《48天找到你爱的工作》,带领读者回到根本的定义,重新厘清使命、呼召、职业与工作这些词汇的涵义。作者认为,只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明白神赋予每个人的独特使命,我们才有可能摆脱当前的烦恼景况,发
葛伦斯与奥尔森的这本神学指南兼容并蓄,描绘出一幅20世纪神学花园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缤纷画面。书中不仅介绍、评估了20世纪重要的神学家与神学思潮,同时也按照上帝的超越性与临在性这两个主题,为各位神学家与各种神学思潮定位。作者以史诗体的叙述,讲述了20世纪曲曲折折的神学故事。本书荣获《今日基督教》杂志1993年很好神学书籍奖。
本书终的目的乃是让我们不仅能够以客观的视角全面而宏观地了解东正教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在东西方更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我们对西方世界的认识,由其表面现象而切入其内在本质,就是那影响并决定一切的精神世界;从而也可让我们回观东方与西方世界之间真正相同、相近、相似与相异、相左之处,为东西方的对话提供一个可能的认知和接触的窗口。同时,做为笔者所关切的基督教(更正教)世界,更盼望此书能够成为“他山之石”,让我们从中发现和反省当今所流行的那些“灵修神学”,或许可以发现我们自己的长短与缺失。使我们的心灵世界与生活动作都不流于表面,并有深刻的追求和远景。面对开放的世界,各种思想、哲学、宗教越来越多的对话与交流,在这种新的气象中,回顾一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的心灵活动,必然会带来很多助益,又可让
本书详细记录了一位虔诚信徒贯穿一年365天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汇集了大量布道、宗教著述和圣诗的片言只语,传达给世人坚定的生命信仰和深睿的生活智慧,使得现代人得以在急速变化的世界中,找到人生的位置和心灵的慰藉;帮助近百年来的人们在生活的芒漠中,寻求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和绿洲让无数的人在困境中获得精神力量。因而成为整个二十世纪,罕有匹敌的一本心灵福音典籍,以其不同凡响的广泛赞誉和长久不衰的吸引力,在世界不同信仰的读者中广泛传诵,并为其奠定了基督教经典著作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