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演化与创新经济学丛书:创新思想者 当代十二位创新理论大师》所涉及的创新思想同时具有“顶天”与“立地”之感。对每位思想家本人的解读与评价,力求将其思想与其生平结合起来,以体会治学与人生之美;力求将其思想与其时代结合起来,以洞察思想产生的机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演化与创新经济学丛书:创新思想者 当代十二位创新理论大师》还专门收录了两位来自亚洲的学者;一位是对中国乃至国际创新管理学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的许庆瑞院士,另一位则是日本的野中郁次郎。
《伦理学大辞典》是国内迄今容量最大、收词最多、内容最新的单卷本伦理学专科辞典,共收词4500余条,260万字。罗国杰为顾问,朱贻庭任主编,由10余省市百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编纂。突出反映了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理论,对近年来中国特色道德体系和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作了重点介绍。 《伦理学大辞典》的编纂,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反映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理论;全面展示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外国伦理思想以及宗教伦理思想的术语、学说、学派、人物、著作、刊物、组织、事件、会议,其中特别对应用伦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了重点反映。此外,还附有:“中外伦理思想史大事记
邓 司各脱是西方中世纪著名的神学家、哲学家。他面对新的神学形势,重新提升上帝的性,在阿奎那向晚期经院哲学和中世纪哲学向近代哲学的两种过渡中都起到了转折性作用。 作者的核心关切是近代哲学与中世纪哲学的内在联系,通过形而上学与上帝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揭示了司各脱形而上学的两个重要特点:它既具有敉平的去中心化结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上帝的性,从而形成了“中介的消失”这一思想史局面。 敉平与破裂这两个看似相反的特征,在司各脱的思想中相互配合,使他成为中世纪哲学走向晚期的转折性人物。理解司各脱,为我们理解近代哲学,尤其是理解路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不同的哲学路向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前提。
该书是“重阳与亚洲孝道文化靠前论坛暨靠前亚细亚民俗学会靠前5次学术大会”会议论文集。该论文集以重阳为主题,围绕孝文化、敬老传统、城镇化进程中的节日变迁以及重阳节的历史和现状展开讨论。另有与之相关的论文摘要若干篇。
意识问题神秘难解,心灵哲学家大卫?查尔莫斯将意识问题明确区分为“易问题”与“难问题”,并将其作为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巧妙构思,试图将计算功能主义和属性二元论结合起来阐释意识的认知机制和不可还原的主观性,提出了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解释方案,将意识视为自然随附在物理世界之上的新属性。作为一种尝试性解释方案,查尔莫斯的意识理论不可避免遭至塞尔和丹尼特的批判,他们围绕泛心论、意识“难问题”以及无心人等焦点问题与查尔莫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出了一系列需要深思的问题。基于此,4E认知纲领重新审视了意识主体的系统性,将大脑之外的身体结构与外部环境放入了有机体的整体范畴中,为意识问题提供了新的解释空间。
这部专著在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审视《庄子》寓言,从文化学、思维科学、自然科学、社会学、养生学和文艺学等诸学科着眼,运用跨学科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庄子》寓言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着重论述了思维文化、学术文化、文学艺术、农工商贾文化、科学技术、养生文化等诸多方面,透过(《庄子》寓言这一文本载体,揭示其深厚内涵、潜在意义、多面启示和文化价值。其学术视野开阔,切入角度新颖,研究方法得当,新意层见迭出。如提出以《庄子》寓言为载体,有助于深入研究以楚文化为依托的湖湘文化。认为(《庄子》寓言所潜藏的战国中后期楚文化发展的历史信息,可以指示或启迪后人的考古发掘或带方向性的考古思索;反过来,业已发掘的地下实物及文献又可以在《庄子》寓言中找到验证。这种“互动”式的研究,为历来的庄学研究所罕
《巨人与侏儒》是当代重要思想家、政治哲学家布鲁姆的文集,书名取自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布鲁姆之所以选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对他而言,区分人的禀赋与自然差别,区分事物的好坏,乃是一切政治哲学的起点。 这本文集中所收录的文章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面对先哲们的高贵精神遗产——那些的书。用先哲独特的眼光和深邃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现代人的臆想来判断那些思想的价值,不仅由现代反观古代,而且更透过古代反思现代的问题,那些记录在作品中的,超过特定文化、经济、政治限制的永恒问题,应该是阅读作品的题中应有之义。 布鲁姆呼唤读者不放弃对“什么是美好生活”的追问,这样才能在所有看似无区别的生活样式中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只有以思想的范例为对照来审察生活,我们才不至于简单认同那些末人
身体是隐喻性的,这不但意味着身体是一个自身关联统一的存在,也意味着身体并不停留于自身,身体超出自身,向世界之网开放。正如西美尔说,生命就是对生命的超出,同样,身体也总是要比身体多出一点什么。这多出的一点既是意识,也是事物、即是语言,也是历史,既是可见者,也是缠绕在我们身体中的不可见者。换言之,身体在它自身中就蕴含着一种可能的他物并且始终他物开放,由此,身体也就成了一个开放的世界。这其实是梅洛—庞蒂从格式塔心理学中得到的一个教益。身体超出身体,只有当它向世界和事物开放时身体才成其为身体,而事物也只有经由身体才成其为事物。 事物与身体一样,也是由同样的肉构成的,因此,它们原本就是一体的,它们处在同一张世界之网之中。不过,在这一世界网络中,身体处于核心的位置上。也可以说,它是由
本书根据德文版《文本与阐释》和英文版《对话与解构》选编译出,收录了解释学和解构论两大思潮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巴黎论争(1981年4月)的文本以及相关评论,对了解当代欧洲哲学界的基本思想方向和内在冲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治心与治世——王阳明哲学的政治向度》原系朱承同志的博士论文。本书以政治哲学为视域,对王阳明的心学作了独特的考察,书中具体包括了:万物一体与三代之治、化治世为治心、王阳明哲学政治向度的历史回应、良知学说的理想政治效用等内容。
明儒吕坤(1536~1618)在思想史上以《呻吟语》一书,本书研究他的经世思想,尤其以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实政录》为中心。在《实政录》中,吕坤的思考侧重在对政务的实际安排。本书是近代前夜,中国官僚系统内部关于地方行政实务的集大成之作,对清代官员尤其有重要的影响。此外,本书讨论的问题还涉及吕坤所处的万历朝耐人寻味的君臣关系、政治环境。
本卷是《新爱洛伊丝》的上半部分。《新爱洛伊丝》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表面上是居住在阿尔卑斯山麓的一座小城中的两个情人的书信,但实际上是以书信往来的形式阐发作者政治思想和宗教观与道德观的著述。卢梭的写作目的不仅仅力图呈现与整个社会秩序有关的风俗和夫妻间的诚实,更重要的目标是要达到社会的协调和社会的和平。
本编所阐明的原始《周易》原理包含《周易》的占法理论、易象理论和通行本《周易》体系构成内容。从探索逻辑上来说,这些内容是筮法探索的后续,因此,本编可以看做是《古易筮法研究》的续篇。由于原始易学理论追求与天地万物相一致的目标,内涵精深宏大,由此在阐述原始易学理论时,大纲易明而细目难尽,笔者所阐明的内容虽然兼有大纲和细目两个层面的属性,但就理论而言,更具有大纲的意义。
中国传统美学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主要在原始巫学、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与东渐之西学等文化形态的精神关怀和冲突之中推进,每一历史阶段,都跋涉在其各具个性特征的道路上,一般地兼备承上启下的传统因素,所谓冲撞与调和、守成与创新,是整个中国美学文脉的重要话题和文化方式”①。张法在《中国美学史》中对中国美学作了如下分期:“一是中国美学从远古向先秦的演化,揭示与中国审美意识相关的文化重要概念如何从原始思维进入理性思维。二是先秦中国美学相关的文化结构的形成和中国审美方式的确立。三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理论形态的产生,特别是中国式的理论把握范式的形成。四是唐代中国美学理论形态质的完成,以意境理论的出现和司空图《诗品》为标志。五是宋元中国前
《归一与证实:罗软顺哲学思想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罗钦顺哲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罗钦顺哲学展开的三维向度,理气论,心性论,工夫与境界,罗钦顺哲学的评价及学术价值。
敦煌文献,又称敦煌遗书、敦煌写本、敦煌卷子,是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土地庙、吐鲁番等地出土的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初的多种文字的写本文献和少量的刻本文献之总称。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大批六朝至宋初的写本文献和少量刻本文献,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敦煌文献的丰富内涵和珍贵价值不仅受到学者的极大重视,而且吸引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逐渐形成了一门国际性的学科——敦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