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黄宗智教授的 看家领域 中国的小农经济研究。从明清以来小农经济 有增长而无发展 的 内卷化 困境,到改革以来 隐性的农业革命 ,黄宗智教授致力于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两部抗鼎之作的后续思考,《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实践与理论》以对中国现实的关怀为主轴,以中国新型的农业革命为基点,立足中国小农经济的历史与实际,探寻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出路和符合中国农业实际的长远发展道路。 卷二 ,黄宗智教授关于法律史研究的*成果。中国新型的正义体系乃是一个结合三大传统的产物:一是古代的 中华法系 ,尤其是其主导性道德价值和民间的纠纷解决机制;二是调解机制在革命传统中的大规模推广,包括由国家法律和民间正义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皮书成果,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集全所之力原创的 发展规划蓝皮书 第三部,是落实中国社会科学院构建 三大体系 、建设新型国家高端智库、促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引领学术前沿,聚焦重大问题,促进交叉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力争打造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互促共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科教咨刊一体化发展的智库成果。本书围绕实施国家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货币、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本书的初衷是想传承和发展费孝通先生 乡土中国 的思想和理论。尝试构建后乡土中国理论,是作者出于理论自觉意识和对学科发展的责任感。为了把 后乡土中国 从一个概念术语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概括,作者尝试着运用后乡土性框架去概括和解释当下乡村社会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性质,试图为人们理解中国乡村社会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后乡土中国的理论视角不仅仅局限于关注当前乡村问题,而且还注重从历史变迁以及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乡村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所面对的挑战。
本书从宏观视角较为客观全面地总结了2023年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分析分行业、分区域特点,展望2024年交通发展趋势,较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交通运输发展实际情况,可为各级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交通运输企业提供重要参考,也可作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读物。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和重要引擎,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是破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是维护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基于以上背景,本书面向中国式现代化,以 人民城市 理念和城市建设与发展领域重要论述为指导, 以标准建设助推质量发展 思路来构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进而对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此外,围绕 长期性与动态性 相统一原则,本书根据城市发展核心特征将城市发展划分到起步、增长、成熟、转型和衰落5个阶段,并区分了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提出城市高质量发展在把握全局工作一般性原则下紧扣城市发展阶段的特殊性需求来开展工作,从而做到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解决城市发展不
讲好 上海故事 ,需要讲好上海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 知上海、爱上海、兴上海 。漫漫历史长河,上海先民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000年,有记载的 上海 一词已有近1000年历史,上海建城已700多年,上海设市也已90多年。2019年,上海将迎来解放70周年,并正致力于 两个一百年 的宏伟目标。沧桑巨变,历史需要铭记,文明需要传承,未来需要认知。本书以上海地方志文献资料为基础,以上海历史演进和发展为脉络,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易读的语言和体裁多样的结构,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兼顾可读性、资料性、启发性的上海史读本。在时间上,主要包括史前上海、古代上海、近代上海和当代上海,并特别重视上海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以及展现上海 两个一百年 的发展愿景;在内容上,既系统叙述,又重点突出在上海具
作为首届世界城市日系列论坛之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主办、上海师范大学承办的全球城市论坛也于同一时期在美丽的黄浦江畔举行。本次论坛以“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为主题,吸引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内外城市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参与,与会嘉宾从城市创新、全球化、城市治理等不同角度出发,对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2050年上海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贡献了众多富于智慧的真知灼见,堪称一场思想的盛宴,令人获益匪浅。 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的肖林主编的《上海2050:崛起中的全球城市——联合国首届世界城市日全球城市论坛实录》,就是这场思想盛宴的精彩再现。这本实录以充分反映与会嘉宾的思想观点为宗旨,生动再现了论坛现场的交流盛况,详实记录了与会嘉宾的真知灼见,详细总结了全球城市建设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认为,要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永续发展,必须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下,以低碳、环保为背景,合理界定城市发展目标,努力建设宜居城市,打造秀美城市,生态城市,为此,必须实现城市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其中产业转型是城市功能转变和城市地位升级的重要步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首要问题。产业创新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矿冶生态化利用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体制机制创新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的制度保证。 《资源枯竭型城市永续发展战略》由聂亚珍、杨成刚编著。
本书从城市研究的风险规避转向以生态为基础的系统研究切入,强调在城市系统概念框架中建造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摒弃了一度盛行的社会生态系统(SES)城市研究框架,构建了全新的社会生态技术系统 (SETS ) 研究框架,并与城市建成环境的设计相衔接,推动政府决策者与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科学家、生态学家以及公民团体、工程师、设计师规划师和建筑师的合作,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的设计与建设方法,寻找复杂城市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书收录了作者讨论商品经济、市场理性和社会公正的二十篇论文。他在自序中称,这二十篇文章大致反映了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学术与心路里程。他坦言,这个旅程是从八十年代的问题研究到九十年代的主义议论的过程。这二十篇文章构成了秦晖自己所云“问题—主义—问题认识”循环中的一环,而贯穿其中的是对自由的价值关怀。秦晖先生将这二十篇文章置于三个标题之下,即“古典商品经济与古代社会”、“市场理性如何实现”和“市场、改革与公正”。部分的七篇文章是研究问题的成果,讨论的主要对象是汉代的商品经济。表面上看来,它们与自由无关,实则在严谨的学术叙述之下,秦晖先生在字里行间隐藏着他的关怀。第二和第三部分的文章是所谓的“主义”部分,直接围绕着自由和公正展开。除自序中的扼要心路介绍之外,作者
全国来看,2015-202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力明显跃升、社会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资源环境状况总体提升、消耗排放控制成效突出、治理保护效果逐步显现。2021年中国可持续发展保持较强发展动力,但中国在资源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治理水平。从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看,位居前10位的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天津市、重庆市、福建省、海南省、江苏省和湖北省。中国110座大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综合排名前十位的城市分别是:杭州、珠海、无锡、青岛、南京、北京、上海、广州、济南、苏州。杭州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连续三年位居首位。 报告认为,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要切实落实双碳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设绿色低碳现代产业体系;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