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选择写作视角,我希望只保留与斗争相关的物品。 法国历史学家玛蒂尔德 拉雷尔在继《去他的父权制》之后,决定从小小的日常物品出发,以更加具体、更加鲜明的方式来讲述女性的斗争史。 本书用20个具象的物品,邀您见证200年来女性争取权利平等、经济独立、身体自由的历史!卫生巾、节育环、长裤、衣服口袋、银行卡、小家电 透过这些与女性斗争相关的物品,我们一起用女本位的观察视角,更加细致地贴近女性处境,看女性主义者如何利用物品来表达愤怒、争夺空间、交流观点、发起行动! 准备好了吗?您将看到一场喧闹昂扬的女性主义物品大游行! 翻开本书,掌控自己的身体、财产和权利!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 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 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 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当代社会,无止境的买卖游戏,你选择如何参与? 故事总是静悄悄地在无人注意时施展它的魔力。 加拿大新锐作者F.S.迈克尔斯获奖之作,清晰晓畅,振聋发聩! 一本小册子,10场关于 当人遭遇经济浪潮 的演讲,她冷静审视:用经济尺度来衡量一切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她围绕工作、人与人的关联感、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医疗产业、教育行业、创意(艺术)领域6大面向畅谈 人与经济浪潮 的纠葛与博弈。 她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当下社会困境,探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经济语言取代一切,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后借用关于食物、建筑和人际沟通的三个事例来尝试找寻替代方案 参与当代社会游戏的另一种 平行之道 。 效绩主导的竞争型社会,正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而此时,我们需要更人性、更复杂的故事,以
翻开《厌女》的五个阶段:1. 好奇。人人都在说厌女,到底什么是厌女?2. 认同。“厌女,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请翻到第2页)3. 反思。深入理解厌女的机制,借以反思自身的亲密关系。原来,“女人的厌女症从母亲处学来”。(请翻到 24页)4. 自觉。对厌女症越来越敏锐。“我不是一般女人嘛”也是一种有伪装的厌女。(请翻到第202页)5. 虽然愤怒,但也 爱自己, 爱女性与女性的联结。借用上野老师的话:“生长于这个厌女症的社会,不被厌女症浸染的女人,恐怕不存在。女性主义者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
每逢周末和法定节日,上海市HP区NJ路附近某公园的北角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品评的目光相互打量。这些人或是拿着写满信息的纸牌四处游走,或是站在自己的 摊位 前面。这里就是上海相亲角,一个特殊的公共聚会场所。 相亲角中上演的并非是 剩男剩女 的戏码,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的父母 当年的知青一代。知青一代在婚恋大事上曾经被 党疼 国爱 ,而今他们的子女要解决婚姻问题时,国家却早已从私人情感领域退出。市场化对日常生活的入侵,以及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性领域的改制,迫使城市居民凡事依靠自己的程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父母们的集体性焦虑在相亲角中展露无遗。 白发苍苍的他们为何要瞒着子女跑到公园来代理相亲?为什么明知子女的婚事要由子女决定,却乐此不
如果说人生如战场,那妈妈无疑身经百战。从怀孕、生产、育儿,到家庭和谐、职业追求、自我实现,这每一关,妈妈都得过,这每一关,都是一场 鏖战 。只是 妈妈并没有附赠攻略,那要怎样才能 成功通关 ?作为著名的女性成长平台,Momself自2016年成立以来,便一直致力于为1亿中国妈妈构建一所人生学校,为她们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参考坐标,帮助她们打造适合自己的终身成长方案。本书精选的28篇文章就是这份努力的成果之一。 从夫妻、婆媳关系,到怀孕、生产经历,再到育儿方法、职场遭遇,本书将为我们逐一破解困扰现代女性的种种挑战,助力每个已经或准备成为妈妈的女性,扮演好这个世界上古老而又新鲜、单纯而又复杂的角色,创造出属于每个妈妈自己的方法论。
女性学先驱上野千鹤子&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写给“ ”仍觉迷惘的女性。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生存技巧”。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西方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次——从口述到手写,第二次——从手写到印刷。现在,则是第三次变革——从印刷到新科技。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政治和社会的突变, 比如从口述到手写的变革诞生了教育学。变革同时也是危机时刻,正如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现状:经济、政治、学校……危机无处不在! 世界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从依赖自然变成了依赖科技。现有的机制已过时,无法追随突变的社会,所有的一切将取决于拇指一代:突变的一代。他们对变化的适应将远远胜过其父母和祖父母,将是一种质变!面对这全然不同的新世界,年轻一代必须重新构建一种崭新的社会秩序、生活形态、生存方式以及认知方式,这也标志着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草根战胜精英;讨论压倒教条;自由链接的非物质社会取代单向运作的社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
《安乐死现场》正是一部直面死亡的纪实作品。宫下洋一前往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部分州等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亲临安乐死的现场,通过对选择安乐死的患者、他们的医生和亲人进行采访,详细介绍了包括患者和家属的心里状态、安乐死分类、实施细节等安乐死合法化后的现状。西方注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日本更注重家族观念,这种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在安乐死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在此基础上思考安乐死的道德界限,在试图理解安乐死存在意义和方式的同时,也保持着对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的疑惑。
《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医疗与社会(我们时代的病与痛)》由威廉·考克汉姆著,是根据《医学社会学(第11版)》改编而成,书中对目前医疗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表现、矛盾等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突出了医疗问题在我们目前生活的时代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为那些关心自身健康、关心社会健康的读者提供了一个透过医疗看社会的崭新角度。同时辅以大量生动的事例,这些事例很多都是作为医生的医学社会学家的亲身经历,使得本书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