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一门对人类怀着无限好奇心的学科。关于人类的种种问题,人类学家都想寻求答案。 这本《人类学:第13版》涵盖了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是一本关于人类学的综合性读本。它旨在为大学的人类学教育提供支持,为感兴趣的人提供入门引导。本书被作为美国各高校人类学的标准教材,读者从中可以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了解人类在不同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宗教体系,并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人类存在的本质。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28章,每个章节涵盖一个特定的主题:第一部分介绍人类学的学科体系并对人类学家使用的方法进行综合论述。第二部分关注从早期哺乳动物到现代人类的进化。第三部分讨论关于文化何时与如何演化的证据,以及逐渐促成较复杂文化发展的可能因素。第四部分尝试用
试着想象一下,有一架飞机失事紧急降落,着陆后断成了三截。机舱里浓烟滚滚,飞机上的每个人都意识到:必须离开这里。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些什么呢? 在A星球上,乘客们纷纷询问邻座的人有没有受伤。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第壹时间被救出了飞机。人们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去救助他人,哪怕面对的是完全陌生的人。 在B星球上,大家为了自身安全各自匆忙逃离。于是恐慌爆发,出现了推搡和踩踏现象。一些儿童、老人和残疾人被踩在了脚下。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今天生活在哪个星球上? 在《人类的善意》中,鲁特格尔 布雷格曼告诉我们,大约有97%的人认为我们生活在B星球上,然而真正的事实是,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我们都生活在A星球上。 如果说有一种信念将左派和右派、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古代思想家和现代思想家团结在一起,那就是人性本恶这一
本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7年成果。共分十章。针对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现状,综合利用传世文献和河西简牍,全面收集整理河西简牍中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做出以河西简牍和传世文献为中心的汉代西北民族关系史资料长编。全面梳理居延汉简、敦煌汉简和其他河西汉简中有关民族关系的资料,并予以编年。以河西汉简中的民族关系资料为基础,全面探讨汉王朝与匈奴、西域、羌族关系。充分利用河西汉简对汉代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记载,多方位审视汉代西北民族关系。深入分析河西简牍中有关汉代机构、职官设置,政治、军事、经济管理模式等内容。
《移民与文化》 大多数评论者都会联系当下的政治格局与环境来观察移民问题。在这样的视角下,人们可能只关注到了这个大议题的一个侧面,从而失却了更宏观深刻的视角。托马斯 索威尔的这部新作为我们从历史中找到了移民问题的注脚,他展示出了世界移民历史在长时期内的演变状况,拥有一种全球化的新面向。本书展示了世界各地移民身上所具备的不同文化特性,这种特性即使在颠沛流离当中也未曾从这些移民身上消泯。对于特定的种族和族群,他们在新栖居地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知识,以及其他形式的 人力资本 都值得我们深思。 移民群体本身是具有某种结构的,不同的群体在移民活动中都呈现出不同特点,德国人、日本人、意大利人、海外中国人、流亡的犹太人和漂泊的印度人有着各自的收获和伤痛。索威尔在叙述中尝试着回答了以下
本书为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都市圈系列研究第二辑,延续了数据支撑研究的特色,对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全国主要都市圈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就新发展阶段、双循环格局、新冠疫情等时代议题给予回应。本书分为上、下篇共十章。上篇系统梳理了国家与地方层面公开发布的都市圈相关政策,全国主要都市圈发展格局和六大关键领域的实践进展,提出新冠疫情下的都市圈发展思考,以及三新视角下的都市圈发展建议;下篇对首都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和西安都市圈五个重点都市圈进行深度剖析,立足各都市圈的战略地位和自身特色,总结同城化发展的成效与经验,并在优势研判和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建设方向,对我国其他地区的都市圈建设工作推进具有较大参考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指出: 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需要在进一步落实 四个中心 战略定位中推动首都功能全面提升,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北京实践。《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24)》从人口规模、结构、分布、活力、素质、绿色等多个维度系统研判北京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认为稳规模、优结构、促均衡、增活力、添绿色是北京市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报告还从北京市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分析、供需匹配、实践案例、国际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了专题分析,为北京市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