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本书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龄化令人震惊而彼此连锁的影响,也解释了国家前景、文化与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因老龄化而发生的变化,勾勒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
中国拥有全世界的老年健康长期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在应用老年人口相关调查数据开展人口统计分析方面也已有长足进展。本书内容聚焦于老年人口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集中展示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书中的数据综述介绍了在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及其质量评估;研究论文均为在老龄研究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以具体研究问题为切入点,不仅展示研究成果,也用相对较大篇幅介绍所用分析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郑真真主编的《老年人口研究 (数据与分析方法)》可为从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参考。
《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以现代中国著名报刊为主体,结合历史与新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烛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问题,诸如: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何成为自由理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有何成就与限制?国民政府如何管制报刊言论?自由报刊的宗旨和报人的观念为何?各类报刊采取什么实践模式?其盛衰荣枯的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作者均系海峡两岸相关问题的资深专家,提出的分析与思考殊值琢磨。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处理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的关系,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人口和民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民生改善的效果要通过各种人口指标得以体现,而测度人口变化的指标也是测度民生的重要指标。
本书集中讨论了人口过剩问题。作者指出,传统的增长以及无限发展的观念忽略了地球只有有限承载力的重要事实。作者提出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论断:“以公共利益为代价的个人获利”使村庄的公地牧场被过度放牧,因为每个牧人都想放养更多的牲口,过度放牧的结果由所有牧人承担,而增加牲口的利益则为个体牧人所有。这一“公地的悲剧”适用于全球的生态问题,“长期以来施行的污染一个地方然后迁往他处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人类的存在已经遍及地球,无处可逃。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控制人口数量。
老龄社会不可逆转,人们会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应当如何把握我们已经身处其间的老龄社会?老龄社会和年轻社会有何不同?老龄社会是否意味着社会的重新洗牌?在老龄社会,人类究竟会面临哪些挑战?会不会引发社会沸腾乃至发生全面危机?会不会迎来新的大发展时代?对于全体国民而发言,中国经济会不会因为老龄化而拖垮?中国社会发展会不会危机四伏?中国未来各代老年人也就是每一个人会不会有一个尊严体面的晚年?作为未来的各代年轻人也就是70后、80后、90后、00后……,他们将面临什么样的发展境遇?除了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外,他们的发展机遇是什么?进一步来说,作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来说,横亘在前面发展道路上的是危机还是挑战?是发展的大好前程还是萎缩的重重滞障?在全球老龄化的未来,实现民之宏图即每一个人的“中国梦”
伴随着1990年代初低生育水平的实现与人口问题性质的根本性变化,中国人口处在又一个十字路口。人们在对中国人口形势的认识与未来人口发展战略选择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正鉴于此,《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作者分别从出生性别比、婚姻市场、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人口资源与环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七个方面对中国人口与发展中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与反思,以期加深对低生育率下人口发展态势与人口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使我们在迷乱中保持清醒,在浮躁中保持冷静。《中国人口与发展--问题与反思》的作者是陈友华。
《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教育学(第3版)》阐述了幼儿教育一般理论,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幼儿园课程,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及幼儿园教育评价等。《幼儿师范学校课本:幼儿教育学(第3版)》力求体现新时代应有的基本教育理念;针对幼儿教育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并提出较为实际的解决办法,使教材内容具有可操作性;较好地处理幼儿教育与教育学科其他课程的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语言通俗易懂,符合幼师学生思维特点,便于学生自学;根据幼儿园实际工作需要,摘录了许多小资料和案例,每章附有学习实践要点,以提高学生教育实践能力。
《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的思想就像作者的行事一样,特立独行,与俗相违,故成书八年,才获出版。意见们把中国文化贬得一无是处,作者却从传统中寻找到普世的价值;卫道士把国学当作万应灵丹,作者却说西方文化亦有优胜;愤青们狂热鼓吹进步,作者却在现代性里发现邪恶。《高贵的宿命:一个文化遗民的怕和爱》作者信持“独立自由之思想,坚贞不磨之志节”(钱基博语),冥行孤往,矢志不移,坚守高贵,鞭笞卑贱,在这个民粹主义盛行的时代,像堂·吉诃德般抗争不息。
胡中生*,卞利主编的《明清徽州人口与社会研 究(精)/徽学文库》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徽州社会存在 着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扩张的人文礼教环境,在人 口的持续增长下,徽州的生存压力在加剧,社会矛盾 在积累。为了生存和发展,徽州人口进行了多层次的 分流,形成了士 商、主 仆、小家庭 支派 大宗族、分支 本支以及小徽州 大徽州的 多层次的人口结构。徽州人口分流模式缓解了资源的 紧张,同时也完善了生存保障。人口分流强化了徽州 社会的宗族建设和生存伦理,影响了徽州社会发展方 向。保守的地方精英和宗族老人借助徽商的财力,将 徽州的宗族形态发展到*致,宗族的控制力覆盖了整 个徽州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宗族完善了徽州的社会管 理。由于资源和人口的紧张,生存伦理成为徽州重要 的意识形态。生存伦理主导下的徽州宗族与社会出现 了
这是一部以“性”为切入点,探讨人与性、与社会之关系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作者指出,虽然表面上现代人十分在意自己的身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处处“否定”自己的身体。现代人将性与感情分离,滥用避孕和流产方法,这些行为导致了各种严重的心理问题。作为临床医生和心理学家,作者在讨论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不仅有理,而且有据,常常能结合临床病历深入浅出地剖析人的心理,给出解决方案。同时,作者还对“艾滋病时代的爱情”进行了深刻分析,揭示了在西方社会里新近出现的社会心理变化。本书在法国出版后曾引起不小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