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到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0亿人。这是人类历史上头一遭,5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超过了17岁以下人口。同时,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比例也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国家。 当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必须供养众多的老年人时,将会是怎样的景象?国家需要数百万名年轻工人,但在国内求之不得时,该如何处理?本书作者走访美国、日本、西班牙与中国的若干城市,采访了上百名企业员工、雇主、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医疗专业人员、普通家庭成员,通过一个个生动而翔实的故事,呈现出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社会的面貌与未来,涉及的话题包括工资收入、社会保障、医疗、住房、隔代养育、啃老等。作者揭示出全球老龄化令人震惊而彼此连锁的影响,也解释了国家前景、文化与人际关系、代际关系因老龄化而发生的变化,勾勒出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
中国拥有全世界的老年健康长期跟踪调查大样本数据,在应用老年人口相关调查数据开展人口统计分析方面也已有长足进展。本书内容聚焦于老年人口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数据来源和统计分析方法,集中展示了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案例。书中的数据综述介绍了在人口老龄化研究中可公开获得的数据及其质量评估;研究论文均为在老龄研究中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以具体研究问题为切入点,不仅展示研究成果,也用相对较大篇幅介绍所用分析方法以及选择该方法的理由。郑真真主编的《老年人口研究 (数据与分析方法)》可为从事社会科学定量研究的学生和学者提供参考。
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分离性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本书从集体层次的角度来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估计的建模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从约束性估计到年龄、期间、队列特征的应用,再到估计方程,再到方差分解。在*章对已有的APC研究进行简单而全面的介绍之后,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对模型识别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并顺便讨论了相对应约束性回归的估计方法。第四到六章通过原理和实例结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一些重要的研究策略,包括估计方程法、混合效应模型的方差分割法、特征分析法等,其能在不直接依赖前述约束性估计方式的前提下对APC模型进行估计。第七章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具体的实证研究案例,详细描述了如何将本书前述方法应用于对年龄、期间、队列效应的估计上。作者对已有浩瀚的APC研
《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以现代中国著名报刊为主体,结合历史与新闻、文化研究的新成果,追索并烛照一系列思想史、政治史、新闻史问题,诸如:民国时期的报刊如何成为自由理想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有何成就与限制?国民政府如何管制报刊言论?自由报刊的宗旨和报人的观念为何?各类报刊采取什么实践模式?其盛衰荣枯的原因何在?在这个过程当中知识分子扮演什么角色,遭遇了哪些困境又如何突破?《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作者均系海峡两岸相关问题的资深专家,提出的分析与思考殊值琢磨。
本书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想。作者马芒老师分多专题论述了我国的和安徽的人口问题,内容丰富,主要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人口宏观调控的战略选择,中国人口控制社会化的方式与途径,安徽人口文化素质的现状与趋势,马克思主义人口自然观,人口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农村社区发展与人口分布,生育文化变迁的内在动力与运行机制,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高等院校贫困生问题的成因与对策,人口期刊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中国人口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一些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学术观点,以及诸多操作性、可行性强的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或以调查为依据,或以理论为追求,字里字外都折射着马芒老师的勤
中国的现况是历史文化演变的产物,中国新文化的重建必须穷究既往,正本清源,才能药到病除。虽然我们对中国文化的重建已经做了许多重大的努力和尝试,但是对中国的历史显然仍需不断地再认识。本书就是从人口运动规律、家庭、王朝周期机制等不同的角度,来重新检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文化演变的过程,追溯探讨家庭社会文化的历史渊源,审查人口的量级规模在与它们交织演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审查旧的变量,寻找和检查新的变量。这就是本书的新颖独特之处。作者查阅和应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所提问题均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该书有一定的理论性、参考性和可读性。 本书适合于对中国历代人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有兴趣的广大科研人员阅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秩序的重大变革,中国等新兴国家加速崛起,上海推进 四个率先 、建设 四个中心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国家战略,迫切要求上海发展成为世界网路中的主要节点城市,即全球城市(globalcity),这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崛起、争夺全球战略制高点的必然选择。黄苏萍编著的《建设全球城市的人口战略重构与人口制度完善--基于上海的系列实证研究》对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过程中的人口战略制定和人口管理制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正确处理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各要素的关系,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人口和民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民生改善的效果要通过各种人口指标得以体现,而测度人口变化的指标也是测度民生的重要指标。
人文社会科学元典是人类对于自身及其社会的深刻反思和研究,不仅有对人类价值和精神的独特性、意外性,复杂性和创造性的情感性描述和目的性表达,也有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类型、模式、变迁、机制及其多样性的事实揭示、因果说明和理想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塑就了我们的心灵、行为和生活,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 马尔萨斯的基本论题是人口增长有超过食物供应增长趋势的思想。它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基础,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食物生产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赶不上以几何级数增加的人口需要,并认为这是“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
《西方经济学圣经译丛:人口原理(*译本)》是从两个公理出发的: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自有人类以来几乎保持不变。这两个公理导致人类历史出现这样的情况: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而人口以指数级数增长,从而使二者不平衡。因为人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障碍来阻止人口增长,这就是书中所谓的“积极抑制”--贫困和罪恶;此外,马尔萨斯还提出了所谓的“预防抑制”,其中主要的是“道德抑制”。以上就是马尔萨斯认为支配人类命运的人口自然规律的基本内容。
人口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人口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尽管它仅仅是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然而,其发轫和端倪却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对人口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古已有之,人口经济思想源远流长。 本书分上、下两篇,主要向你阐述了人口变动对投资与消费的影响,人口自然结构的经济分析,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经济条件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经济条件对人口机械变动的影响等十二章内容。
就业问题的实质是资源问题。所谓就业就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有机结合。所谓失业就是劳动者没有与之相结合的生产资料。我们常讲我国地大物博,此话不错,但用12亿人口一除,我们就是地小物薄了。衡量资源富裕程度的四大指标——淡水、耕地、草地、森林,我国都很不足,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解放50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成功,也有失误。根本失误还是人口问题,多生了几亿人口。其他任何失误都可以挽回,唯独人口失误是无可换回的,只能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消化。人口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理论失误。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人口理论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人口问题》编者反复讨论、几易其稿,系统、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