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口转变时期的人口红利:转型路径与实现机制》从人口红利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出发,从人口转变的视角分析了人口红利转型是人口转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也是人口红利理论的继续和衍生,提出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一是,通过对未来我国人口数量和结构的预测,对后人口转变时期我国主要的人口年龄和结构特征进行判断,明确了人口红利转型所依据的人口基础。同时,本文回答了人口红利转型的理论渊源、概念、内涵和外延等内容。二是,通过从经验事实,理论模型和实证检验等视角,全面分析了后人口转变时期不同人口特征作用于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探讨了人口红利转型的具体路径。三是,通过对不同人口特征下人口红利转型的路径分析,结合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等视角,对未来我国人口红利转型的实现机制进行探讨。
丁瑜著的《她身之欲(珠三角流动人口社群特殊职业研究)》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小姐”及“性工作者”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作为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人口,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性工作”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很好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J陛生活状况的很好行动策略。 本书可以为对性别研究、城市化、特殊就业、社会底层/边缘人口等议题感兴趣的学者、社会工作者、广大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以珠三角地区性产业女性从业者对 小姐 及 性工作者 称谓的理解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她们的自我身份认同、自我实践和生活技巧来理解她们的欲望和自主性。研究指出,这些女性在日益复杂分化的性产业中有着非常不同的生活经验,她们有着强烈的成为情色/性主体、都市主体与现代化主体的欲望,而 性工作 这一概念并不能反映这种复杂性,因此娼妓合法化、性工作化的设想并不是政府干预的*目标,也不是改善这些女性生活状况的*行动策略。
经过十余年教育改革的洗礼,我们发现《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比它刚出版的时候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今天对于标准化、问责制、私有化以及传统与进步教育方法的争论之中,她的关心主张带给我们不可替代的启示。在《世界教育思想文库·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中,诺丁斯为我们再次描画一个崭新的教育蓝图。在这个蓝图里,学校教育这样的思想为指导: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长,这些优长应该在一个充满关心而非竞争的环境里得以培养。如果我们少谈一点责任,多讲一下关心,那么我们可以在一个教育系统内同时包容传统与进步教育的精华。这样做对所有人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有利无害。
《英国小说的崛起》以“人性”为焦点,对18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的作品进行细致的阐释,在体察各自特性的同时集中论述其精神实质,反映英国早期现实主义小说家对人性的推敲历程和18世纪英国小说的宏阔全景。本书摈弃单一的传统批评模式,采用现代批评理论对18世纪英国小说进行具体而系统的研究,拉开时间距离审视早期英国小说的成形过程、演化规律及其与后世经典现实主义小说和现代主义小说的远亲关系。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指出,英国小说在成形的过程中就显示出“结构”和“解构”两种倾向,这两种倾向是理性主义意识形态和反理性主义思潮在小说中的反映。
本书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对城市新移民中的作家群体进行了文化身份认同及其建构的探索性研究,揭示了珠三角地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新移民带来的文化现象,探讨了这种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旨在探讨中国城市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和本土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清代赋税法律制度研究:1644年-1840年》以1644年清军入关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清代赋税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从清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赋税制度改革入手,对清代的赋税法律体系、赋税管理机构、赋税征收原则和方法、赋税减免制度、赋税监督及奖惩制度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立法、执法和监督三个方面对这一时期清代赋税法律制度的利与弊做出了客观的评价,为读者展示了一幅较为全面的清代赋税法律制度之画卷。
《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系年:1662-1681》时间范围以清康熙元年(1662)为上限,康熙二十年(1681)为下限,历时20年,收录《燕行录》作品25种,以康熙时期中朝诗歌交流本事及创作时间为重点考察内容,通过对以使臣为媒介的中朝诗歌交流实况的系统考察,透视清代中朝文化交流风貌。本书所言“朝鲜”,指朝鲜半岛自1392年由太祖李成桂建立,至1896年高宗李熙宣布独立这一段历史时期,史称朝鲜王朝,与古朝鲜、整个朝鲜时期及当今朝鲜国家相区别。本书所录朝鲜文士的诗歌、日记等皆为汉诗、汉文作品,非汉语创作(如以朝鲜谚文撰写的歌辞、时调等)的作品不在本书收录范围。
在后人口转变时期,实现人口红利转型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对人口红利转型的路径和实现机制进行研究,一是提出了人口红利转型的概念,对人口红利转型的理论渊源、内涵等进行了阐释,明确了人口红利转
《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3)》(作者陆杰华、苏杨、曾序春)的主题是“综合改革、深圳率先”。“综合改革”是指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域内具有统筹意义的相关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深圳率先”有双重含义,一是指深圳的两个全国率先改革,包括领先国家近四年的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管理部门合并改革(2013年初,国家在“大部制”改革中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率先成立了完全“管办分开”的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二是指本书按照全国率先的标准来评价深圳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及相关制度改革成效。也因此,《深圳人口与健康发展报告(2013)》立足深圳、放眼全国,意图管中窥豹、前瞻全貌。 围绕这个年度主题,本书以总报告统筹,从“深圳市常住人口就医意愿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这个摸清需求情况的分报告开始,在“深圳市职业阶层
本书基于2021年3月在全国5个省24个地市进行的产后康复群体需求状况调查,首次全面报告了中国女性产后康复管理需求和供给状况,包括产后康复人群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特征,反映这一领域的需求、发展状况和新问题。从妇产科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健康传播、性别研究等多学科角度分析当前产后康复管理服务的现状与需求,对产后康复管理服务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管理提出对策建议。
《美国环保法案与生态保护》详细介绍了美国自18世纪以来,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方面制定的相关法案,涉及森林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土地保护、水资源保护、环境污染防控、能源保护六大方面,剖析了系列法案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及建立意义。经过立法建章立制,美国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较为完善的解决,有效应对了迅猛发展带来的环境危机。美国作为发达国家,走过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其得到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有关部门在相关领域的法规制定和执行上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这本论文集是贵州大学妇女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近十年来从历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也是贵州大学民族学学科近十年来教学与科研实践在女性人类学领域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妇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
《汉语人称代词流变》首先界定了“人称代词”这一概念,理清了由于由于人称代词和名词相交叉而产生模糊的两大关系:一是人称代词与称谓词的关系,二是谦敬辞、倨傲辞与人称代词的关系。其次,对人称代词分类归并,将汉语人称代词分为典型人称代词、话题人称代词和非典型人称代词类别,并逐个对其进行考论。最后,考论了汉语人称代词的异变使用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转化、泛化和虚化三种情形,转化又包括人称专指、数量变异和词性活用三种情况。在语用中有的人称代词不再称代原当代指的人称、性和数,转而代指其它人称、词性、数量,或只起到区别、任指或强化语气、暗示等作用,这就是人称代词的变异用法。
本书从数据科学视角,详细讲解概率分布、期望值、估计等概率统计知识,广泛使用真实的数据集,同时所有数据分析均由R编码支持。此外,本书包含许多数据科学应用,如主成分分析、混合分布、图模型、隐马尔科夫模型、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和神经网络等。
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基础性和战略性影响。本书分为四篇。篇运用联合国人口回测和预测等数据,对2020-2050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进行分析和国际比较。第二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厘清人口条件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影响。第三篇聚焦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人口现代化、人口红利等影响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人口条件,深入探讨阐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人口条件、影响及对策建议。第四篇提出中国面向现代化的若干人口对策和人口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