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余所著的《人口地理学概论(第3版)》的写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其中主要是联合国、世界劳工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机构出版的各类年鉴和资料。
本书以口岸和腹地的关系为切入点,以区域研究的视角对近代闽江流域这一特殊地理空间内的经济与社会变迁进行考察,主要包括对近代闽江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及交通支撑条件、商品流通及市场网络、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职业教育与社会变革等方面的考察。
人口地理学是地理学人文地理专业中的一门分支学科,鉴于它与人口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也可以认为人口地理学是介于地理学和人口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人口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写作参阅了大量文献,其中主要是联合国、世界劳工组织、世界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中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国家统计局、人口普查机构出版的各类年鉴和资料。为节省篇幅,凡出自这些途径者,均不再一一注明出处。其他的主要资料来源,已列于书末。在正文中一肌也不再注出。
本书选入的《联合国关于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的报告》及联合国亚太经社会有关文件,是指导全球及亚太地区老龄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务委员、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司马义·艾买提的大会发言,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民政部副部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宝库在圆桌会议上的发言,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政府在老龄问题上的立场和方针。选入本书的联合国代表发言、有关发达国家代表、有关发展中国家代表及有关国际组织代表发方,以及附录中选入的相关文件,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研究和解决好西部地区的人口问题,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书突出人口视角,以开发为主线,多角度、全方位地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态势和问题,对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相互关系及人口与开发战略等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研究,并根据西部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专题探讨了西部高原、盆地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等代表性地貌类型及边疆地区的人口与开发问题。 本书可供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地理学、区域科学、西部开发等科研领域的科研人员及相关政府决策部门参考,也可用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康乾盛世”与以往的“盛世”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一个所谓“盛世”,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封建“盛世”之中,正在孕育和成长着机器工业时代的各种因素。而与此同时,脱胎于旧的机体,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在地球的西半部蓬勃发展,生机盎然,它使得以往令人瞩目的中国封建“盛世”的辉煌黯然失色。 我们今天研究“康乾盛世”,并非对其进行简单注解,或夸耀褒扬,而是通过被称为“盛世”的各种表象,深入探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清代康雍乾社会的基本特点及其丰富的历史内容,以及“盛世”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对后世社会的影响。如前所述,“康乾盛世”的研究受到了社会及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其学术积淀深厚,研究领域广阔,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因此已经成为具有自
本系列丛书是受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建设与教师职业发展计划项目资助的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首都人口、环境与发展问题研究》的系列成果。城市化是人口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北京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交通等问题。本系列丛书系统研究了北京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特殊的人口问题,包括城市化进程中的首都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流动、人口老龄化及资源环境、劳动就业等问题,研究城市化进程和阶段与人口问题的类型和原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机制,寻求城市化进程中解决首都人口问题的具体对策。同时,分析北京人口动态变动的中长期趋势,为首都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系列丛书将对首都大都市人口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产生重要的学术影响,同时对北
《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城市人:环境及其影响》是一本关于理解城市的书,由此,是一本关于理解人们——人们如何行动、为什么他们作为他们过去和现在环境的功能。《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城市人:环境及其影响》能对各式各样的读者、学生和专业人士一样有用。试着避免关于这种或那种理论观点的效力的细节讨论,提供了基本材料来理解都市生活,产生一种更为复杂的环境与行为的关系的理解,提供了为什么城市人那样行为举止的理由。
云南是中国西南集山区、民族和边疆的资源大省,也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同时是中国面向西南开发的“桥头堡”。 《云南地理》为《中国省市区地理》丛书之一,分三篇对云南地理环境及区域发展作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及介绍。篇是总论,包括云南地理区位与地理特征、自然地理结构与自然资源、人文地理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地理区划等;第二篇为分论,分别对开放桥头堡的核心——滇中高原湖泊地理区、乌蒙山区中的奇迹——滇东北山地河谷地理区、中越边境合作开放区——滇东南喀斯特地理区、中国大陆上的热带雨林区——滇西南高原边缘地理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区——滇西火山温泉地理区、香格里拉旅游胜地——滇西北高山峡谷地理区等六大地理区作了分述;第三篇专论就低纬高原脆弱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高原地理环境演化与云南古生物和古人类、
《明清移民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研究》内容简介:明清时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有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移民,卫所移民,招垦移民等三次移民潮。这些移民既有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汉族移民,也有来自湖南、贵州、重庆等地的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移民。本文在文献梳理以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明清移民和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变迁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就移民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认为移民对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他们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与整合,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
本书从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现状、流动人口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两大方面研究了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障碍因素,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存在,创新流动人口城市社区管理的必然及原则,流动人口城市社区融入的制度路径,并提出社区化多元共治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本书通过大量流动人口城市社区生活案例呈现了当下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现状。
郑真真、贺珍怡、张展新主编的《中美流动迁移比较研究》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开展的合作研究成果,旨在推动中美两国研究人员交流和相互了解。通过中美两同学者多次研讨,研究聚焦大规模人口流动下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从相同视角比较中美两国的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与相应公共政策变迁方面的特点,以及共同关注的社会议题。中国学者撰写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口流动及其研究的回顾、有关农民工权利的改革研究、流动人口公民权实现问题、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美国学者撰写的内容与之相对应,涉及美同移民与社会权利的演进、国际移民的医疗保障和教育获得以及养老保障。本书为两国学界和政策部门提供了研究参考。
杜发春编著的《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基于长期的田野观察和思考,以生态移民的后续生计为研究主线,客观分析了青海三江源地区藏族牧民生态移民的逻辑动因、搬迁过程、后续生计、就业类型、文化变迁、移民冲突、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和社区扶贫等问题。《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首次提出了 三江源生态移民飞地 的概念,探讨了生态移民飞地的脆弱性、冲突和整合;用大量调查数据分析了三江源搬迁牧民构成、后续生计和就业类型。认为有限的政府补助难以维系搬迁牧民的后续生计,移民的就业率低、城镇适应性弱、迁出地的环境恢复效果差;对国外生态移民的经验和教训的研究,强调要尽量避免或减少生态移民可能导致的社会问题;针对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旨在使目前的生态移民社区由依赖国家逐渐向自主推进的方向发展。
本书是2015年7月云南民族大学环喜马拉雅研究中心接连举办了 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理论新探国际会议 和 云南民族大学*期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前沿文献编译夏季班 两个重要学术活动的论文集。由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一带一路 战略背景下环喜马拉雅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研究 [编号15BMZ070]、云南民族大学2015国际教育合作基地项目、云南民族大学2015高层次国际人才引智项目支持。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trans-Himalayanstudies)是当代中国创新学科发展之一,既具有跨学科理论新创价,也具有区域性政策意义,同时也是中国学术话语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平台。环喜马拉雅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理论概念,其核心科学价是构造以民族学为基石的、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跨区域学科及其一系列以实证为基础的跨学科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环喜马拉雅研究的成果将对云南省和环
陶斯文所著的《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发展互动研究》运用民族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的原理,对西南民族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逻辑结构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阐释。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是一部严格地、规范地遵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要求撰写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论著,本书为中国人口老龄化之后的产业和区域结构变动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的实践样本,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应采取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的整合原则及具体措施的建议。 本书在理论应用、政策依据和经济案例的分析上较为深入,可作为各级政府、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高等院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重要参考。
《恋地情结》作为段义孚的成名作,主要讲述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随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人们感受到了环境的巨大变化。但是,这些关注,更多是从环保和生态的角度,而对于人在情感上与环境的关联,很少触及。段义孚的这本书恰恰就是从这一点上来论述。环境不仅作为人们的资源攫取地和需要加以适应的物理场所,环境也是人在实践中建构的人文场所,人将他的价值、情感置于其中,人文丰富了大地景观的生态状况,地方景观丰富了人的情感体验。本书用一些明确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人与地方的这种情感关联。
作者基于诸多乡村地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乡村地理学研究所汲取的不同理论与方法,试图展望并把握当代乡村地理学研究视角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同时对未来乡村地理学探索的主题与方法进行预测。本书清晰、生动、翔实、深入地阐述了乡村重构的 状况,将有助于理解乡村变革的过程和实践,阐释乡村变革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反应,并提供乡村重构的一个学术框架,从中可以了解到如何重构农村地区的乡村性。书中包含国外乡村发展的诸多案例,相信可对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